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梦谶
《红楼梦》前八十回,描写了大小梦境二十多个。后四十回,又续写了十多个。这些梦境有一部分起着谶语的作用。
云雨楼石印本《红楼梦写真》之《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如第一回的甄士隐之梦。甄士隐做了一个白日梦,梦见了“太虚幻境”,梦见了神瑛侍者要下凡“造历幻缘”,梦见了绛珠仙草要下凡还泪,梦见了一僧一道携着“蠢物”(通灵宝玉)去投胎。
这个梦紧扣一个“幻”字,起着交代宝、黛等来历的作用,暗示他们的爱情在现实中是虚幻的、不真实的,最后的结局一定是悲剧。
第五回的贾宝玉之梦。贾宝玉也是白日做梦,他在警幻仙姑的引领下游历了“太虚幻境”(完全虚幻、虚无的地方)。警幻仙子让他看了“金陵十二钗”判词,闻了“群芳髓”(隐一“碎”字)幽香,品了“千红一窟”(隐一“哭”字)仙茗,喝了“万艳同杯”(隐一“悲”字)灵酒,听了“红楼梦”妙曲,拜见了痴梦仙姑、钟情大士、引愁金女、度恨菩提等仙子,最后还和兼美仙子共行云雨之事。
警幻仙子这样做,是受宁、荣二公之灵所托,意在开导、点化贾宝玉,使其警醒,“而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要沉溺于人世间的声色“幻缘”。然而贾宝玉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他的“意淫”和痴情,致使他深陷“情(爱情、亲情、友情)网”,根本无法彻悟解脱出来。
从结构上看,这一梦起着“总纲”的作用。它挽起了两条线索,一是发生在贾宝玉身上的故事,记录了他“造历幻缘”的经历,暗示他最后自渡、自救和自觉的结局。二是发生在“金陵十二钗”身上的故事。贾宝玉既是梦中人,又是见证者。他目睹了大观园女儿们的悲欢离合,感受着她们的喜怒哀乐,最后的结局是:“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戴敦邦绘秦可卿葬礼第十三回的秦可卿托梦。秦可卿临死之前,托梦给王熙凤。有下面几层意思:
一是称赞王熙凤,说她是“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
二是预告贾府将要发生一件“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喜事。
三是指出贾府面临的危机,借助“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树倒猢狲散”“盛筵必散”等俗语,揭示了贾府大厦将倾、由盛而衰、乐极生悲、众叛亲离的未来命运。四是提出解决的办法,多购置田舍,让子孙读书务农。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秦可卿的遗梦在小说后面的情节中大多得到了印证。贾府这个百年望族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主要表现在“文”字辈、“玉”子辈、“草”字辈三代男人都很无能,他们或偷鸡摸狗,好色成性,毫无廉耻之心;或贪图享乐,无所事事,毫无责任感可言;或死读经书,抱残守缺,就是一个典型的“腐儒”。这座即将崩塌的大厦,外面靠贾元妃、里面靠王熙凤等两三个女人苦撑着。即将发生的喜事,更像是回光返照。
由于八十回后原稿遗失,我们不知道曹公会如何描写贾府的败落,也不知道秦氏提出的解决方法有没有起到效果,但是贾府“一衰便难再盛”的结局似乎已经注定。
第三十六回的贾宝玉之梦。贾宝玉睡午觉,忽然在睡梦中喊骂起来:“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
电视剧《红楼梦》中宝玉成亲剧照贾宝玉梦见了什么?他为什么会在梦中突然“喊骂”起来?我们不好妄加猜测。但是有一点很清楚,就是这个问题给贾宝玉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他必须要作出抉择,必须要表明态度。他的态度就是反对“金玉姻缘”,赞成“木石姻缘”。
宝玉的梦话,让坐在床边正在绣肚兜的宝钗“不觉怔了”。“怔”,可以解释为发呆、发愣,也可以解释为惊惧、惶恐不安。宝钗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不仅被宝玉梦中的大喊大叫吓到了,而且也是对宝玉的梦话深感失望。
父母安排的“金玉姻缘”,自己不愿接受;自己选择的“木石姻缘”,父母又坚决反对。贾宝玉面对这一解不开的困局,除了逃避,除了出走,几乎无路可走。
第七十七回的贾宝玉之梦。贾宝玉梦见晴雯来告别:“你们好生过罢,我从此就别过了。”宝玉哭着对袭人说:“晴雯死了。”第二天袭人派人去打听消息,晴雯果然死了。
晴雯死了,宝玉的态度是先难过后高兴。晴雯虽是丫头,却是宝玉的红颜知己。从晴雯被撵到晴雯病死,宝玉前后哭了好几次,伤心程度可见一斑。宝玉高兴是因为听信了小丫头的谎话,坚信晴雯是做了花神,上天掌管芙蓉花去了。
宝玉把这种又悲又喜、悲喜交加的感情,全都融进了《芙蓉女儿诔》的祭文里。在内心深处,宝玉“悲”是真的,“喜”是假的。对晴雯之死,他除了自我欺骗、自我麻醉外,又能奈何呢!
