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贵妃贾元春得天子隆恩准备回家省亲,虽然是自家的女儿。但进入皇宫成为帝王家的成员后便与娘家人有了君臣尊卑之分,迎接贵妃回家除热烈隆重外还必须依照很高的规格。周贵妃、吴贵妃也是在同一时间回乡省亲,他们的家人都是早早地动手开始修建省亲别院。贾府得到消息后,也忙作了一团,大兴土木,耗资巨大,修建了占地庞大的大观园,其中亭台搂阁,假山花园,河流舟辑,奇珍异兽应有尽有。另外还买了十三个年轻的尼姑、道姑来点缀大观园中的“寺院丹房”的风景。
妙玉是浙江苏州人,其家原来也是大官僚家庭,富有程度甚至还在贾家之上,但是后来遭大变故,父母获罪双双而亡。她幼时多病,家中就花钱请替身出家,但仍然不见好转,最后干脆自己出家带发修行,说来也怪,病也居然就此好了。父母在获罪后自知不能幸免,就让她带了许多的奇珍异宝,以及一个丫环,两个嬷嬷,三个世仆,以入佛门之名,偷偷远避他乡,开始孑然一生的人生跋涉。妙玉来到京城后,一直就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贾府的仆人向王夫人推荐妙玉,说她“文墨极通,经典也极熟,模样也极好。”
王夫人考虑到她曾有过的特殊背景,没有象对待其他十二个小尼姑、小道姑那样去花钱买,而是专门下了个请贴,并派人用车轿将她主仆三人接进了大观园来。妙玉极有才华,而且长相漂亮,身虽飘零而尊贵气度不减,其家虽败而财富犹存,在进大观园后,随身带着的一些茶具,均是稀世的古玩珍品,连贾府中也是没有的。她家庭惨遭巨变,自己又亡命天涯,沦落为了寄人篱下的孤苦女子,只能以高傲,清高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痛苦与悲凉,维护自己曾经的尊严。
妙玉依然保留着以前贵族小姐的生活习惯,有着严重的洁癖,她的泡茶水平是一流的,而且极为地讲究。她为贾母奉茶时,用的是“旧年蠲的雨水”,在请宝钗、黛玉喝茶时.黛玉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
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哪有这样清淳?如何吃得?”
连黛玉这样才华出众,自视很高得人也被妙玉贬为大俗人,依黛玉的性格竟也没敢还嘴。宝玉对黛玉一片痴情,可黛玉却不知珍惜,时常耍小性子与宝玉吵闹,这让妙玉未免愤愤不平,所以偶尔会在言语上奚落她一下。
宝玉是个爱玩闹的人,除去不喜读四书五经,厌恶功名利禄外,其它方面他都还是喜欢的。自大观园中有了寺院与道观后,他常来这里,与妙玉等人也渐渐熟悉起来。妙玉在如花年华,就不得不被迫开始与青灯古佛、暮鼓晨钟长相伴,但是虽然如此也无法掩住她那少女的春心萌动,无法挡住她对爱情的朦胧渴望,妙玉是信佛的,而宝玉也讨厌人间俗世,这与妙玉有精神上的共鸣,引起了她对宝玉的爱慕和钟情。妙玉只是一个带发修行的居士,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出家人。她随时可以还俗。黛玉,湘云,妙玉三人在最后一年的中秋夜联诗时,妙玉这样说了一句:“如今收结,到底还该归到本来面目上去。若只管丢了真情真事且去搜奇捡怪,一则失了咱们的闺阁面目,二则也与题目无涉了”。“咱们的闺阁面目”?妙玉在联诗到兴头时和看到宝玉时,就少女心爆棚了。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与众人都惯了,尤其是得到了贾母的喜欢。一天午饭过后,贾母带着刘姥姥等一群人去妙玉那里喝茶。妙玉亲手泡了一杯茶给贾母,用的是“成窑五彩小盖钟”,这种茶具价值达百金,而且还极难买到.贾母吃了半盅,顺手递给刘姥姥,说:“你也尝尝”,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
