鸳鸯很少独自进大观园,全书通共只有两次。
第一次是因贾赦要强纳她,她到大观园暂避一时。这次事件的结果是逼得她“誓绝鸳鸯偶”,发誓孤独终老。
第二次是是贾母八十寿诞,留了两个同族的女孩在大观园住,贾母担心她们被怠慢,打发人进园子交代一声,鸳鸯主动揽了这个任务。
因为是晚上,鸳鸯在漆黑的园子里撞破了司棋和潘幼安约会,吓得潘又安逃走了,司棋病例了。
把这两个情节结合起来看,会发现作者下笔真是触目惊心:鸳鸯女不但绝了自己的鸳鸯偶,而且拆散了一对野鸳鸯,但这都不是她的本意。
那么问题来了:司棋和潘又安偷偷约会,被鸳鸯撞破,鸳鸯与司棋关系也很好,承诺不会泄露出去,潘又安为何要逃走?作者写这个情节的用意何在?
结合全书来理解,会发现作者的用意堪称一石四鸟,极具深意。
一、说明私情是绝对不被允许的奸贼行为,影射黛玉。
司棋和潘又安是姑舅表兄妹,也算是青梅竹马,小时候戏言“订下将来不娶不嫁”,长大后“彼此又出落的品貌风流”,于是“二人眉来眼去,旧情不忘”,海誓山盟,算是私定终身了。
但是,这种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属于“贼情”,估计二人也清楚父母不会同意,何况司棋是迎春的贴身大丫鬟,其婚姻得由贾赦作主,极大可能就是要成为迎春的陪嫁。
这二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趁月黑风高,大观园疏于管理,潘又安便溜进园来与司棋私会,没想到却被难得进一次园的鸳鸯给撞破。
私情被撞破,和偷盗被发现性质是一样的,不但要受惩罚,还关乎名声。贾府以诗礼传家,更在乎名声和颜面,处理起来一定是相当严厉的。因此,又惊又怕的潘又安做贼心虚逃跑了,司棋受着双重打击,“百般支持不住,一头睡倒,恹恹的成了大病”。
司棋个性刚烈,是个不怕事的主,在此之前,作者用一个情节刻意表现过她,那就是怒砸小厨房。
身材壮硕脾气刚烈的司棋都能因此而成大病,换到黛玉身上会如何?
这便是作者的匠心,通过写司棋被这件事所压垮,体现黛玉一直活在惊惧中。
从小读四书深受贵族教育的黛玉,非常清楚私情意味着什么,于个人来说,是失德之举,于家族来说,是使家族蒙羞的行为,不但林家的名声毁于一旦,贾府也会受连累。
有着这样的惊惧,黛玉的病体当然比司棋更难承受,虽然没有人当面撞破,但这份惊惧,时刻折磨着她,使得她的病情一日比一日严重。
不知道第二只鞋子什么时候会落下,比被人撞破更可怕,因为这是日复一日每分每秒的煎熬。
二、体现出宝钗偷听到小红私情时的睿智处理。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鸳鸯一定不会揽这份差事到园子里来,不愿意撞破司棋的丑事。
这件事,不但成了司棋的煎熬,也成了鸳鸯的煎熬,原因有二:
一是鸳鸯还是未出阁的姑娘,在礼教森严的时代,撞到这种事,于她而言也是件羞耻的事。
二是知道了别人不可告人的秘密,确实是件很折磨人的事,即使鸳鸯答应“横竖不告诉一个人”,司棋还是吓病了,潘又安还是逃走了。鸳鸯不得不跑到司棋面前,“立身发誓”不透露出去。
这还是因为两人“关系亲厚不比别人”,司棋才能相信鸳鸯的发誓,因而稍稍安心。
类似的事,宝钗也遇到过,那就是无意中偷听到了小红的私情。
相比于鸳鸯,宝钗的身份更尴尬:她是大家闺秀,鸳鸯却只是个下人;在小红面前,她是主子,且与小红没有私交。
所以,宝钗的第一反应就是“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担心小红“人急造反,狗急跳墙”,结果会是“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
生事,就是生出司棋这样的事来,要么惊惧而病,要么当场就闹起来。正如鸳鸯所担忧的,“奸盗相连,关系人命”,也许小红一时羞愤,就像金钏那样自杀也未可知。而且一闹开,就会一查到底,男方是谁,怎么联系的,会牵连出很多人来。
无论是哪种情况,对宝钗来说,都是“没趣”,会成为无休无止的烦恼。
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避开当面冲突,让小红以为没有撞破,于是用了个金蝉脱壳之计,避免了一场悲剧。
