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元春一开始并没有不喜欢黛玉,反而她很欣赏黛玉的才华,只是她却不太想能让黛玉做宝玉的妻子,这也是她权衡多方面利弊关系作出的选择。
省亲初见,元春欣赏黛玉才情风华
贾元春虽然是林黛玉的大表姐,但是因为自幼两家隔得远,等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贾元春又早早入宫去了,那么到了元妃省亲的时候,两个人才是第一次见面。
从亲戚远近上来看,元春和黛玉是姑表亲,元春和宝钗是姨表亲,这个宝玉也分析过,自然是姑表亲血缘上更近一些。
黛玉和宝钗作为亲戚应该是一同拜见元春,此时元春乍一看黛玉和宝钗,好像两朵姐妹花,一个是风愁清露的芙蓉,一个是端方雍容的牡丹,平分秋色,元春都很喜欢。
等她她看了所有人做的诗之后就更加满意,她这样评价:元妃看毕,称赏不已,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所及。”
也就是说初次见面,元春对于黛玉的容貌、气度、才情都是很欣赏的,所以才不吝赞美。
结合书中作者介绍,贾元春是因为才华封了贤德妃,而且她给大观园的所题的匾额和诗词也组建其文采不凡,在三春之上,也就黛玉和宝钗能和她比一比了。
所以元春对黛玉和宝钗的喜欢,除了血缘亲情,还有对她们才情的相惜之意的。
须知黛玉的美貌不亚于宝钗,作者赞她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
独有一番清高孤傲的才女气质更胜宝钗一筹,元春在皇宫里禁锢久了,见多了端方娴雅的女子,不仅欣赏甚至还有些羡慕黛玉这样超然脱俗的女孩儿。
元春对黛玉的喜爱,还体现在一个细节上,那就是小戏子龄官。
元春真的很喜欢龄官这个清高骄傲,天资聪颖的小姑娘,她在省亲时两次特别夸奖龄官,
元春在省亲的时候接连夸奖龄官,书中提及“贾妃甚喜”,毫不吝啬的夸赞“龄官极好”:额外赏了两匹宫缎、两个荷包并金银锞子、食物之类。又专门吩咐太监出来叮嘱贾蔷“不可难为了这女孩子,好生教习”。
龄官并不是自幼学戏的,也是好人家的女儿卖进了贾府才开始跟着教习学唱戏,她能唱的比宫里的优伶还好吗?肯定不至于。所以元春对于龄官的特别厚爱,就是喜欢龄官的模样和品性。
我们都知道,书中龄官无论容貌还是性格都是翻版的“小黛玉”,她们美丽纤弱、清高骄傲,敏感多思都是真性情的小姑娘。
元春久居深宫,渴望亲情和自由,无论是龄官还是黛玉,她们的青春灵动和不受礼法拘束的高傲,对元春来说是非常珍贵,可望而不可及的,所以元春格外疼惜她们。
贾元春又是最了解宝玉的,虽然她是宝玉的姐姐,却自幼教养宝玉几年,长姐如母,她知道以宝玉的性情肯定是更中意黛玉的。
元春自己入宫已经成为家族的牺牲品,如笼中鸟一般再无自由,她不希望她最疼爱的幼弟也像她一样接受家族的安排的婚姻,娶一个管着他的妻子,也没有自由的过一生。可是宝玉又肩负着贾府的希望,她又不能不为他的仕途前程考虑。
林如海如果活着,很显然林黛玉是贾宝玉嫡妻的最佳人选。但是林如海已经死了,林黛玉成了孤儿,对宝玉的前途至多只能锦上添花,再没有太多助益。
宝钗虽然端庄娴雅,但是宝钗皇商之女的出身不适合做宝玉这个荣国府嫡妻,对宝玉的仕途更没有半点儿好处。但是薛家有钱,贾府需要钱,元春也需要钱,宝玉如果将来做官更需要钱。
这个问题一直让元春纠结不已,直到省亲结束,她也没有拿定主意。所以她给了黛玉和宝钗与三春一样的赏赐。
宝钗黛玉诸姊妹等,每人新书一部,宝砚一方,新样格式金银锞二对。
端午节礼,元春赏赐透露她给宝玉娶妻的选择标准
如果说省亲初见面,元春还在为选黛玉还是选宝钗纠结的话,到了端午节,她已经拿定了主意。
看她赏赐的节礼就已经显示出她明确的态度,她选择了宝钗作为宝玉的未来的妻子。
宝玉和宝钗一样,都是: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