贾母众人都笑起来.刘姥姥是一个乡下农妇,哪里懂得茶的好坏呀,全当饭后解了渴。妙玉有洁癖,就因为刘姥姥用了一下这个杯子,她就执意要把这个昂贵的杯子扔掉。这洁癖也洁的太过分了吧?可能是刘姥姥那一口的大黄牙让妙玉觉得很恶心。宝玉看不过去,连忙赔笑劝说与其扔了,还不如送给刘姥姥算了。妙玉这才悻悻地说:“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是我吃过的,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他,快拿了去罢”。至于妙玉自己喝过茶的杯子,她是不会给任何人用的,哪怕是整个贾府中最尊贵最有权势的老祖宗。妙玉对刘姥姥很反感,因为一个根本不懂茶道的乡下老妇居然妄加评价她的茶艺。招待一下贾母是可以的,招待刘姥姥妙玉是心有凄凉的。
大家都在一起喝茶时,妙玉悄悄拉了宝钗黛玉去她的耳房内喝“体己茶”。妙玉非常清高,目中无人,她不得不敷衍一下贾母,然后就叫上整个贾府中她唯一看得起的钗黛二人到自己的卧房中喝最好的茶。可巧被宝玉看到了,宝玉是个不讲规矩的人,也尾随着跟了进来。依妙玉的性格,要是别人不经邀请就进来早被赶了出去,何况还是个男子进她的卧室,妙玉给钗黛二人用的是两个奇珍的古玩茶杯,上面都刻有很久前朝代的古字。那么给宝玉用的是什么呢?“将前番自己常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于宝玉”,也就是说,她拿她自己用来喝茶的茶具来让宝玉用,呵呵,这次她可不怕脏了,更不避男女之嫌了,其情其意可谓浓矣,深矣!聊天之中,宝玉随口夸了一下她的茶具好,她就“十分欢喜”,还和宝玉说笑了几句,然后板着脸跟宝玉说:“你这遭吃茶,是托她两个的福,独你来了,我是不能给你吃的”。嘻嘻,简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嘛。清代王希濂评说,这是“假撇清语,转觉欲盖弥彰。”
冬日之时,大雪下了一尺多厚,整个天地间都是银装素裹,宝玉和众姐妹们在芦雪亭烤鹿肉吃,饮酒连句吟诗。一轮下来,宝玉才思不够敏捷,连句最少,依律该罚。出题限韵的李纨说看到栊翠庵的红梅漂亮,想折一枝来插瓶。但是她说她讨厌妙玉的为人,从不与之来往,就罚宝玉去妙玉那里要一枝红梅回来。因为李纨也清楚,只有宝玉去才能要回来。宝玉就要走时,“湘云黛玉一齐说道:‘外头冷得很,你吃杯热酒再去。’于是湘云早执起壶来,黛玉递了一个大杯,满斟了一杯……”。由此可见湘黛二人是多么的爱宝玉。宝玉取回来后,众女就以这枝梅花为题作诗,宝玉则作了首名为《访妙玉乞红梅》的诗,全诗为: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
入世冷桃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丫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这首诗是宝玉口授黛玉执笔写的。当宝玉念道:“寻春问腊到蓬莱”这一句时,黛玉、湘云都点头笑道:“有些意思了”。这是她俩在暗笑宝玉,因为众人都看得出来妙玉对宝玉有深情。这种真情流露很美好,美好到黛玉都不会吃醋,而是理解与欣赏。宝玉要去取梅之时,李纨要派人跟着,被黛玉拦了下来,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宝玉把妙玉的住处比喻成神仙居住的地方,这是易于让人浮想联翩的,随后的一句宝玉说他不是为求观音大士的妙药,而是求那孤独寂寞的嫦娥的“槛外梅”,妙玉在贾府中常称自己是“槛外人”,而槛外梅无疑暗指妙玉,所以引起黛玉和湘云地嘲笑。