这便是宝钗无情表象下的动人之处,即使知道小红这种行为属于“奸淫狗盗”,还是愿意为她着想,替她保密,并且让她不被困扰。
三、潘又安的逃离,表现了主旨中的须眉不若裙钗,影射宝玉。
私情是双方共同参与的行为,一旦暴露,都将受到处罚。如果男方承认主动,女方的处罚就会相应地小一些。遇到开明的主子,也许顺便就成全他们了。
如果男方逃避,让女方独自面对,罪责就会加大若干倍,因为女方会被认定是主动方,勾引方。而且因为无人认领,结局会很惨。
因此,这个时候男人的表现非常重要。
作者给潘又安取这样一个名义,也是有用意的。看到这个名字,就很容易想到潘安,史上著名的美男子。
但是,空有一张美皮囊有什么用?皮囊下包着的,是一个毫无担当的躯壳。出了事,只顾自己逃走,把司棋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这种行为,有宝玉没有区别。
宝玉也长得好看,有着漂亮的皮囊,但“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他和潘又安一样,也是逃跑主义者,撩金钏害得金钏挨打并被撵出去,他一溜烟跑了;无限度地宠着晴雯,但在晴雯遇到困难时,他一句话都不敢帮她说。
试想想,如果他和黛玉的私情被撞破,他会怎么做?估计也会和潘又安一样,只顾着把自己摘干净。
这便是作者的写作主旨之一:“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不但在才华和能力上女孩胜过男人,在担当上也一样,潘又安不如司棋,宝玉不如黛玉。
四、大观园门户大开,管理混乱,为抄检大观园作引,也为大观园的衰败作引。
在鸳鸯撞破司棋私情的当天,荣国府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这件事看似无关痛痒,其实与司棋这件事紧密相连,是无数个连续事件中的一件,也是很关键的一件。
这天是贾母八十寿诞,贾府的热闹自必不说,尤氏无意中发现大观园的园门到了晚上还没关,便过问了一下。
大观园是贾府姑娘们的居住地,属于重点保护区域,不但男性一律不能进入,未经允许的女性也不能进入。
但是,在贾母寿诞这么容易鱼龙混杂的日子里,大观园的园门却大开着,而且无人值守。
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安全隐患,随便往哪方面想一想都会后背发凉。但是,这件事不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且因为邢夫人有心生嫌隙,把已经捆起来了的婆子也给放了。
这件事体现了一个严重问题:贾府已经人心涣散,当值者不值,该管者不管,想管的人以后也不想管了。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而打算!
也正因为园门没有及时关,才让潘又安来去自由,想进来就进来,想溜走就溜走,除了司棋和鸳鸯,没人知道他来过大观园。
试想想,如果有人钻了这个空子,溜进了某个姑娘的屋子……
这个无比美好的青春乐园,此时门户大开,这些柔弱的女孩们,直面凶险而不自知。
要知道,整个大观园,除了宝玉,无一个男丁啊!
鸳鸯撞破了司棋和潘又安的约会,焉知在大观园的其它角落,还有这样的事情没被发现?
因此,傻大姐捡到做工粗糙的绣春囊就不足为奇了,除了潘又安这样的小厮,还有谁会把这种东西带进园里来?
由此可知,王夫人发动对大观园的抄检,实在是下下策,根本没有发现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贾府已经从根上烂透了,不是靠修修补补能解决的了,轰然倒塌只是个时间问题,而且就在不远的将来。
这便是作者在鸳鸯撞破司棋私情这个情节里所蕴含的深意,除了宝钗是在维护,一条条看下来,全都是破坏的力量,摧毁的力量。
在破坏和摧毁的表面,却是贾母八十寿诞的无比繁华,王公贵族川流不息。
脂砚斋说: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八十寿诞的繁华是正面,繁华后面这些摧毁的力量,正是脂批所提醒读者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