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观园 >> 大观园发展 >> 正文 >> 正文

红楼梦里的人生智慧薛宝钗端立自持,任

来源:大观园 时间:2023/6/27
北京的最好皮炎医院 http://m.39.net/disease/a_9506104.html

晚唐诗人罗隐的一首《牡丹花》,可谓是写尽了牡丹的天姿国色: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待,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暂且不论罗隐在作此诗的时候带有着没落的冷冷的讽刺意味,但其中的这两句对仗“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已经真真切切地传达出了牡丹的倾城倾国。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众人占花名,宝钗得的花签词就是这一句“任是无情也动人”,且签注为“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便清楚地表明了宝钗在作者曹雪芹心里的地位。

百年来,《红楼梦》的追随者、研究者中不乏“拥林派”和“拥薛派”,拥护者将自己所拥之人奉以极高的赞誉,而将另一位装进“反面形象”的套子加以批驳。

我称不上是追随者或研究者中的任何一个,幼年时因着家境的贫寒,《红楼梦》这部伟大的著作也只是高中时代才得一契机接触,如今又做着与文学毫不沾边的工作。不过,少年时代青涩的内心世界,是既爱黛玉的孤傲,又敬宝钗的才学。那时的我,不仅家境贫寒,因为求学的原因还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因着自己的家境和遭遇不与大多数同窗相同,难免的推己及人,更加怜惜黛玉自幼丧母后又丧父只得寄居外祖母家的境遇,且也为这样一个冰雪聪明的女子的孤傲内心世界着迷;而之于宝钗,是将她丰富的才学、温婉的待人接物、处事不惊的人生态度当做榜样的力量,从而不断地激发自己读书与学习的动力。

儿时的想法再多,不过也是单纯的、缺少深入的思辨的。成年后因为学业和工作的琐碎忙碌,读《红楼梦》的次数并不多,更加谈不上赏析。年因为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女主角陈晓旭的香消玉殒,再次深深触动了我之于《红楼梦》的万般情肠。我想,也是自那时,我开始以稍加成熟的心智去解读我心中的宝钗。

美好、智慧、温婉的化身

我的眼中,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是美丽的。她鲜艳妩媚却又不觉奢华。“肌骨莹润,举止闲雅”、“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就连宝玉也曾赞叹道:“宝姐姐是个绝色人物。”宝钗自己在诗作里也自比是“冰雪招来露砌魂”。书中第八回,通过宝玉的眼睛,我们不难领略到宝钗“群芳之冠”的美丽:“宝玉掀帘一迈步进去,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亮的簪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宝钗的才学,更是不言自明,她自幼涉猎广泛,不仅在古文和诗歌上颇有造诣,而且还通读佛学经典、诸子百家以及医学著作,并且在绘画创作上也有着独到的见解。相信熟悉原著的读者们一定还记得这样一幅场景:在刘姥姥离开大观园之后,惜春受贾母之命开始绘制大观园的全景图,而宝钗则提出了具体的执行建议和方案:这幅画景物人物都颇为繁杂,应该先从构思整体出发,按照画纸的地步远近和景物的远近疏密做好统筹;同时,宝钗还说:“你就照样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在细节之处要有创作升华,这正是“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体现。随后,宝钗还列出了本次创作所需要的颜料、画具、画器等,大大小小不下四五十种。

宝钗通读史书典故,我们也举个例子。红楼梦第十八回当中,元春回到贾府省亲,并让姐妹们和宝玉一起作诗。宝玉写了一首五言:“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绿玉春犹倦,红妆夜未眠。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而宝钗提醒他,娘娘刚把“红香绿玉”改成了“怡红快绿”,此处再用“绿玉”不妥,同时还提示他可以用“绿蜡一词”。一向“通晓杂学”的宝玉一时之间想不起来出处,宝钗又提醒到:“唐钱翊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干,你都忘了不成?”宝玉佩服地称宝钗为“一字师”。

诗歌创作与理论方面,宝钗也有过人的见解。比如原著第六十四回当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宝钗读过了黛玉写的《五美吟》之后,说到:“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工整,一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与人同。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这里宝钗列举了王安石与欧阳修两位大家所作的咏王昭君的诗词,提出诗歌创作的立意要新,否则就算字句工整,也不算是好的创作。

同样,在其他方面,宝钗也很博学。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当中,众人坐在一起听戏,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于是宝玉说道:“只好点这些戏。”宝钗说:“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哪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宝玉回复说:“我从来怕这些热闹。”而宝钗笑着说:“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得极妙,你何曾知道。”宝玉于是又称赞宝钗是“无书不知”。

书中第四十五回里还有这样一段描述:黛玉每到春分秋分前后,咳疾就会发作。因为这年秋天陪着贾母游玩,劳心费神,咳嗽就比往常重了。宝钗前来探望时,就聊起了黛玉平时用的药方:“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你看,她不仅能看出中医药房里的门道,还能够给出合理的食疗建议;不仅有一位大家闺秀的才学和通识,还有着一位善良姑娘对同伴的联系的挂念。

宝钗的性格,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且不妨一观原文,先看看曹雪芹是如何描画的:“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红楼梦》第四回)第三十五回中,贾母的一段评说印证了第四回中的说法:“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贾母和大观园里的众人对宝钗的评价为何如此之高?