宝钗是稳重之人,纵然内心知道此事也假作不知。黛玉和湘云也是与宝玉有感情纠葛的人,黛玉是小性子,湘云则豪迈,所以二人忍不住出声而笑,宝玉取回红梅后笑着说:“你们如今赏罢,也不知费了我多少精神呢。”黛玉作诗就算很好了,但若和妙玉相比还是差了一些,估计宝玉去了之后,妙玉非拽住他和自己联句对诗,然后才让他取走红梅。而且仅这样还不够,妙玉约定了宝玉送回红梅后还得再来第二次。
凤姐儿也不等贾母说话,便命人抬过轿子来。贾母笑着,搀了凤姐的手,仍旧上轿,带着众人,说笑出了夹道东门。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众人都笑道:“少了两个人,他却在这里等着,也弄梅花去了。贾母喜的忙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象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象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贾母摇头笑道:“那画的那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一语未了,只见宝琴背后转出一个披大红猩毡的人来。贾母道:“那又是那个女孩儿?众人笑道:“我们都在这里,那是宝玉。”贾母笑道:“我的眼越发花了。”说话之间,来至跟前,可不是宝玉和宝琴。宝玉笑向宝钗黛玉等道:“我才又到了栊翠庵。妙玉每人送你们一枝梅花,我已经打发人送去了。”众人都笑说:“多谢你费心。”
宝玉回到芦雪亭,作完了诗,正好贾母来了,趁着众人陪老太太,他履行前约,悄悄地溜了出来,又去了栊翠庵。贾母在芦雪亭吃了点东西,和众人“说笑了一回”然后带着大家去了惜春那里看画儿,接着凤姐又来请吃晚饭,贾母等人出去了惜春房间在去院子的途中,才撞见了宝玉。这中间足有一个时辰,宝玉在妙玉房间呆了那么长时间,虽然不知他倆干了些什么,但妙玉肯定是特别高兴的,芳心大悦,不然不会给每个人都分送一枝梅花,与众人分享自己的喜悦。另外这也是妙玉在掩人耳目,堵众人之口,不然大家定要追问宝玉去干什么了。王希濂评,“可见妙玉心中爱宝玉殊甚。前说不给茶吃是假撇清,此番分送红梅亦是假掩饰。”
推究起来,在大观园的众多女儿之中,真正爱宝玉的,除了林黛玉之外,恐怕也只有一个妙玉了。宝玉在生日那天得到了妙玉的拜帖之后,他与刑岫烟议论妙玉时,岫烟笑道:“他这脾气竟不能改,竟是生成这等放诞诡僻了。从来没见拜帖上下别号的,这可是俗语说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道理。”宝玉听说,忙笑道:“姐姐不知道,他原不在这些人中算,他原是世人意外之人。因取我是个些微有知识的,方给我这帖子。我因不知回什么字样才好,竟没了主意,正要去问林妹妹,可巧遇见了姐姐。”
妙玉是“为人孤高,万人不入她目”的,但却非常看重宝玉。宝玉是了解其中原因的,就是因为自己“是一个些微有知识的”。这个“知识”与今天的“知识”一词意义是不同的,指的是一种悟性、觉悟。宝玉和妙玉在精神上是共鸣的,在理想上是一致的,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他们都蔑视世俗礼教,崇尚自然生活。宝玉是贾府里唯一能理解妙玉精神世界的人,所以他才说妙玉是“原不在这些人中算,原是世人意外之人。”他两实际上是同一种人。刑岫烟说她是“妄诞诡僻”,宝玉的日常行为更是荒诞不经,他不学“仕途经济”,他厌恶须眉浊物,他看到燕子,就和燕子说话,看见水中的鱼,就和魚说话。
