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回答了一个关于《红楼梦》里《牡丹亭》的问题,引来读者的评论。说实话,能就我那篇文章提出质疑的,最起码是读过《红楼梦》的,而不是看了半部影视剧就来指手画脚的。在当今这个社会,能沉下心来看原著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这样的读者,我很愿意交个朋友。
但是说到具体观点,还是有可商榷之处的。
我在那篇文章里分析,大观园的小姐少爷们,是没有机会看到《牡丹亭》的,正如宝玉看《牡丹亭》书籍是违禁的、要偷着看、一遇到别人就慌张一样。
为什么没有机会看到?贾母已经说了:“这几年我老了,他们姊妹们住的远,我偶然闷了,说几句听听。他们一来,就忙歇了。”而薛姨妈、李婶娘两位也急忙附和:“这正是大家的规矩,连我们家也没这些杂话给孩子们听见。”
她们讨论的,是《凤求鸾》这评书(作品里还不叫评书,只叫“说书”)。并没有说,只有个内容简介,涉及到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就被贾母称为“诌掉了下巴的话”。
那么《牡丹亭》呢?它讲的是杜丽娘中花园中睡着,梦中与一陌生男青年柳梦梅云雨之欢的故事。其中有一些露骨的性爱情节,直到今天也不适合未成年人阅读。你要说黛玉宝钗可以公开看这些戏,你是不是太想象丰富了?
于是有人对我的观点提出质疑:“戏单上怎么没有?元妃省亲时亲自点的《游园》和《惊梦》两折,原著写的很清楚啊!”
这一句把我也打蒙了。我明明记得元春点了四出戏,并没有“游园”“惊梦”啊。难道是我记错了?赶快翻看原著,找到了原文:
太监又道:“贵妃有谕,说‘龄官极好,再作两出戏,不拘那两出就是了’。”贾蔷忙答应了,因命龄官作《游园》《惊梦》二出。龄官自为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定要作《相约》《相骂》二出。
看到了吧?这两出戏,并不是元春点的,而是贾蔷点的。而且龄官也没有唱。否则的话,以黛玉的聪明,在这里听过了“游园”,居然会毫无感触?后来偶然隔墙听到一句“姹紫嫣红开遍”,就感动得心驰神醉、连站都站不住了?
元春点的四出戏,分别是《豪宴》《乞巧》《仙缘》《离魂》,有的并不适合在这样的场合表演,历来研究者早就分析过了。就像在丧礼上大唱《今天是个好日子》,或者在婚宴上高歌一曲“好一似飞鸟各投林,落一片白茫茫大地好干净”,你猜会不会被人打出去?
好吧,元春是皇妃,她点什么戏我们管不了,而作者为了暗示情节和命运,没有顾及场合,那是作者的事情。我们再看另一条评论:
“元妃省亲”点的四折戏,第四折就是昆曲《牡丹亭》中的“离魂”。贾母在“掰谎”之后,又让芳官清唱了昆曲《牡丹亭》中的“寻梦”。
没错,《离魂》《寻梦》的确是《牡丹亭》里的内容。不过《牡丹亭》一共五十五出,你拿其中两出来代替全本,是不是以偏概全了?
举个通俗的例子吧。《西游记》里很多情节都脍炙人口,像动画片就是“猪八戒吃西瓜”“大闹天宫”之类,学龄前的儿童也耳熟能详。但是同样的,《西游记》也改编过一些影视剧,有一个电影叫“盘丝洞”,尺度之大,令人咂舌,至今没有公映过。“大闹天宫”与“盘丝洞”,能等量齐观吗?
再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小学生学成语,会学到“姹紫嫣红”,也许老师会介绍它的出处,《牡丹亭》里就出现过。但是你会不会因此就叫孩子去看《牡丹亭》,包括“幽媾”这样的曲目?
甚至,去年某地的小学语文期末试卷里,已经出现了《红楼梦》中的一段。但是你会不会因此认为,《红楼梦》是每个小学生必读的,包括贾琏会多姑娘这样赤裸的色情场面?
片段与整体,是不同的。古代文学作品的出版,没有“儿童版”“青少版”的改编,但是在贾府这样的大家庭中,肯定不会让年轻的男孩女孩们看到整部《牡丹亭》,这是一定的。
至于《牡丹亭》中的某些折子,无关风月的,甚至诙谐幽默的,当然可能出现在戏单上。它们可不能代表整部《牡丹亭》。
特别要说明一下的,是贾母命芳官叫了一折《寻梦》。如果你去看看戏曲文本,你会发现这一出戏中,也有一些含蓄表现性爱的内容。但这是在贾母“掰谎”的当晚,当着湘云众姐妹,刚刚说了“我们从不许说这些书,丫头们也不懂这些话”,马上就点了性爱戏曲,这不是自己打脸吗?
虽然点了这出戏,却“只提琴与箫管和,笙笛一概不用”,而且没有其他演员,完全由芳官一人表演。这会是有角色扮演的情节展示吗?
只是唱一支曲子而已。和全本《牡丹亭》完全不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