邮票《晴雯撕扇》晴雯和黛玉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外貌相似,命运相似,性格相似,就连待人处事的一些方法也相似。晴雯的结局,按理说也是暗示了黛玉的结局。宝玉的《芙蓉女儿诔》,既是祭奠晴雯的,何尝又不是祭奠黛玉的呢?
当宝玉把“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改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忡然变色”,忧虑不安。“庚辰本”有一条夹批:“试问当面用“尔”“我”字样,究竟不知是为谁之谶,……当知虽晴雯而又实诔黛玉也。”
第八十二回的林黛玉之梦。林黛玉梦见父亲升了官,娶了继母,派贾雨村来接她回苏州,嫁给人家做续弦。邢夫人、王夫人、王熙凤等都来给她道喜。林黛玉不愿意,就向贾母求助。可贾母说做女人终究要嫁人的,她也没有办法,显得非常冷漠。最后黛玉向宝玉告别,宝玉叫她留下,还把心挖出来给她看,鲜血淋漓。黛玉看到宝玉死了,拼命大哭起来。这才发现自己做了恶梦。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林黛玉的这一恶梦,是现实与幻想、希望与绝望交织、累积的结果,反映了她在贾府寄人篱下的处境,渲染了她内心深处的忧虑、担心、悲痛、愤怒等复杂情感。
从这场恶梦开始,林黛玉开启了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悲秋抚琴,绝粒求死,焚稿断情,一步步走向死亡,直到“魂归离恨天”。黛玉的死,也宣告了宝黛爱情的彻底破灭。
第一百十六回的贾宝玉之梦。这是贾宝玉重游太虚幻境。和第五回相比,有很多地方不一样。
任率英绘《宝玉神游太虚境》迎接宝玉的不是警幻仙子,而是一个和尚。原来牌楼上的匾额“太虚幻境”,被改为“真灵福地”;两边的对联由“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改为“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
原来宫门上的匾额“孽海情天”,被改为“福善祸淫”;对联由“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改为“过去未来,莫谓智贤能打破;前因后果,须知亲近不相逢”。
原来的“簿命司”,也变成了“引觉情痴”,对联“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也变成了“喜笑悲哀都是假,贪求思慕总因痴”。在幻境中,贾宝玉先后见到了尤三姐、鸳鸯、晴雯、王熙凤、秦可卿、贾迎春、林黛玉等人的魂魄。
贾宝玉重游太虚幻境,是在经历了家庭败落和爱情破灭的双重打击后,暗示他已经了悟和觉醒。
鲁迅先生说:“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少有偏碍。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玉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但在作《红楼梦》时的思想,大约也止能如此;即使出于续作,想来未必与作者本意大相悬殊。”(《〈绛洞花主〉小引》)
这段话不仅分析了宝玉出家之原因和必然,而且认为续作的安排基本上是符合曹公本意的。
鲁迅像“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红楼梦”到了曲终人散的时候了。神瑛侍者下凡“造历幻缘”的体验之旅也应该结束了。贾宝玉出家之日,就是顽石回到青埂峰下之时。
二、语谶