袭人道:“你的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和数珠儿,别的都没有。
元春这次的赏赐不仅态度明确,而且赏赐的东西也破有深意: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这两样都是床上用品,这是要让宝钗和宝玉一起生活的暗示。
元春的端午节礼等于认可了金玉良缘,可是元春真的会选一个商贾之女给自己要考科举的弟弟为妻吗?并不,她只是否定黛玉这种类型,满足母亲的愿望,但是也表达了自己给宝玉求偶的标准。
元春虽然是贵妃,但她只是宝玉的姐姐。她没有权力给宝玉赐婚,她对宝玉婚事的意见,贾母、贾政、王夫人都可以不听。
元春为什么短短几个月就打定了主意,放弃了黛玉,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1、省亲作诗,黛玉替宝玉作弊,元春不喜欢
元春省亲的时候命众姐妹各作诗一首,但为了考考宝玉的学习情况,就给他来个四篇命题作文。宝玉的文采本来也不差,可能是看到姐姐心情激动,有些紧张了,一时之间有些捉襟见肘,这时候宝钗和黛玉都帮助了他。
但两个人的帮助方式天差地别,宝钗是指导型的,她揣度元春的喜恶,又引经据典,来指点宝玉将元春不喜欢的“绿玉”二字改成了“绿蜡”。既让词句更华美,也讨了元春的欢心。
黛玉就厉害了,她是捉刀型的,直接代笔。自己吟成一律,写在纸条上,搓成个团子,掷向宝玉跟前。而且她的水平直接碾压宝玉,所代写的“杏帘在望”一首也是非常主旋律的,所以直接被元春点为最好的一篇,元春喜欢这首诗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把刚刚改的“浣葛山庄”又改回了“稻香村”。
这两件事,元春当时应该是不知道的,但也不是什么秘密,他们又不是封闭式考试,周围都是人。
她回宫后很快就有人跟她详细汇报了实情,这个人或许是王夫人,也或许是元春自己的眼线,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知道的是元春因为这件事对黛玉产生了一些不太有利的看法。
本来元春认为宝钗和黛玉都很有才华,都可以辅助宝玉成才,但是通过这么一比她就不这样认为了。很明显宝钗的行为更符合相夫的标准,能帮助让宝玉学习提升,而黛玉的作为就不太得体。
元春自幼教导宝玉,读书认字,开蒙学习,即使入宫之后也时时传信回家让贾政和王夫人好好教养宝玉,既不能太严,也不能太松,显然是对这个天资过人,自带祥瑞的亲弟弟贾宝玉给予厚望的。
但是她已经入宫去了,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辅助宝玉读书成才,那么她肯定更喜欢能辅助宝玉的女孩子做弟媳妇。
林黛玉虽然好,但她不能不能辅助宝玉成才,她身为孤女,家世也不能给宝玉科举入仕带来助益,所以并不是一个好对象。
多方面权衡之下,元春放弃黛玉,对宝钗表达了善意,从她传口谕出来让大家入驻大观园就可以看出端倪:
如今且说那元妃在宫中编次《大观园题咏》,忽然想起那园中的景致,自从幸过之后,贾政必定敬谨封锁,不叫人进去,岂不辜负此园?……命太监夏忠到荣府下一道谕:“命宝钗等在园中居住,不可封锢;命宝玉也随进去读书。”
2、黛玉身体多病,清高孤傲,为王夫人所不喜
林黛玉自幼体弱多病,这个元春未必不知道,但是省亲的时候黛玉的身体还是蛮好的,只是看着有点弱而已,所以元春并不是很在意,毕竟侯门望族好好给她将养着,也不怕养不起,养不好。
但是王夫人可不这么认为,当初黛玉进贾府,她刚一见面就没瞧上黛玉那个弱不禁风的样子。
你看她骂晴雯就知道她多么讨厌林黛玉:
“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
“好个美人!真象个病西施了。你天天作这轻狂样儿给谁看?