我想,我们还是在原著里寻求答案。第二十二回中宝钗过生日时有这样一个细节“(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点戏时贾母一定先叫宝钗点。宝钗推让一遍,无法,只得点了一折《西游记》。”这份细致和周全,充分考虑到年纪最长者的习惯和喜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宝钗作为皇商世家的女儿,具备了一名大家闺秀应有的气度和风采。

第三十七回,宝钗设螃蟹宴,提供好酒、果碟,均是从自家铺子里取来的。她充分考虑到史湘云因为寄人篱下在家做不得主,手里的零散银子且也不多,而那个年代贵族世家多又偏爱螃蟹,以吃螃蟹为乐,这样安排了一处轮流做东食蟹肉饮酒赏美景,正好也是“替王夫人还了愿”。贾母对此事的评价是:“我说这个孩子细致,凡事想得妥当。”那时的贵族大家,多以吃螃蟹、轮流做东设螃蟹宴为消遣,本算不得什么大事,但是宝钗能够设身处地为史湘云的境遇着想,发自内心地怜惜她,而且又全方位地照顾了湘云的感受,让每一个参与的人都乐在其中,这份体贴和周到,更是显现了宝钗的聪慧与知书达理。

第五十七回里,原著中的一位人物邢岫烟因为手头不宽裕,为了换得几个银钱使不得不在冬日里把棉衣送进当铺当了,偏巧的,这当铺原是薛家的产业。宝钗认为邢岫烟“家道贫寒,但为人雅重,虽然需用之物或有匮乏,又不张口求人”,于是每每暗中相体贴接济。这一次宝钗又出手相助,要来了当票,悄悄地将过冬的衣服赎回来归还给了邢岫烟。这位皇商世家的女儿,深受儒家伦理道德价值的熏陶和浸染,仁者爱人,乐于助人,而且是非明辨,内心有着十分坚定的价值观。她帮助邢岫烟是因为其“为人雅重又不张口求人”。可见,宝钗绝不是爱心同情心泛滥,她认可邢岫烟的人品,才因为这份心底流露出来的“惺惺相惜”和“怜惜”伸出援助之手。只有内心有着强大的价值观构建起的清晰的是非观念,才可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这与滥施爱心绝对有着本质的区别。

同样,宝钗深受儒家伦理价值的影响,她的宽厚和平等待人也在书中有刻画。贾探春的生母赵姨娘和探春的亲生兄弟贾环,在书中是多遭人嫌弃的角色,不少遭人贬斥和痛骂。但是第六十七回里,薛蟠远路带来土特产,在分送给贾府上下人等时宝钗心思周全地给了贾环一份。赵姨娘看到东西的直接反应也是连连赞赏:“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这同样也绝不是滥施爱心:赵姨娘虽是贾政的妾室,但是育有子女,在那个年代的伦理价值里,她在贾府的地位其实是十分稳固的;贾环虽不得人待见,其身份也是贾府的公子,他和他的生母,都应当受到礼遇和应得的尊重。宝钗此举,使得这个样一位封建淑女的贤淑、大方、宽厚,通过这一个小小的细节,由作者的笔端自然地流淌出来。

原著中宝黛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长久以来“拥林贬薛”的论调征服了数以万计的国人。我们不难看到,黛玉清高、任性,她因着与宝玉的相知深爱着他(且不论到底这前世的木石前盟是不是真的投报对了对象——甄家不是还有个甄宝玉么),于是也就因为“金玉良缘”的故事心里早已对宝钗存了戒备,平日里与宝钗不时会有冷嘲热讽的对答。宝钗早在这样的情形下,依然以一颗宽容的心接纳了黛玉。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宝钗流露出的对黛玉的那份体己和呵护,也绝不是虚伪之词,而是深刻地发自肺腑。这样的体贴,犹如绵长而温暖的溪水,融化了黛玉长久以来对宝钗的隔阂和猜忌。

薛宝钗人格魅力

少时因为对《红楼梦》的热爱和倾慕,免不得多看一些关于原著的点评。这其中,清宣宗道光初人涂瀛在《红楼梦论赞》里的一段论述,我个人认为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观人者必于其微。宝钗静慎安详,从容大雅,望之如春,以凤姐之黠,黛玉之慧,湘云之豪迈,袭人之柔奸,皆在所容,其所蓄未可量也。”我绝不否认,因为自己对宝钗的敬慕,会自然而然对这个人物心生好感且在言语中流露出来,但是我想,我的这些敬慕连同喜爱,不影响我对《红楼梦》的热爱与欣赏,而我仅能编篡出的些许溢美之词,也是真诚的:我一再感慨与感恩——如若不是得遇良友肯与我分享这许多的名著,让我在阅读的体验里早早地构建了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可能也没有机会做出偏离人生轨迹的举动——如若不然,当年那个叛逆到不写作业不愿考试的我,如今会是什么样子?

宝钗的美,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扑彩蝶”这一段,更是作者对其性情的一个极致的完美描述和一处画龙点睛之笔:“……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地,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脂砚斋批此处行文为:“可是一味知书识礼女夫子行止?写宝钗无不相宜。”一位妙龄少女的美丽、天真、烂漫、顽皮、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就在这短短的几十字里,美好地洋溢出来,让读者观其文如见其境其人,浮想联翩,余香不尽。

儒家伦理价值观中尤为重要的另一点,就是对死亡的态度:“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这样的价值体现,在宝钗身上也十分的鲜明。书中第三十五回,宝钗对金钏儿没有新衣服入殓一事,就毫不避讳地拿出了自己新做的两身衣裳,显示了她内心坚定的儒家价值观念,对死亡既不恐惧,也不避讳,她更加热爱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