宝玉过生日时,并没有通知妙玉,但妙玉是惦记着的,特地一大清早就派人送来了一份贺贴,上面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宝玉因不知回帖如何署名才能呼应“槛外人”,他对妙玉用这个词感到纳闷,莫名其妙,于是就去问黛玉,恰在路上碰到了去找妙玉聊天的刑岫烟,岫烟也是苏州人,曾与妙玉做过十年的邻居,妙玉还教过她读书识字,妙玉清高孤傲,“万人不如她的目”,所以岫烟对妙玉能这样对待宝玉感到奇怪惊讶,柚烟“听了宝玉这话,且只管用眼细细打量了半日,方笑道:“怪道俗语说的闻名不如见面,又怪不得妙玉竟下这帖子给你,又怪不得上年竟给你那些梅花。既连她这样,少不得我告诉你原故,……”
岫烟指点完宝玉该如何在回帖上署名后,就依然沿着原路来找妙玉.通往栊翠庵外的甬路竹丛青润,桂花飘香,两侧各色秋菊怒放,一盆藕合色的瀑布菊,从东禅堂门外的山石上泻下壮观的花枝;禅堂内纤尘不染,观音大士像端坐正中央,供案上的宣德炉中,暹逻细香飘出袅袅的如轻烟,有着浓浓的麝香.西厢的书房中,整齐地摆满着一架的书籍,旁边还放着一架焦尾琴。此时妙玉身着佛袍,披着满头乌发正阅读一本诗集,岫烟一进门就笑着对妙玉说:“姐姐猜我刚才和谁聊来?”妙玉说:“看把你乐的,我猜不着。”岫烟说:“是宝玉,姐姐原来对他一往情深呐。”妙玉脸一变道:“这话岂是能乱说的!”复又低头想了想,不禁叹道:“你我自小相识已有十年了,我也不瞒你,我家遭此大难,目前这样的状况我也知足了,纵有奢望,也不过是镜花水月,但求自己心安”。岫烟听了这话,也不禁想起自己的心事,黯然神伤,二人都不再语,只看着暹逻香一点点的烧完。
妙玉当尼姑只是为避难,并且还是带发修行,在心理上行为上她都没有把自己当作入空门的人。但是她毕竟比宝玉还大着好几岁,互相之间地位悬殊,所以她与宝钗、黛玉的想法并不一样,她只希望能与宝玉有更进一步的情感交流或能有一段缠绵。贾母看见道观院中“花木繁盛”,说“比别处越发好看。”宝玉看见栊翠庵门内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盛放。妙玉精心护理着红梅和花木,是她对红尘的热望与渴盼。妙玉早在苏州玄墓蟠香寺住着时,就曾发生过“不合时宜”的事,也就是说她早已有过与他人的情感纠葛。她以各种方式向宝玉显露自己的爱意,但最终也未能达到自己的心愿。宝玉虽然厌恶尘世的一切俗规,但他对女性并没有多少身体上的需求,他更愿意与女孩子作精神上的交流,况且他的感情一心只扑在了黛玉身上。
春去秋来,一年一年过得也很快。妙玉在贾府渡过的这将近五年的时间当中,虽无爱情的滋润,但吟诗弹琴,游玩赏花,自己又很富有,所以日子过得也算宁静悠闲。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个时候距贾府遭难被抄家已经很近了,各方面都显出萧条与败落,又是一个大好的中秋月圆之夜,宴席散去之后,唯湘云、黛玉无亲人在身旁,也无法入眠,二人只好在一起互相安慰,互相怜惜,这时她们已终于明白了往日对自己百般呵护,热情周到的宝姐姐原来一直在暗中排挤她们,这时大局已定,宝钗已成为宝二奶奶的唯一侯选人,宝钗也没有必要再来应付她们了。
湘云见黛玉独自一人在亭子上对景感怀,倚阑垂泪,就安慰道:“你是个明白人,还不自己保养。可恨宝姐姐,琴妹妹,天天说亲道热,早已说今年中秋大家要一处赏月,必要起诗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他们不来,咱们两个人竟联起句来,明日羞他们一羞。”黛玉见湘云这般劝慰自己,也心有不忍,不想负了他们的豪兴,就兴致勃勃的同意与湘云联诗。当湘云联到“寒塘渡鹤影”时,林黛玉连赞此句好,就是太悲凉了,正当二人倦意已生,假山之后突然跳出一个人来,把她俩骇了一跳,原来竟是妙玉。妙玉笑道:“我也是一个人很寂寞,出来走走,没想到碰到了你们,到我那里喝茶吟诗罢!”