在《红楼梦》的人物对话中,经常出现一些“一语成谶”式的语言,本是一句无心的话,竟然变成预言而且应验了。
如第一回中,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对想去红尘经历一番的“石头”说:“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红尘”指人世间。“魔”是“魔罗”的略称。佛教中指一切扰乱身心、破坏行善、妨碍修行的心理活动。“万境归空”,形容最后一切归于虚无。
这段话虽然比较消极悲观,却是贯穿《红楼梦》始终的纲领性谶语。与其说是一僧一道在劝阻“石头”,不如说是作者在经历家族变故之后的痛苦反思,并借以告诫和警示芸芸众生。
第一回中,癞头和尚对甄士隐说:“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其中“有命无运、累及爹娘”这八个字就是谶语,为后面的故事情节所印证。
电视剧《红楼梦》中陈剑月饰演香菱“有命无运”指命虽好,但运气差。英莲出生在乡宦之家,是父母的独生女儿,掌上明珠。她的“命”本来是不错的,但是“运”太差了,她遇到了几个改变她人生轨迹的人,如霍启、拐子、薛蟠、夏金桂等,上演了一幕幕的人生悲剧。
英莲丢失后,甄士隐夫妇日夜啼哭,思念成疾,因病而贫,贫病交困,家道彻底败落,甄士隐出家当了和尚。
第三回中,林黛玉向众人介绍自己有不足之症,转述了癞头和尚的一段话:“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对林黛玉而言,这段话就是一个魔咒。癞头和尚要度化黛玉出家,林如海夫妇坚决不从,黛玉的病就注定好不了。黛玉要想一生平安,必须做到不能见外人,不能见哭声。但是造化弄人,父母双亡,她不得不寄居在外祖母家;她与宝玉相爱,而宝玉又是一个“情种”,一次次无心无心的伤害,又让黛玉伤心流泪。仅前八十回,黛玉流泪就多达十五六次。所以,这是一个无解的魔咒,黛玉惟有一死。
第七回中,惜春对前来送花的周瑞家的说:“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那里呢。”
蔡云绘惜春作画智能是水月庵的小尼姑,“姑子”是口语中对尼姑的俗称。惜春说这番话时,年龄尚小,她貌似在和周瑞家的开玩笑,实际上却是一语成谶。从此以后,她出家的念头就像一条“草蛇灰线”,贯穿了小说的始终。梳理如下:
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看到的惜春的图画、判词和《虚花悟》;第十八回,元妃省亲时惜春作的一首很有禅意的题额诗;第二十二回,元宵节制灯谜惜春作的“海灯”灯谜;第八十七回,惜春和妙玉在一起下棋,后来妙玉走火入魔,惜春口占一首偈语;第八十八回,贾母要积功德,要惜春帮助抄《心经》,惜春欣然答应;第一百十五回,惜春对地藏庵的姑子说,要铰了头发出家去;第一百十八回,邢、王夫人及尤氏见惜春去意已决,只好答应让她出家;第一百二十回,惜春带着紫鹃在栊翠庵修行。
惜春出家的原因很复杂,大概有下面几个方面:一是小时候的遭遇,母亲早亡,父亲不疼,哥嫂不爱,养成她廉介孤独、心冷口冷的性格;二是家族的种种不堪、丑恶和败落,让惜春唯恐避之不及;三是三个姐姐的不幸,让她看透了那个时代女人的命运;四是惜春有佛缘,“性中自有大光明”。
第十一、第十二回中,贾瑞贪图凤姐美色,想占凤姐便宜。凤姐有一段心理独白:“这才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呢,那里有这样禽兽的人呢。他如果如此,几时叫他死在我的手里,他才知道我的手段!”平儿听后也很气愤,骂道:“癞蛤蟆想天鹅肉吃,没人伦的混帐东西,起这个念头,叫他不得好死!”此时的贾瑞色胆包天,他向凤姐表示,“我怎么不来,——死了也愿意!”
