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这是全书的第一个剧情高潮,贾宝玉神游太虚时,所见到的金陵十三钗判词。同时,这也是对于贾家命运的至关决定者贾元春的命运预示。
在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鼎盛背后,隐藏着无可避免地衰败与倾颓。正是这种悲喜交集的人生,使得书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曹公一曲悲金悼玉的《红楼梦》写尽了他大起大落的悲喜人生,正是因为他本人经历过这样家族繁盛却又穷困潦倒的命运转折,才使得它的笔力变得力透纸背,使得文字背后所形容叙述的情绪涌现到读者面前。
这也是《红楼梦》传诵千古,登上古典小说巅峰的原因。那么,在这情节跌宕的《红楼梦》中有哪些悲喜人生呢?
一、荣华正好,皆大欢喜
自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之后,这个大家族的面貌就逐渐地随着情节的推进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随着林黛玉入贾府一节,全书的主要视角开始集中在贾府这个庞然大物的身上。在小说前期的情节描写中,元妃省亲与秦可卿逝世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两大事件,而在这两件事的背后,虽然秦可卿去世算作丧事,但也展现了贾府背后的庞大利益集团。
首先是元妃省亲这件盛事的发生,贾元春作为贾府的长女,她所获得与拥有的权势无疑也是贾府影响力的象征之一。在元妃掌权后宫的背景下,皇帝为了表示对贾府的爱重,于是有了这出排场盛大的贵妃省亲,整场省亲的排场与流程都非常地庄重繁杂。
正是在这个前提下,贾府倾尽举族之力修建了元妃省亲归来的驻跸之处大观园。这座耗资无数的别致园林昭示了贾家当时权力的谨慎与财产的分配,但也正是这次的消耗,使得贾府开始进入到了下坡路的阶段。
在元妃省亲的盛大场景中,我们不难看到贾府所拥有的拥趸以及其背后的支持与关系的错综复杂。这说明贾府作为世代簪缨的士族,与各方利益纠葛之深及本身权势之盛,毫无疑问,元妃的到来使得这场权力的盛宴达到了巅峰。
此外,整部书的前期对于秦可卿丧事的描述,也反映了贾府的权力之盛,但与元妃省亲使整个局面都持上升状态不同的是,这场丧礼仿佛处处昭示着贾府衰败的开始。在这个宁国府的长媳去世之后,贾宝玉第一次感觉到了佳人已逝,玉损香消的悲凉,全书的节奏仿佛沾染了凄惨的气息。
宁国府对于丧事的大肆操办也处处透露着危险的来临。首先是对于棺木的选择,贾府作为臣子而逾矩使用了亲王的棺椁。如此显著地跨越红线行为,显然会让掌权者内心不安。
虽然秦可卿是宁国府的长媳,但她的丈夫在此之前并没有固定的官职与地位。即便如此,出席秦可卿丧礼的也无一不是勋贵世家有爵之人。作者罗列出官员的品级与葬礼的排场,贾府彼时鼎盛的权力就可见一斑了。
这一红一白两件事,一悲一喜地反衬了贾府的落差与地位反转,对于贾府来说改变命运的活动分别体现了权力的由来以及最终失势的命运。
二、无常又到,黯然销魂
在如此轰轰烈烈的权贵生活中,显然贾府逐渐迷失了自我,开始向着下坡路滑落。在书的后半部中,主要的情节分别是贾母的逝世以及大观园被抄检的无奈。
首先体现这些现象的是贾母本人的丧礼。要知道,贾母作为宁荣二国府的老祖宗,以及曾经的当家主母,存在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但此时,在风雨的交加下,即使是这位年过古稀,从未穷困潦倒的夫人也不得不草草地收葬。
此时,无论是前来吊唁的宾客,还是丧礼的规模以及各项的用度、主事者的安排有度都大大地较秦可卿丧礼下降了,甚至可以说用草草收场来形容,其背后的衰败与颓废可见一斑。
丧礼的简陋反映了贾府日渐颓败,脱离了昔日权力的中心,财力也不复往日鼎盛,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皇帝下令抄检宁荣二府的后果,也正是随着皇权的倾轧,原本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高门大户不复存在了。
恨无常又到,黯然销魂的悲伤是历经起伏的曹雪芹先生想要向读者传达的无奈。这一切,早在书的后半部分“凸碧堂品笛感凄凉,凹进馆联诗悲寂寥”中显露无遗了。
在这一节中,昔日风采耀眼的凤姐与大家族主事者李纨都尚在病中,这也似乎奠定了这个中秋节伤感的基调。贾某见众人各自凋零,不由得意兴阑珊感慨万千。而黛玉的连句更仿佛一语中的,预示了剧情后来的走向。“寒塘渡雁影,冷月葬花魂”,这何尝不是多愁善感的林姑娘最终的归宿呢?
一生都安享富贵的贾母此时不光是因为凤姐李纨二人生病而伤心。她似乎从这个中秋节的萧索之中,感受到了大家族颓势的逐渐显露。故而这个荣华一生的老太太居然在中秋这样团聚的佳节中以酒浇愁流下泪来。
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