三人同去了栊翠庵,湘云、黛玉共作了二十二韵诗,而妙玉一口气独作了十三韵,因而湘云黛玉赞赏不已,说:“可见我们天天是舍近而求远,现有这样诗仙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三人这一次熬夜了,整整一晚,天快亮时,黛玉、湘云才走。妙玉送人,向来人走便闭门,象那一次贾母她们品完茶走出栊翠庵,妙玉只是“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而这一次,妙玉一整夜未睡,却依然将她们“送至门外,看她们去远方掩门进来”。她预感到了不祥的兆头,也许这次分手后就不知哪天才能见到她们了,也许这种宁静的生活以后将难得再有了。
不久之后,贾府终于事败获罪,荣宁二府中所有的人或被处斩,或被卖的,或被押入大牢,昔日繁华鼎盛的大家族一败涂地。妙玉不是贾府的人,只是个暂居的尼姑,并未受到牵连,她搬出了栊翠庵,在京城另找一处,悄悄地躲藏起来。
妙玉进贾府之前,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她的师傅是一个“精演先天神数”的人,圆寂之时,嘱咐她说:“不宜回乡,在此静候,自有结果。”林黛玉三岁时家中来了个癞头和尚,说黛玉以后“除了父母之外,凡有外亲,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结果她还是违背了和尚的警告,见了外姓亲戚,寄人篱下,天天以泪洗面,最终自杀而亡。妙玉和她的情况相似,妙玉的师傅能窥测天机,说妙玉回乡必不利,所以她谨遵师傅遗言,不返家乡,滞留在京城。
但是随着贾家案件调查的深入和扩大,将妙玉也牵扯了进来。妙玉送给刘姥姥的那个极为名贵的成窑盖钟,被刘姥姥的女婿卖给了古董商冷子兴,冷子兴又转卖给了忠顺王爷府。而冷子兴却是贾府王夫人的陪房周端的女婿,忠顺王爷拷问冷子兴,追索此成窑盖钟的来历,牵三挂四,最终累及了妙玉,查出她原来是犯官罪家之女,携一部分财宝借空门遁身避难。
这时已找不到妙玉,不知她去向,忠顺王爷于是以“窝藏钦犯”的罪名将已成为狱街击柝打更的更夫贾宝玉再次捕入狱,准备治以重罪。此案尚未完结,忽有圣旨下,命忠顺王爷为钦差大臣,往浙江沿海验收海塘工程,忠顺王爷不敢怠慢,收拾行装,沿运河南下到达浙江。
再说妙玉,闻知宝玉因自己而再次下狱,可能将要被流放三千里,她不顾自己安危,置师傅临终遗言叮咛自己“不宜还乡”于不顾,火速乘船赶到浙江,带着财宝向忠顺王爷自首。忠顺王爷审问妙玉时,惊讶于她的容貌与才华,在放了宝玉后,强行将她纳为自己的小妾,肆意蹂躏。妙玉万没想到自己竟会有此一劫,不过这时想脱身也已来不及了。
一开始她还拼命反抗,但看到这样做根本无济于事,就忍耐了下来,假意顺从,时间一长,忠顺王爷以为妙玉死心踏地地跟了自己,就放松了对她的看管。妙玉则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一次假借去庙里上香,从半路上就逃脱了。忠顺王爷强占妙玉是一件违法行为,他也不敢大张旗鼓地去找寻,这个事也就不了了知了。妙玉逃出魔掌,去了西山脚下的一座庙宇中隐居。
后来湘云也从买她的那家逃出,一路上乞食回到京城,被妙玉发现并收留,然后通知了宝玉使得他们二人重新聚首。宝玉湘云成婚之后的那年春节的晚上,他们一起来到庙宇里看望妙玉,三人均是泪流满面,宝玉和湘云起身向妙玉深深一拜,妙玉含泪忙将他们扶起。三人回忆起往事来,又是悲又是笑,小小房舍中充面着温馨的气息。在大观园最后一年的中秋夜,妙玉、湘云及当时还在世的黛玉,他们一起吟诗联句,是妙玉收的尾,湘云还一直收藏着妙玉的收尾诗,这时取了出来送于妙玉。诗的内容连妙玉自己都不大记得了,这时再读旧作,仿佛又回到了昔日那繁华热闹的大观园:
香篆销金鼎,胭冰腻玉盆。
萧增嫠妇泣,衾倩待儿温
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
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
犹步萦纡沼,还登寂万原。
石奇神鬼博,木怪虎狼蹲。
赑屃朝光透,罘罳晓露屯。
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
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
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
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
芳情只自谴,雅趣向谁言!
