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观园 >> 大观园新闻 >> 正文 >> 正文

贾宝玉初住大观园,为什么突然烦恼不自在起

来源:大观园 时间:2024/11/28

贾宝玉搬入大观园,一时间心满意足。作了四首“春夏秋冬”即事诗传出贾府,在京城竟博了一定名气。更让他得意,专门在这些俗务上用功,更不肯读书。

画家孙温将笔触落在了“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上,其实,贾宝玉的突然“不自在”非常值得一说。

(第二十三回)谁想静中生烦恼,忽一日不自在起来,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出来进去只是闷闷的。园中那些人多半是女孩儿,正在混沌世界,天真烂漫之时,坐卧不避,嘻笑无心,那里知宝玉此时的心事。那宝玉心内不自在,便懒在园内,只在外头鬼混,却又痴痴的。

贾宝玉好好的在大观园,为什么会突然“静中生烦恼”,不自在起来?都说“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可贾宝玉的“不自在”显然不在诗文上。他随后竟然离开了大观园,整日在外面“鬼混”,又时常“痴痴的”,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要解开贾宝玉的突然情绪,答案就在曹雪芹的这段描写中。俗话说“剧毒之物百步内必有解药”,曹雪芹轻描淡写的一段描写,其实写出了最精妙的一段少年心事。

原文说“园中那些人多半是女孩儿,正在混沌世界,天真烂漫之时,坐卧不避,嘻笑无心,那里知宝玉此时的心事。”

姑娘们不知道贾宝玉心事,贾宝玉却知道自己心事。他不敢在大观园呆着,每日在外头鬼混,时常“痴痴的”,在于他突然发现自己产生了一种让他不明所以的感情。

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与可卿仙子在太虚幻境成亲,醒来后又与袭人“初试云雨情”。代表贾宝玉从孩童成长为少年。

秦可卿对贾宝玉的成长非常重要。可卿仙子“兼美”,又像薛宝钗,又像林黛玉,代表贾宝玉的审美取向在摇摆。

他欣赏秦可卿的美丽、成熟风韵,但最亲近的却是年纪尚小的薛宝钗和林黛玉。

此时的贾宝玉根本不知道“情”为何物。他被秦可卿吸引,是出自成长的本能。秦可卿算是贾宝玉在两性觉醒上的启蒙。他对秦可卿的向往是“成长的烦恼”,青涩而又隐晦。

秦可卿死后,贾宝玉再次进入混沌期,“情”之为何物,不是那个年纪的他的主要思想。直到有一日,他突然被某个人吸引,甚至不排除“春梦了无痕”……疑惑、慌乱、不安、兴奋都能击垮这个情窦初开的小男孩。

贾宝玉突然不在大观园中呆着,整日在外鬼混,还时常“痴痴的”,是他意识到自己变了,深层次的变化,是他由对秦可卿的“欲”,转为对林黛玉的“情”。这个认知让他不知所措。

宝黛爱情什么时候“生发”的?并不是之前的种种,就是在搬入大观园后,贾宝玉突然“不自在”时产生。

贾宝玉的早熟,让他第一时间感知到他对林妹妹有了一丝男女之情。可此时林黛玉还在“混沌”中浑然不觉。二人相处全无忌讳,耳鬓厮磨从前再正常不过,此时贾宝玉却感知到了不寻常的感情。

“坐卧不避,嘻笑无心”透出贾宝玉眼中的群芳状态,以及他心里的不自在。这就仿佛一个人裸泳,不敢被别人知道一样,尴尬,忐忑又觉得好奇。

大观园群芳都在身体发育的年纪,贾宝玉莫名觉得自己与其他人不一样了。甚至第一次觉察到林黛玉的美,他被莫名吸引了,都令他产生“逃避”的情绪。

曹雪芹不亏是语言大师,寥寥几笔就将贾宝玉在青春初期的尴尬写得一清二楚。让人细细咀嚼,再印证自己曾有的青葱岁月,回味无穷。试问这一段故事,岂能被轻易放弃?

文|君笺雅侃红楼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

《红楼梦》程乙本·启功校订;

《红楼梦》绘全本·清·孙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