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观园 >> 大观园图片 >> 正文 >> 正文

黛钗之争丨彼岸的精神,此岸的现实

来源:大观园 时间:2023/2/23
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曹公也是一个遗世独立般的畸零之人,胸中积攒了一股磊落不平之气,且将生不逢时的感慨与一腔孤愤寄托于作品之中,让作品替他发声,又将观察揣摩人情、社会的情思具象到两位女性身上:林黛玉与薛宝钗。

有一位大人物说过,《红楼梦》不读三遍没有发言权。完整地读下来,我算算我读过多少遍,7,8遍没有,2,3遍是足足够了。也来聊聊我读红楼的一些随想所思。

《红楼梦》自从成书以来,在读者人群中一直有“拥黛派”“拥钗派”,且读者入戏太深,还闹出不少笑话,甚至于言语不和,饱挥老拳。可见红楼之深入人心。

读书的时候仿佛是真的觉得世上存在着、生活过这么一群少女,里面的场景、笑语、转折、起合如此生动又自然,头脑中虚幻中的大观园简直是比家门口的公园还要来的真实。《红楼梦》读了又读,品了又品,依旧意犹未尽,一咏三叹。光自己看不够尽兴,还要读名家著作、人物赏析,查作者生平履历,翻版本资料,探红楼民间遗迹。

《红楼梦》近乎封建社会百科全书般的触觉与视角,延伸至社会各个阶层与角落。触及色空、虚实、荣辱、兴衰、成败、满汉、饮食、男女等主题。且语言蕴藉缜密,读的时候逐渐由表及里,再由里及表地联系、印证,才方明白曹公话里有话,细节处见锋芒,稍稍觅得真意,才若有所获般地恍然大悟。

果然是说也说不尽的红楼梦啊!

鲁迅曾这样评价:

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作者曹雪芹在创作之时,已是饱经坎坷沧桑冷暖之人,他的好友敦敏在《题芹圃画石》中这样评价他说:

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磈礧时。

下笔石如此,嶙峋,支离,曹公也是一个遗世独立般的畸零之人,胸中积攒了一股磊落不平之气,且将生不逢时的感慨与一腔孤愤寄托于作品之中,让作品替他发声,又将观察、揣摩人情社会的情思具象到两位女性身上:林黛玉与薛宝钗。

这两位少女身上有着丰厚的审美意象与思想内涵,二人的关系也常常被人拿出来探讨。且作者的狡猾之处在于不设褒贬,又处处相互映照。人物塑造上,用笔灵活多变,正写、侧写、反写,随笔、杂言、映射,联诗、口才、命题、猜谜、自创作,多层次、立体地呈现出两位封建淑女的闺中生活。

林黛玉与贾宝玉有着三生情缘,这份情感性灵、唯美、真挚,从两小无猜到认定的今生挚爱,且爱情是林黛玉的宗教,又有偿泪报恩之说,这份情感笼罩着一层若有若无的仙气。更难得的是黛玉是宝玉唯一之知己,二人是寄托着曹公最具理想品质精神的代言人,是全书的灵魂担当。

所谓“出淤泥而不染”,所谓“过洁世同嫌”,所谓挑战世俗,活出真我,都从本质和根源上让宝黛的爱情走向死胡同,注定以失败告终。

至于薛宝钗是封建淑女的典范,从斥责探春说朱熹是“虚比浮词”,到引导黛玉不要看了闲书移了性情等,宝钗简直要化身为女夫子。而薛宝钗当真是言行合一,是典范的化身吗?

这里就显示出曹公高超的创作技巧与别一般的心思。

读者普遍认为薛宝钗并不爱花儿粉儿,衣着也是半新不旧,所谓“淡极始知花更艳”。我们看来第八回宝玉的目光:

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做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髻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绵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

稍后待要看金锁时,“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宝玉忙托了锁看时……”

蜜合色、玫瑰紫较为素淡,待解开排扣,里面穿的是大红袄。可见,宝钗并非如同外表一样,内着大红色的衣裳可以一窥薛宝钗的心理。

更具代表性的是她的“冷香丸”。配冷香丸的东西都是阴寒之物,治的是娘胎里带来的热毒,这更是曹公一针见血地指出薛宝钗的内外不一,外冷内热,欲望炙热。

虽云“藏愚守拙”,可她对身边的动静状况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