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月葬花魂”出自《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红楼梦》第七十六回,贾母设宴中秋赏月,二更之后,贾政、贾赦带领侄儿们都离去了,贾母便留下女眷们想再热闹一番,然而却热闹不起来。宝玉因晴雯病重不在场,尤其是少了一个大观园的中心人物“凤丫头”,她和李纨都因生病而未来,宝钗一家自己去圆月了。整个赏月宴间冷冷清清,众人都觉无趣也就散去了。多情善感的黛玉见众人都与父母一起赏月,宝钗也随母亲圆月去了,而自己却孤孤单单一个人,无依无靠,对景感怀,“自去倚栏垂泪”。湘云因为与黛玉有相似的处境,所以非常同情她,便与她一起到山坡下凹晶馆的卷帘底下,赏月联诗。
在这首联句中,前半部分主要写中秋夜晚园中的欢闹景象,但是字里行间却充满了悲剧色彩,给人一种强作欢颜之感。后半部分,二人想起自己的遭遇,对前途毫无信心、把握,便吟出了许多令人悲憾的句子来。湘云作出“寒塘渡鹤影”,黛玉便对出“冷月葬花魂”。“葬花魂已使人感到凄惨之意,再加之“冷月”则更使人感到凄凉无比。“花魂”“葬花”“葬花魂”在曹雪芹以前已有诗文用过。黛玉的性格、遭遇也和北宋王山《笔奁录●盈盈传》里的盈盈有相似之处。盈盈十分钟情于予(王山),经常跟他学习诗词,经常一个人坐在老树下,沉吟诗句,叙说自已心中的深情,每每吟起诗来,总是眼泪汪汪,经常忘了回去,弹筝哀唱,使人倍感凄楚苍凉。传中还有《伤春曲》一网:芳菲时节,花压枝折。蜂蝶缭乱,栏槛光发。一旦碎花魂,葬花骨,蜂兮蝶兮何不来,空余栏槛对寒月。这首词抒写了盈盈的哀愁和她一生的遭遇。其人其诗与黛玉确有很多相似之处。碎花魂”“葬花骨”、“空余栏槛对寒月”与黛玉的“冷月葬花魂”有许多相似之处。
再如,唐六如《六如居士外集》卷二:“唐子畏居桃花庵。轩前庭半亩,多种牡.花……至花落,遣一小俨,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唐六如用锦囊盛花,黛玉用纱囊、绢袋盛之;唐六如葬花于药栏东畔,黛玉葬花于畸角上的花冢之中。“冷月葬花魂”充满了悲剧色彩,是黛玉一生遭遇的极妙写照,在《红楼梦》里多次提到“葬花”。在《葬花词》中,黛玉的遭遇及其痛苦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是黛玉一生悲剧的高潮写照,看看这首词,对“冷月葬花魂”的意境以及黛玉的心情则会更清楚地把握。
黛玉是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她的性格特点,她的为人处世,都超过了“标准的媳妇”的规范,她越来越不被贾母喜欢。她爱宝玉,然而却得不到宝玉,只能将他作为精神上的情人。她孤身一人,寄人篱下,无法向人倾诉自己的感情,这使她内心充满了痛苦和忧伤。这就铸就了她多情善感、多愁多泪的性格特征。在第二十六回中,黛玉在怡红院吃了晴雯的“闭门羹”,又动气伤感起来。第二天是芒种季节,姑娘们欢欢笑笑,不胜欢喜,唯独她一人来到曾与宝玉共同埋葬桃花的花冢前,边葬花边哭泣。看着花谢花落,她就联想到自己也像这花一样,可能灭亡。花谢有人来葬花,而自已死时呢?到头来,泪水流尽,“花落人亡两不知”,“花魂鸟魂总难留”都比喻红颜薄命。有了这首“葬花词”,黛玉对自己的命运已有所察觉,当看到大观园中秋赏月冷冷清清的局面,她对自己的命运就更加清楚了。大观园的盛衰荣枯,深系着每个人的命运,对于寄于贾府的她,更有切肤之感。此时的大观园,正值中秋,群芳过尽,只有冷月皎洁,黛玉倍觉孤寂、凄凉,因此,便有了“冷月葬花魂”。
本文由小眼睛李先生原创,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