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观园 >> 大观园发展 >> 正文 >> 正文

雷老三的红学观76红楼梦的写

来源:大观园 时间:2023/1/20

76:《红楼梦》的写法——《红楼梦十讲》之六

  撰文/雷玉辉·辽宁辽阳

  编辑/渝夫·天津河东

  

  如果你是个热衷于创作的文学爱好者,那么就当用心向名家名著学习写作手法。这方面,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及其作者都是极好的范本和老师。

  譬如“四大古典名著”中名气最大的《红楼梦》,小说架构、故事情节可能不是最精彩的,但写作手法无疑是最棒的。

  《红楼梦》之所以能居四大名著之首,很大程度取决于《红楼梦》的精彩的语言艺术和艺术手法。

  鲁迅曾经指出:“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所谓的“都打破了”指的是“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以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红楼梦》没有把人物脸谱化,更没有把人物当作说教的工具。而是以细腻的笔墨展现了生活本身所固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复杂性。

  《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线结构。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关系为中心线索,同时展开贵族大家庭的其他人物、事件的描写。在紧紧抓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恋爱、婚姻悲剧的同时,展开广阔的社会环境描写,从而写出了产生这一悲剧的社会根源小说的写作的大多数手法在《红楼梦》中都有运用。具体展开如下:

  (一)不写之写

  即不着笔墨,尽得风流。如第四十回写一大群人各具特色的笑,而且写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当时在场的人只有一个人只字未提,细心的读者发现,没写薛宝钗笑或者没笑。

  然而你细想,作者是忘了写吗?薛宝钗为什么不笑?作者为什么不写?写的话,怎么写?这不写是不是比写效果更好。

  (二)一击两鸣

  或者叫作一笔两用。通过一件事而描绘两件、多件事的技巧。如第七回:

  “刚至院门前,只见王夫人的丫鬟金钏儿和那一个才留头的小女孩儿站在台阶儿上玩呢。看见周瑞家的进来,便知有话来回,因往里努嘴儿。”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你从它的方方面面去联想,去思考。你会发现非常有意思。周瑞家的回话是件小事,小到连“回话”都不说了。细品一下,这也有文章。

  打发刘姥姥这件事是凤姐办的,怎么找王夫人回话?原来王夫人明里不管事,暗里掌实权。她去梨香院找妹妹薛姨妈说闲话去了,说些什么?姐妹二人说闲话,贴身丫头不贴身伺候,看来这闲话还挺机密的,两个丫头院门前站岗放哨。见周瑞家的来了,知道有话回,却不传话,只向里努嘴。周瑞家的轻手轻脚掀帘子,宝钗跟他说话,忽听王夫人问:谁在里头?听这语调,是不是有警惕性?

  看来,他们说的当不是闲话,这话中有没有待选的事?有没有金玉良缘的话?下回可就有金玉见面的情节。周瑞家的回话后,王夫人嘴上无话,心里有没有话?金钏放风放进人来,王夫人会不会放在心上?后文有金钏被撵投井的故事。

  怎么样?读个小说谁会这么费心思?但是,当你读过几遍以后,再读,不禁惊叹,原来作者这貌似随便的几句过渡,也有文章。不过,话又说回来,假如你不这样读,也照样可以理解小说。是不是很神?

  (三)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伏线法

  顾名思义,就像在草地看蛇,似断非断。如"通灵宝玉",作者常常提起,但到第八回才作了充分细致的描述;黛玉容易致病的体质,情况也是这样,而有时指把不引人注目的线索精心地插入描述中,将来再作发展。

  最典型的,莫过于在第五回几乎把主要人物的命运都预先告知,不但没有使作品寡然无味,反而更引人入胜。

  (四)春秋笔法

  也称史笔指含有隐蔽的意思或批评的文字,如第三回,贾政不费吹灰之力即为贾雨村谋得一个官职,贾府在官场中那种炙手可热的权势,跃然纸上。

  (五)白描法

  如第二十八回,通过宝玉和小红的对话,描写宝玉住所的日常生活。

  (六)两山对峙法

  层峦迭翠,或者一个接一个地、或者在不同的地方处理类似的题材,既不着力,也不重复。这种对比、对照的写法几乎处处都是。

  例如从回目来看,绝大多数回中都有这种写法。具体的如写秦可卿死于沉疴时,也交待尤氏已被胃病所缠;贾芸的令人不齿的舅父谐音"不是人"与醉金刚倪二;几乎俯拾皆是。

  (七)反衬法

  言在此而意在彼。如在第三回中,宝玉被人视作"顽劣";评者告诫说,如果我们以为作者也作如是想,便大谬不然了。那两首西江月,是站在封建主流意识的立场来写的,似贬实褒。

  (八)避繁文法

  黛玉动辄流泪,作者对此习惯未作过细地描写,只是简单地通过紫鹃的偶尔所见而进行交待。第二十七回开篇,紫鹃、雪雁素日知道黛玉的情性,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着什么,常常的便自泪不干的。

  (九)繁章波折法

  如第八回,在宝玉和宝钗互相观看灵玉和金锁的时候,黛玉突然出场。我来得不巧了,我读到这里,激灵一下,林黛玉真敢说。宝钗笑道:“这是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姐姐有什么不解的呢?”黛玉艺高人胆大不说,这么一小段写得一波三折,煞是好看。

  (十)暗透法

  指让一个人物说出另一个人物心里想的事。如第八回,薛宝钗拿着通灵玉念那上面的字,莺儿在旁说倒和姑娘项圈上的字是一对;又如在第二十四回末尾,小红听说有人要来大观园监工植树,心里猜想是贾芸(她曾和他偶然相遇,产生特别的感情),自己不说,却等别人发问。

  (十一)避难法

  这是说,一个特别重大、特别复杂的事情(如营建大观园)不得不写时,避免由始至终细细地写来,否则就会显得笨拙,令人生厌;应该轻描淡写地围绕着对象落笔,并在几个典型的场面上加以点染。

  (十二)补遗法

  另一形象的名称是"转迭法"或"倒卷帘法"。

  它指在后面的叙述中返折到前面未曾描写的事情上,重新进行交待。这种倒插笔的技法,通常处理十分短小的情节,不足以构成真正的"倒叙"。如第二十七回,探春乞求宝玉为她买些艺术品,她允诺再为他做鞋当作报答;这便引起宝玉的一番话,说他穿的她做的另一双鞋如何如何。

  (十三)背面傅粉法

  金用它讽喻并强烈对比《水浒传》中宋江和李逵两人在性格上的不同,而脂评家则仿佛主要把它作为讽刺用,因为用它指卜世人(贾芸的令人不齿的舅父)谐音"不是人"的技巧。

  (十四)画家三染法

  又名"千皴万染"。指逐步地、再三地在一个轮廓上加添细节。如在贾府的人物逐步充分表现之前,冷子兴与人攀谈,粗略地介绍了他们的情况。

  (十五)间色法

  作者为藏锋计而采用的转移视线的技法。如第三十一回,黛玉见湘云有金麒麟,心里着实不高兴,怕她命中注定嫁给宝玉(金玉良缘);实际上,这时作者的意图一直是宝钗最后和宝玉结合。

  其实,《红楼梦》的写法还有很多,因为曹雪芹已经是艺术大师,他十年呕心沥血,五次增删,使作品呈现千变万化皆天机的气象,写法不一而足,不胜枚举。这里只是简单介绍一些。

  雷玉辉,辽宁辽阳灯塔市人,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辽阳市红楼梦学会秘书长,灯塔市政府公职人员。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