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清代曹雪芹(约-约)所著长篇小说,共-百二十回。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多认为由高鹗续写。原名《石头记》,后由程伟元、高鹗于乾隆五十六年()首次印行时,改名为《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联系着广阔的社会背景,描绘贾家荣、宁二府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包括父子、兄弟、妻妾、嫡庶、主仆之间的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包括家族之间的倾轧、骨肉之间的陷害,也有忍无可忍的抗争、对纯真爱情的追求,等等,堪称传统的版本学、文献学和考证学所未能取得的成果。
此外,年《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一书的问世,以及他在各个电视台的演讲,更是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掀起了一场关于《红楼梦》讨论的新的热潮。各地新华书店中,有关《红楼梦》的各种书籍层出不穷。而且,《红楼梦》也不断被翻拍成影视作品。以电视连续剧为例,继20世纪谢铁骊导演的6部8集电影《红楼梦》与王扶林导演的36集长篇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在年,著名的女导演李少红拍摄了长达50集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重新演绎了这部经典作品。
《红楼梦》塑造了许多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全书共四百多个人物。其中,尤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尤三姐、晴雯等人物形象刻画得最为出色;至于书中篇幅不多的秦可卿、妙玉等人也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甚至就连寥寥几笔勾勒出的刘姥姥、焦大等人,也同样是栩栩如生。特别是大观园中众多的女性,不管是小姐还是丫环,读者掩卷闭目后,仿佛还能看到或听到她们的音容笑貌。
《红楼梦》刻画人物形象,不光是性格独特、血肉丰满,而且特别擅长于刻画人物心理。作为书中主要人物之一,林黛玉的心理描写远远多于她的外部动作,尤其是她孤苦的身世与强烈的自尊、寄人篱下的生活与多愁善感的内心,形成了十分强烈的反差,使她经常以泪洗面、自哀自怜、触景生情、以花自喻,“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黛玉葬花正是她那种悲悼自怜内心世界的强烈体现。又如,王熙风也是作品中刻画得人木三分的一个典型人物。
作为荣国府的实际当家人,王熙风的娘家和夫家都是钟鸣鼎食的贵族家庭,本人又聪明能干、口齿伶俐,颇得贾母宠爱。看起来她大权在握、善弄权术,有时还显得十分狠毒和贪婪,但是,作为一个女人,她其实也有着内心的痛苦,尤其是风流成性的丈夫贾琏更是使她伤透了心,第六十八回“苦尤娘赚人大观园,酸凤姐大闹宁国府”,其中讲到她因为贾琏偷娶尤二姐的事大闹宁国府以后,“眼圈儿也红了,似有多少委屈的光景”,正是这个女强人真实内心的写照。类似成功的人物形象在书中还有许多,不能一一尽述。
其次,《红楼梦》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而面,从建筑园林到饮食文化,从诗词歌赋到器皿酒具、从穿着服饰到医药知识,简直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一部大百科全书,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如该书第十七回,贾政带着宝玉和众清客到刚刚竣工的大观园,题写匾额对联,书中关于园林中的花木、山石、盆景等的叙述皆十分专业,至于大观园设计之精妙,“或清堂,或茅舍,或堆石为垣,或编花为门,或山下得幽尼佛寺,或林中藏女道丹房,或长廊曲洞,或方厦园亭”,更是让读者目不暇接。今天,文学作品《红楼梦》的影响已经渗透到许多行业,例如,北京城南有依照《红楼梦》建造起来的“大观园”公园,有依照《红楼梦》中宴会菜肴安排的“红楼宴”,甚至还有依照《红楼梦》中描写的养生方法研制而成的保健药方等。我们从近年来关于《红楼梦》的众多图书中,也可看出这个趋势。如《红楼梦饮食谱》《医说红楼》《红楼收藏》《非常红楼》,甚至还有一本讲述现代女性职场生存的《职场红楼》,等等,充分表明曹雪芹《红楼梦》影响之广泛,同时也体现出这部作品巨大的魅力。
当然,《红楼梦》最吸引人的地方,还在于它那永远无法穷尽的艺术意蕴。叶朗先生认为:“《红楼梦》的意蕴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
《红楼梦》意蕴的第二个层面,是《红楼梦》的悲剧性。大家都承认《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但是《红楼梦》的悲剧性是什么……简单一点也可以说是美的毁灭的悲剧。
《红楼梦》的第三个层面,是《红楼梦》处处渗透着作家曹雪芹对整个人生的很深的感悟,一种哲理性的感悟、感兴、感叹。它引导读者去体验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这就是《红楼梦》的意境。应当承认,叶朗先生关于《红楼梦》意蕴的“三层次说”是很有见地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艺术意蕴就是作品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艺术意蕴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通过对《红楼梦》整个作品的领悟和体味,才能把握深藏其中的内在意蕴。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对于优秀作品艺术意蕴的阐释,只能-次次地接近它,而永远无法完全穷尽它。特别是由于《红楼梦》有着博大精深的深层意蕴,使得历代红学家们众说纷纭,形成了“索隐派”“点评派”“自传说派”等多个“红学”流派。当然,《红楼梦》的研究还会一代-代继续下去,每个时代的研究者都会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研究视角,来发掘深藏在这部作品中的艺术意蕴。
《红楼梦》和其他中外经典名著一样,正是因为具有一首封建大家庭没落的挽歌。尤其是通过宝、黛爱情悲剧,小说揭示了造成悲剧的全面而深刻的社会根源,贾宝玉、林黛玉等人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与追求,闪烁着民主精神的萌芽,也反映出对于个性解放和人权平等的时代要求,暴露并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腐朽黑暗,从而形象地展现出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趋势。作品规模宏大、结构严谨,语言丰富生动,尤其是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红楼梦》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成为我国古典小说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后世研究《红楼梦》,被视作一种专门学问,称为“红学”。目前海内外均有不少学者从事“红学”研究,可见该作品影响之深远。
谈论西方文学,不能不谈到莎士比亚。同样,谈到中国文学,不能不谈到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一代又一代的学者都在研究《红楼梦》,最早从脂砚斋评八十回本亦称脂评《红楼梦》开始,直到今天“红学”研究中的各种不同流派和不同观点,关于《红楼梦》的研究从来就没有间断过。近年来,“红学”研究还出现了多学科、多渠道研究的趋势,例如,周珏良先生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将《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莫比.迪克》中的大海、《哈克贝里.芬》中的密西西比河放到一起来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园、海、河在这三本书中起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在全书结构上。它们都提供了一个和外界开放世界相对的封闭世界。有了这个世界,书中的主要情节才合乎或然律成为可信的。此外,还有学者运用电脑解开了《红楼梦》中的奥秘:“《红楼梦》中有许多问题,向来是困扰红学研究者们的难题。如人物年龄问题,被称作‘一块永远拼不起来的七巧板’。还有关于第六十三回中‘怡红夜宴酒席图’,由于曹雪芹没有清楚点明赴宴人数与座位席次,加上各种版本对夜宴中‘酒会点数’的记载又有出人,因而也成了红学界的百年疑案之一。这使红楼梦研究同西方关于莎士比亚的研究一样,成了“红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