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他以自己超人的想象力,为我们创作了《红楼梦》这部传世佳作。
《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之林中享有盛誉,有口皆碑,无人不晓。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展现了自己对诗、词、曲、赋、小说、园林、绘画、戏剧等艺术的独到见解,尤其是他悉心构建的大观园,不仅承载了《红楼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还为小说营造了一种瑰丽多姿、曲折奇幻的氛围,带给人们独特的审美享受。
曹雪芹用碑刻、匾额、书条石、对联、挂件等园林艺术元素,凸显了大观园的主题,有机拓展了园景,打破了园界。
贾政在论及大观园景观时曾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可见,正是大观园中的标题,点出了它的主题。而玉石牌坊上的题词“天仙宝镜”,则直接揭示了大观园的主题思想。
大观园是为元春省亲而建,因此其面积极为广阔,将当时的各类建筑风格都融入其中。
既有袅娜纤巧、孤高轻柔、蜿蜒风雅的斗拱飞檐,也有壮丽轩昂、雄伟壮观、四通八达、气派极致的朱门青瓦。
在“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节中,就描写了怡红院中的诸多器物和景观:锦笼纱罩、玲珑剔透的墙壁、碧绿凿花的砖、贴在墙上的琴剑瓶炉、发出“咯噔”声响的西洋机括等。
西洋镜、西洋画在清朝时期还较为少见,正是这些名类繁多的舶来品为大观园的规划和造景提供了更多选择空间,也使这座引人入胜的景观园林极具新意。
依据《红楼梦》中的描述,大观园中不仅有洲、山、路径、岩溪、门墙、池、清、篱色等设施,还有廊、阁、榭、亭台、村庄、寺观等建筑。这些园林景观和建筑或以群组的形式组成一个风景点,或以个体形式出现于山水之间,潇湘馆、秋爽斋、恰红院、龙翠庵、稻香村等则是大观园中的主要景观。
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十分注重典型环境的设置,真正做到了“景因人而设,人因景而立”。
如潇湘馆,它是黛玉居住的场所,其周围的环境与黛玉的孤傲任性、率真聪慧、多愁善感十分映衬。
潇湘馆中最突出的植物便是竹子和芭蕉。李渔说:“竹木者何?树之不花者也。”“花者,媚人之物,媚人者损己,故善花之树多不永年。”“蕉能韵人而免于俗,与竹同功”“竹可镌诗,蕉可作字,皆文士近身之简牍。”
从整体上看,大观园就是一个风景多样、富于变化的山水图画。一入大观园,就有翠嶂挡在前面,园中景观藏而不露,引人无限遐想,假山上面苔藓成斑,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曲折悠远,趣味无穷,出石洞至沁芳亭,给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出亭过池便是翠竹掩映、幽静淡雅的潇湘馆,出馆便来至充满田园气息的稻香村,出了稻香村,转过一个小山坡,就是牡丹亭、芍药圃,然后入蔷薇院、出芭蕉坞,曲折盘旋、美不胜收。又过了寥风轩,来至初看觉得无味、细看又觉得有趣的衡芜院。巍峨壮观、富贵气派的大观楼,像女孩子的闺房一样华丽的怡红院,出了怡红院,又有青溪前阻,出来便是大门。
大观园的沁芳亭池沼石径,茂木杂花,具有幽静的特色:潇湘馆翠竹千竿,梨花清泉,具有幽雅的特色:稻香村泥墙茅屋,青篱杏花,具有幽淡的特色:蓼汀花淑落花流水,桃花夹岸,具有幽奇的特色:衡芜院清凉瓦舍,草卉藤萝,具有幽清的特色,怡红院碧桃花障,海棠绿蕉具有幽丽的特色等;
把大观园中的各个景点串联在一起,造园师在造园时真正做到了处处有景可赏,处处有景可观。大观园中的各个建筑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在一起,各个建筑独具特色,形成了自己的主题和风景,所有建筑又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幅风景多样、灵动秀丽的山水图画。
出色的园林,一方面要像山水画一样,给人一种远离尘世,拟入画中行的感觉,另一方面要像诗一样,意境悠远,回味无穷。而园林中的匾额对联,含蓄委婉地点出了园林的意境和景点的主要特征,对园林中的景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个园林充满了诗情画意。
沁芳亭,因为亭子是压水而建成的,所以题名时要把侧重点放在水上,这样方能切题。宝玉作诗“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绕堤柳和隔岸花长在水边,正好点出了水,“三篙翠”又说明了水之深,隔岸花虽然被分开了,但其香味是分不开的,这首诗妙就妙在虽然只字未提水”,但字里行间充满了“水”意。
黛玉住处“风味森森,龙吟细细”,又有娥皇女英洒泪湘竹的典,自然而然有“有凤来仪”的额,以及“潇湘馆”的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以文字为载体的题额在园林中是最富有写意性的,它能赋予亭台楼阁各种意义,能表达建筑主人的品格和审美。只言片语,一联一对即可将人们对人生和宇宙的理解与周围的园林景观融为一体。
大观园是园林艺术的文学代表,园林艺术不仅是一种建筑,它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一种含蓄隽永的情怀,它是自然风光与文人精神思想的结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