戴敦邦绘贾瑞三人的话中都包含一个“死”字,三个“死”字暗示贾瑞死定了。结果,贾瑞真的死在凤姐的“毒设相思局”中。
第十九回中,黛玉正在睡午觉,宝玉对她说“我也歪着”;黛玉说“你就歪着”,宝玉说“没有枕头,咱们在一个枕头上”;黛玉说外面“拿一个来枕着”,宝玉说“那个我不要”;黛玉没有办法,只好把自己的枕头让给他。面对宝玉的“无赖”,黛玉很无奈,笑道:“真真你就是我命中的‘天魔星’!”
“天魔星”,在古代星命学中指每日当值的凶曜恶星。“天魔星”一出现,意味着灾难就要来临。黛玉说宝玉是她的“天魔星”,从当时的情境看,是戏谑之语,是对宝玉的昵称,意指缠人的“冤家”。
从后来的结局看,这句话更是谶语,暗示宝玉就是黛玉的“灾星”,每次来了就没好事,总是让黛玉以泪洗面,从秋流到冬,春流到夏,直到泪尽而亡。
第三十回中,宝玉拉着金钏的手说:“我明日和太太讨你,咱们在一处罢。”金钏笑道:“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话语难道也不明白?”
金钏是王夫人房中的丫头,平时爱和宝玉打闹。“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一句歇后语,意思是该你得到的东西,它也跑不了。
正是这句玩笑话,惹得王夫人又打又骂,还把金钏赶出贾府。所以,这又是一句谶语,用“金簪子”借代金钏,暗示她投井而死的结局。
刘旦宅绘宝黛情深第三十回,因为金麒麟事件,黛玉与湘云产生误会,宝玉前来安慰,二人有一段对话。黛玉哭道:“你也不用哄我。从今以后,我也不敢亲近二爷,二爷也全当我去了。”宝玉笑道:“你往那去呢?”黛玉道:“我回家去。”宝玉笑道:“我跟了你去。”黛玉道:“我死了。”宝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
第三十一回,晴雯和袭人怄气,黛玉前来劝解。黛玉、袭人、宝玉三人之间有一段对话。袭人笑道:“林姑娘,你不知道我的心事,除非一口气不来死了倒也罢了。”黛玉笑道:“你死了,别人不知怎么样,我先就哭死了。”宝玉笑道:“你死了,我作和尚去。”袭人笑道:“你老实些罢,何苦还说这些话。”黛玉将两个指头一伸,抿嘴笑道:“作了两个和尚了。我从今以后都记着你作和尚的遭数儿。”
很显然,“你死了,我做和尚去”这句话,宝玉第一次是对黛玉说的,第二次是对袭人说的,相关情境一清二楚。但是有人非要说这句话是宝玉的爱情宣言,既是爱情宣言,就只能是对黛玉而言,言下之意是袭人没资格、配不上。
其实这就是一句谶语,暗示宝玉最后做和尚的结局。就像黛玉对袭人说“你死了……我先就哭死了”一样,“哭死了”也是一句谶语,暗示黛玉最后是哭死的而已。黛玉不仅为宝玉哭,也为自己的身世哭,还为春残花落、红消香断而哭。
大型曲剧《刘姥姥进大观园》海报第四十二回,刘姥姥给大姐儿起名字,她对凤姐说:“就叫他是巧哥儿。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依我这名字,他必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
大姐儿的生日是七月初七。七月初七是“七夕节”,传说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凤姐说大姐儿的生日不好、不吉利,就是因为牛郎织女离多聚少,一年才能见一次。
这一天又叫“乞巧节”,古代妇女们拜祭七姐(织女星),希望能像织女编织彩云一样心灵手巧。刘姥姥就是巧妙移用了“乞巧节”的“巧”字,来给大姐儿起名,可见刘姥姥是一个极富生活智慧的人。
脂本在此处有一条批语:“作谶语以影射后文。”据此推断,在八十回后,曹公写了巧姐曾遇到一时“不遂心”的事情,最后都能“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巧姐虽然从天堂跌落民间,由豪门千金变成普通村妇,但是这毕竟不是最坏的结局。
关于晴雯的结局。第三十一回,晴雯跌折了一把扇子,还和宝玉顶撞起来。宝玉说:“不如回太太,打发你去吧。”晴雯说:“只管去回,我一头碰死了也不出这门儿。”然而事实是,“碰死”也不想离开怡红院的晴雯,却是第一个被撵走。
