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并列金陵十二钗之首位,各有千秋,小编之前也曾发文分析,二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不相上下。但是无论如何,在原著作者曹雪芹心里,肯定有他最爱的一个,虽然不知道这一个究竟是谁,但是我们至少已经知道曹雪芹早已经通过两个字表达对林黛玉的偏爱。
在红楼梦里,林黛玉也算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了,喜欢她的人很愿意和她结交,比如王熙凤、李纨、探春,以及后到的薛宝琴和邢岫烟;不喜欢她的人,比如王夫人,一直不喜欢她。
这些喜欢林黛玉的人里,在关键时刻总是会唤林黛玉的小名,即使林黛玉自己,也曾在别人面前唤自己小名。
贾宝玉的脸被贾环烫伤后,不好外出,李纨、王熙凤、林黛玉、薛宝钗和探春等人就结伴来看望他。当时王熙凤说到自己送给他们的茶叶,林黛玉就表示味道不错,后面王熙凤就拿茶叶打趣林黛玉,问她怎么还不给贾府当媳妇。林黛玉听到这句话后,羞得立刻要走,却被薛宝钗给叫住了。
宝钗便叫:“颦儿急了,还不回来坐着。走了倒没意思。”
薛宝钗口中的“颦儿”就是林黛玉的小名了,这不是红楼梦里薛宝钗唯一一次唤林黛玉“颦儿”,后面在滴翠亭的时候,薛宝钗再一次这样称呼林黛玉。
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
而林红玉在听到薛宝钗这句话后,立刻反应过来如果自己的话要是被林黛玉听去了,自己就完了,可见大观园里基本都知道“颦儿”是林黛玉的代称了。
薛宝钗喜欢叫林黛玉颦儿,就连林黛玉也这么自称。
刘姥姥离开大观园后,薛宝钗将林黛玉单独叫唤到房间里,质问林黛玉在酒席上说的酒令是出自哪里,林黛玉思量一番后发现原来自己讲西厢记里面的话当酒令给说出来了。西厢记在古代是禁书,女孩子家尤其不能看,林黛玉当即就央告薛宝钗教导自己还保证以后再不看这些杂书。
这件事算是钗黛合一的源头,然后二人就被叫唤到李纨那里去了,原来大家在商议要给惜春放多长时间的假期去做画。
后面,薛宝钗就开始针对惜春做画一事给出工具上面的建议,林黛玉在听说薛宝钗还要姜和酱油之后,就开始打趣薛宝钗了,恰巧被探春听到了,就叫嚷出来了。
宝钗笑道:“不用问,狗嘴里还有象牙不成!”一面说,一面走上来,把黛玉按在炕上,便要拧他的脸,黛玉笑着忙央告:“好姐姐,饶了我罢!颦儿年纪小,只知说,不知道轻重,作姐姐的教导我。姐姐不饶我,还求谁去?”
林黛玉一句“颦儿”出口,一个纤弱姑娘求饶的形象立刻显现出来,使得在场的那些人顿时都觉得她怪可怜见的,忙为她求情。
在薛宝琴和邢岫烟等人扎着堆进入大观园后,贾宝玉和探春忙不迭地想要举办诗社联谊活动,探春最早为此付诸实际行动,还专门去打听了薛宝琴和邢岫烟等人是否会作诗,后来就开始和贾宝玉筹谋这件事了。
按照贾宝玉的意思是要赶快筹办起来,但是探春就表达一番此事不能急的言论,其中有提到林黛玉。
探春道:“越性等几天,他们新来的混熟了,咱们邀上他们岂不好?这会子大嫂子宝姐姐心里自然没有诗兴的,况且湘云没来,颦儿刚好了,人人不合式。不如等着云丫头来了,这几个新的也熟了,颦儿也大好了,大嫂子和宝姐姐心也闲了,香菱诗也长进了,如此邀一满社,岂不好?
探春曾经称呼林黛玉为林丫头,始终有点距离感,一句“颦儿”出口,顿时让人觉得二人之间甚为亲密了。
即使是贾母,也直接称呼林黛玉为“颦儿”。
王熙凤抄检大观园后,尤氏一大早过来为惜春料理麻烦事,受了一场子气后,先是去了李纨那里,晚间又去了贾母那里。当时贾母在吃饭,尤氏就在一旁服侍,贾母就开始吩咐将什么菜送给什么人,提到林黛玉时也是称她为“颦儿”。
贾母因问:“有稀饭吃些罢了。”尤氏早捧过一碗来,说是红稻米粥。贾母接来吃了半碗,便吩咐:“将这粥送给凤哥儿吃去,”又指着“这一碗笋和这一盘风腌果子狸给颦儿宝玉两个吃去,那一碗肉给兰小子吃去。”
红楼梦里,王夫人称呼林黛玉为林丫头,薛宝钗称呼林黛玉为林丫头或者颦儿,贾宝玉称呼她为林妹妹。贾母是林黛玉外祖母,称林黛玉为林丫头,太有距离感,不够亲密,更不能称呼她为林妹妹,相反她称呼林黛玉为颦儿,则刚刚好,一个长辈叫晚辈的小名,其中全是宠溺之情了。
众人都喜欢称呼林黛玉为颦儿,但是事实上“颦儿”二字并不是林黛玉的表字小名之类。熟读红楼梦的朋友都知道,这两个字是林黛玉进贾府当天,贾宝玉送给她的。
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
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颦”本来是皱眉之意,毫无美感,但是贾宝玉取叠字“颦颦”用来形容林黛玉眉尖若蹙的样子,林黛玉本来是西子一般的孱弱人物,再微微皱眉,顿时让人觉得“颦颦”二字美不可言。
曹雪芹是足够偏爱林黛玉,才在一开始就给了她这两个字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