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观园 >> 大观园新闻 >> 正文 >> 正文

林黛玉的智商情商有多高看看林妹妹初进贾

来源:大观园 时间:2023/7/9

曹雪芹写红楼人物,对林黛玉最为偏爱,文笔细节之间处处显示其对林妹妹的“宠溺”,比如第3回“林黛玉进贾府”,可谓是此书开篇之大关节,贾母、王熙凤、贾宝玉、邢王夫人、迎探惜三春,均在此回出场。

曹公详细描绘了荣国府诸人的穿着服饰,言语行为,即便是对荣国府仆人,曹公也不吝笔墨地称“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的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初进荣国府大门,记“门前列坐着几个华冠丽服之人”,曹公刻画这些主子、奴才,均用的是寻常笔法,或写服饰,或写言行,唯独对林黛玉,则更多是在描绘她的神韵。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纵览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全回并没有提到林黛玉的衣裳服饰,而更多是在描绘林黛玉的心理,比如刚弃舟登岸之时,林黛玉心里想的是:“母亲曾说过,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的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再如其后林黛玉前去拜访贾政,贾政外出不在家,王夫人接待了黛玉,期间在座位选择上,又有林黛玉的一段心理描写: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王夫人便往东让,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为,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

第3回还有很多此类的黛玉心理描写,笔者此不赘述了。曹雪芹的笔力深厚就在于此,他很清楚自己要塑造的每一个人物的特点是什么,比如王熙凤,她是荣国府管家,为人世俗爽利,所以就侧重描写王熙凤穿金戴银,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出场便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与凤姐人设的铺垫具有重要作用。

反观林黛玉,曹公着实要塑造她的智商与情商,所以干脆抛弃服饰和容貌描写,直接通过林黛玉的心理活动,来告诉读者——林黛玉虽年仅七岁,可心思之深沉、为人之谨慎,丝毫不逊色于一个成年人,如此一般,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的高智商女子的人设便显现在读者面前,此叙事笔法,绝妙至极。

除此之外,林黛玉的人格魅力被曹公描绘到了极致,笔者仅以“吃茶”一事作为例子,来进行详细分析:

林黛玉饭后吃茶之情节

林黛玉初来贾府,很多规矩、礼数都需要慢慢磨合,而饭后吃茶这件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林黛玉在自家饭后饮茶的规矩与贾家不同,由此产生一件小趣事,且看原文:

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了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的改过来,因而接过茶,早有人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然后盥手毕,又捧上茶来,方是吃的茶。——第3回

简单来说,林黛玉在姑苏自己家的时候,都是饭后过一段时间再喝茶,这样对肠胃好,所以林黛玉在贾家,刚吃完后就捧上茶来,黛玉有些尴尬,到底喝还是不喝?结果黛玉观察其他人,发现这个茶只是用来漱口的,不是喝的,于是模仿着其他姊妹们漱口,然后再喝其后端上来的饮用茶。

这个情节很琐碎,很多读者都是一眼看过,并未觉得其中有什么异样,最多就是觉得林黛玉很聪明,知道模仿迎探惜三春,看她们怎么做,自己跟着怎么做,如此而已,但笔者私认为,黛玉吃茶这个情节着实大有分析的空间。

林黛玉性格中的“慎”与“狂”相矛盾

从林黛玉进贾府开始,便小心谨慎,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生怕被人嘲笑;其后饭后饮漱口茶,若是寻常人,恐怕早就一饮而尽了,哪里管他是不是漱口茶,但林黛玉偏偏注意到了,并且小心谨慎地模仿其他姊妹的做法,这些行为模式背后其实蕴藏着黛玉的自卑心理!

林黛玉在姑苏的物质生活肯定是不如在贾府的,因此她初进贾府之时,心态上的自卑感并不异于“刘姥姥进大观园”,只是刘姥姥本是粗人,不在乎被嘲笑,但林黛玉却很在乎这一点,她不愿被人嘲笑是个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所以异常刻意地观察、注意,以便让自己的行为符合贾府的规矩。

我们身边并不乏这样自卑的人,因为自卑,所以没有自信,每做一件事之前,总是战战兢兢,看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去做,生怕会出丑,这一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可问题在于,林黛玉性格中又有“狂傲”的成分在,似乎与这一份“自卑”相矛盾。比如第7回,周瑞家的奉命给林黛玉送宫花,林黛玉见最后一个才给自己送宫花,便责备周瑞家的: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再如第18回,元妃省亲,命令贾府众姊妹们做歌功颂德的应制诗,林黛玉见无法好好施展才干,于是“胡乱”做了一首五言律,只是应景而已,即便是元妃命令,林黛玉也敢“胡乱作诗”,敷衍一番,可见黛玉骨子里是有傲气的。

言之到此,诸君应该也能感觉出问题所在了,林黛玉到底是自卑?还是狂傲呢?为何她能同时兼备这两种性格。

曹雪芹以中庸之道刻画完美的林黛玉

笔者认为,曹雪芹是按照“完美”的形象来打造林黛玉的,因此,她的自卑,更多是像“谨慎”,她的“狂傲”,则更多像是“清高自许”,不落俗套!

现实中的人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狂傲之人,往往会滋生居高临下之感,以致于被这种优越感毁掉;自卑之人,则往往裹足不前,行事战战兢兢,难成大事,而林黛玉,完美将此两种品格化为谨慎和清高,与儒家的中庸之道,不谋而合。

《论语》中曾有一个故事: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翻译过来是:子贡问孔子,师与商这两个人谁更贤明些?孔子回答:师过于贤明了,商则离贤明还有些距离。子贡又问:老师您的意思是,师这个人比商更贤明是吗?孔子回答:非也,超过和没有达到,都是一样的。

笔者认为就好比吃饭,你的饭量是一定的,你只能吃二两的饭,如果强行让你吃三两,必然会撑坏肠胃;但如果只给你一两饭,又会吃不饱,过犹不及,正是此意。

曹雪芹无疑将林黛玉的性格与中庸之道相结合,她虽自卑,却能将这种自卑“中庸化”,将原本贬义的自卑性格变成“谨慎”,帮助自己小心处理好初入贾府的各种礼数问题;同时林黛玉虽然狂傲,却又将这种狂傲中庸化,变成人人喜欢的“真性情”,以致于到了后期贾宝玉、薛宝钗,乃至众多丫环们,都喜欢跟林黛玉相处。(林黛玉前期曾因未处理好狂傲的个性,以致目无下尘,园中下人多不喜与她玩笑。)

所以,一个小小的吃茶情节,却能透露出林黛玉异于常人之处,包括脂砚斋批语也叹服:观此则知黛玉平生之心思过人。

可叹过慧易夭,林黛玉太过聪明,反而堕入了“巧者劳而智者忧”的命运漩涡之中,她早已悟透自己和宝玉之悲剧结局(第32回黛玉之叹),以致于心神忧虑,最终泪尽而亡,只能为之一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