王叔晖绘《晴雯补裘图》第五十三回,晴雯病补雀金裘,结果风寒症更重了。面对嘘寒问暖的宝玉,晴雯不耐烦地说:“好太爷!你干你的去吧!那里就得痨病了。”后来晴雯被赶出大观园,王夫人的借口就是晴雯得了女儿痨。
第五十二回,晴雯受了风寒,头上贴着西洋膏子药。麝月取笑她说:“病得蓬头鬼一样,如今贴了这个,倒俏皮了。”蓬头鬼是传说中的鬼怪,头发一根一根竖起来,蓬松散乱。后来晴雯被赶走时“蓬头垢面”,临死前“直着脖子叫了一夜”,果真作了“蓬头鬼”了。
关于王熙凤的结局。第六十八回,因为贾琏偷娶尤二姐,王熙凤大闹宁国府,嚎天动地,大放悲声:“我既不贤良,又不容丈夫娶亲买妾,只给我一纸休书,我即刻就走。”这与第五回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说法一致。所以,王熙凤后来很可能是被贾琏休回娘家。
第七十二回,平儿和鸳鸯谈论凤姐生病。鸳鸯问:“是什么病呢?”平儿向耳边说道:“只从上月行了经之后,这一个月竟沥沥淅淅的没有止住。这可是大病不是?”鸳鸯听了,忙答道:“嗳哟!依你这话,这可不成了血山崩了。”血山崩,又叫“血崩”,俗称“大出血”,中医指妇女不在行经期子宫大量出血的病。鸳鸯说她的姐姐就是死于这种病,是不是暗示王熙凤最后也是死于这种病呢?
关于贾府的结局。第二十六回中,小红对佳蕙说:“俗语说的好,‘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谁守谁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
改琦绘小红“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意谓有聚就有散,势所必然。这句话虽然由丫头们之间的小事引发,说的是怡红院,但是怡红院是贾府的窗口,暗示了贾府“盛筵必散”的结局。
第五十四回,元宵节夜宴,凤姐对贾母说:“外头已经四更,依我说,老祖宗也乏了,咱们也该‘聋子放炮仗——散了’罢”。
“聋子放炮仗——散了”是一句歇后语,形容聋子听不见炮仗的声音,只能看见爆炸后散开来了。一般而言,歇后语表达的含义重点在后半句上。“散了”,就是散伙的意思。凤姐本来是戏谑之语,提醒贾母时间不早了,聚会该结束了。
不过在过年节这样的吉辰良时,让众人“散了”很不吉利,似乎意味着贾府气数将尽,即将要“树倒猢狲散”“作鸟兽散”。
至于“聋子”“炮仗”有什么喻意,没有必要去作牵强附会的解读。
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探春说:“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剪纸探春梳理一下这段话有三层含义:
一层是“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本来就是家庭矛盾,为什么要兴师动众,搞得人人过关、人人自危呢?
二层是“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强调内因的作用,内部争权夺利、不择手段,必然导致四分五裂、一败涂地。
三层是“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抄检大观园是个危险的征兆,果然后来贾府真的被抄家。
探春虽是女儿身,却很有胆识,富有远见,是贾府不多的几个清醒者之一。她这一番话义正辞严、振聋发聩,可惜此时的贾府已经是病入膏肓,积重难返,探春独木难支,回天无术,坍塌和败落只是早晚的事了。
三、结束语
《红楼梦》是一座巨大的语言宝库,其中谶语之内容丰富精彩,形式巧妙多样,真是让人目不暇接。
本文罗列的也只是冰山一角,其它还有如偈语谶、联句谶等,不一而足。这些谶语或明或暗,或隐或显,包含着厚重的文化密码,有着深邃的思想内涵,值得读者反复品读,仔细咀嚼。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