“去!站在这里,我看不上这浪样儿!”
作为典型封建的婆婆,她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儿媳妇是个病秧子,不仅不利于给她生育健康的嫡孙,而且说病就病,不能好好伺候儿子,更不能好好伺候她。
最重要的,黛玉非常有个性,在她看来就是矫情小性儿,尖酸刻薄,辖治的宝玉服服帖帖,那让她这个当婆婆的情何以堪呐!
所以王夫人应该是在元春后宫后,利用进宫探视的机会,详细说明,甚至夸大了黛玉的病情,并且对元春透露了金玉良缘的意思。不一定非宝钗不可,但王夫人肯定认为宝钗比黛玉好很多了。
元春自己没有办法验证黛玉的身体健康状况,当然首选是听她亲妈的。
3、宝钗家有钱,金玉良缘可整合三大家族资源,助力元春
元春顺着王夫人的意思对宝钗表达好感,也是为了钱财。
因为省亲建造大观园花费巨大,对于日益衰落的贾府来说肯定添了不少新的财政赤字。有人考证说贾府建大观园花的是林黛玉的家产,也就是贾府侵吞了林家的钱。
这个暂且不论是真是假,反正就是省亲之后呢,贾府很缺钱。
缺钱就要想办法搞钱,这时候谁家钱最多呢?毫无疑问,是皇商薛家。
薛蟠强买香菱打死冯渊,表面上只赔了一千或五百银子,但实际上依靠王子腾打通贾雨村等各个官府关节,少说也要万两银子的孝敬,人家眉头不皱就出了。
再看看呆霸王薛蟠在私塾打赏小同学金荣,随手就是百八十两银子。
虽然薛家也没落了,但薛家皇商几代人的积累,财富是肯定是一笔巨款,而且现有的各处的田产铺面虽然经营不善,但也都还能支撑,也就是还有进项,相信拿出个二三十万两的银子也不在话下。
一向掌管荣国府的王夫人怎么可能不知道亏空多大,她才不肯放过薛家这块大肥肉。
她未必是真心想让宝玉娶宝钗,可她没有回应和没有否认金玉良缘,就这么吊着薛家母女的胃口。薛家看到了希望,急于攀附贾府的势利,必然没少给王夫人送钱。
王夫人也不是不明白宝玉不像个读书成才的样子,一旦宝玉考不上科举功名,让他娶宝钗为妻,就能得到一笔丰厚的嫁妆。古代外戚世家士族,为了财富,和富豪之家联姻的也有不少,比如王安石、韩琦都有富豪亲家。
宝玉不是荣国府袭爵位的长房子弟,贾府财政危机的情况下,也没必要太讲究了。王夫人还可以通过金玉良缘,全盘整合王家、薛家和贾府的三大家族的资源,彼此相辅相成,让利益实现最大化,顺便也可以为宫里的元春提供更多财力支持。
说不定还能把贾母给排挤出贾府的权利中心,取而代之,成为贾府说一不二的女主人。
宝玉的仕途确定无望了,贾府没落,元春也不会反对这门亲事的。
须知宫里的妃嫔虽然各有俸禄,但是花钱的地方很多,且不说如何争宠,或邀买人心,单就每逢年节光是打赏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参考《甄嬛传》中的华妃,她哥哥整天私下里给她那么多钱,都不够她用的。
如果真如考证所言,大观园是用的林家的遗产,那么林黛玉对贾府更是已经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了。
而且,《红楼梦》中作者用“贤德”二字描述的,只有三个人,一个是贤德妃元春,一个是宝钗,还有一个就是袭人。她们三个都是“贤德”的女人,是封建社会不同阶层的娶妻的标准模型。
综上所述,贾元春虽然欣赏黛玉的风姿和才情,也知道宝玉真爱的是黛玉。但是作为贾府的代言人,她必须先要从家族的利益出发来权衡宝玉的婚事。
贾元春与宝玉情同母子,她当让想给宝玉找一个像“妈”一样的女人,并不一定是薛宝钗。毕竟只是个商贾之女,但是最好就是薛宝钗这种类型的:贤良淑德!合适接替王夫人和元春给贾宝玉做“小妈”,伺候宝玉生活,劝导宝玉读书上进,最好家里有权有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