彻旦休云倦,烹菜更细论
妙玉微笑着说:“唉!‘彻旦’是真应当前,只是‘烹茶’却是没有了!”
凌晨,妙玉与宝玉夫妇话别,送他们远去。至此,妙玉对人世间再无任何的留恋,从此真正的遁入空门与佛主长相伴了。
《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好高人逾妒,过洁世同廉。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暇白壁遭泥陷,又何需王孙公子叹无缘?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掉泥中!
这两段是《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神游太虚境,在警幻仙子处所看到对妙玉的预言和判词。
刑岫烟那一次向宝玉介绍妙玉的情况时,其中有一句话说:“(妙玉)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妙玉和庄子一样,崇尚自然和谐。她对政治和权利没有兴趣,对社会、世俗、名利也都已看破;她不合群,自愿在边缘生存,享受那份孤独。但因为她能与天、宇宙达到和谐,她又觉得自己很有尊严,觉得自己在品味和价值上远远高于世俗之人。清代徐瀛在《妙玉赞》中高度评价道:“妙玉壁立万仞,有天子不臣,诸侯不友之概。”
妙玉虽不得不依附于贾府,但她却与铁槛寺的静虚、水月庵的智通、地藏庵的圆心等人有着本质的区别。静虚曾挑唆王熙凤弄权铁槛寺,谋财害命;智通曾助王夫人让芳官那样的美优怜归于水月,同时圆心也把蕊官和藕官带到了地藏庵。妙玉则始终保持着闲云鹤般的高傲姿态,从不对权贵们迎合谄媚。
妙玉在苏州修行时的居所叫“蟠香寺”,她在贾府的居所叫“栊翠庵”,一个含香,一个带色,这都体现了妙玉的“云空未必空”,她虽身处禁忌之地,却仍然无法压制住自己青春萌动的天性,这是早已暗含了他对宝玉的情缘难了之意。
妙玉蔑视权贵,但却不得依附于贾府,她遁入空门,却又不自觉地心系红尘;她身为尼姑,却依然保持着贵族小姐的气度,通过妙玉充分地体现了人的独立个性与社会束缚之间的强烈冲突。妙玉以极度冷漠的高傲,来压抑心底的欲望,她活的如冰雪般洁净,也像冰雪般凄美。妙玉是贾府群芳中最为特殊的人物,她的品茶,赠梅、联诗和传递彩笺等行为,显示出了文人雅士的高洁志趣,她的言行和她的情感为《红楼梦》这部巨著增添了靓丽的色彩和隽永的韵味。
金陵十二钗正册的排名顺序是:林黛玉、薛宝钗并列第一、第三贾元春、第三贾探春、第五史湘云、第六是妙玉,第七是贾迎春、第八是贾惜春、第十巧姐、十一是李纨、十二是秦可卿。这十二个人物,除了妙玉之外,其他的都是四大家族中的显赫人物,曹雪芹将妙玉列在第六位,甚至还排在了王熙凤之前,可见作者对这个人物是多么的钟爱,而这也说明了妙玉在已丢失的数十回中将有着很重要的戏份。
1、高鄂补后四十回时,就没有曹雪芹那样的妙笔深意了。第八十七回中,写宝玉玉偶与妙玉相逢,妙玉见了宝玉“突然把脸一红”,“微微把眼一抬,看了宝玉一眼,复又低下头去,那脸上的颜色渐渐红晕起来”,“痴痴的问宝玉道:你从何来?”后来回到禅房后,坐到蒲团上还是心猿意马。
2、对描妙玉最后结局的描述,采用的是周汝昌与刘心武二人的研究.
靖藏本在第四十一回,妙玉不收成窑杯一节的眉批写有:“妙玉偏僻处。此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不能枯骨口口口。”
“哀哉”之后的文字错乱,周汝昌先生校订为: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
这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妙玉在八十回以后的一个情节:妙玉曾被迫嫁给了一个“枯骨”,一个老朽不堪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