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听过这么一句俗话,叫“人到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堪”一开始还不是很理解这句话,直到读懂了《红楼梦》里的贾政,才发现中年男人是如此的孤独和可悲。
一、贾政的中年孤独
在《红楼梦》的男主子里,贾政无疑是最正经的那个,可是作为荣国府的“领袖”,他并没有承担起家族的重任,只能看着荣国府一天天的衰落,自己却无能为力。
关于这一点,书里用了四个字形容,叫“不惯俗务”。不过贾政的悲哀在于,一方面他没有处理家务事的能力,但另一方面饱读圣贤书的他,又没有办法像哥哥贾赦那样彻底享乐。
他内心的矛盾,导致了他在“享乐”与“实干”这两个世界都无法融入,这样的人,注定是孤独的。其实他的儿子贾宝玉也是如此,但是宝玉最终找到了他的人生知己黛玉,两个同样孤独的人在一起,也就“负负得正”了。
可惜贾政并没有这样的伴侣,他只能和一群同样迂腐的清客相公聊聊天。可是贾政喜欢这样的生活吗?明显不是。这样的生活,完全只是一种无奈的逃避和妥协。这个中年男人,难道就没有尝试着走出孤独吗?
妹夫林如海应该算贾政为数不多的朋友。虽然书里并没有写他俩的交集,但是从林如海对贾政的评价“为人谦恭厚道,有祖父遗风”可以看出,他是很欣赏贾政的。那么贾政对这位妹夫呢?贾雨村带着林如海给自己的推荐信到了贾府,贾政就忙上忙下地帮他“找工作”。
可惜林如海的死,让这段友谊戛然而止。虽然书里没有写,但笔者认为当时的贾政应该是很伤心的。后来他对黛玉的欣赏,多少也与曾经的这段友谊有关吧。
除了林如海,周围可以和贾政交流的,还有贾雨村。可惜雨村的见识和野心并非贾政可比,况且一心想往上爬的贾雨村可不孤独,只有像贾政这样的“闲人”才会孤独。
本以为在外面孤独的贾政,回归家庭后会好好享受天伦之乐。母亲身体健康,妻子是大家闺秀,儿女们个个聪明俊秀,可是这样的家庭里,并没有属于贾政的位置。贾母嫌他,宝玉怕他,王夫人与他倒是相敬如宾,但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种毫无感情的虚伪和气。
相比于王夫人,政老爷似乎更喜欢赵姨娘。因为只有在她那里,贾政才能体验到被人需要的感觉,而且此时的贾政,似乎更加有人情味,竟然会和赵姨娘一起讨论给儿子纳妾的事。
尽管他这位侍妾总爱挑事,在别人看到是聒噪,可在贾政眼里,这就是一种生命力。赵姨娘对于他,就像枯燥林子的蝉,蝉越叫显得林子越安静。可对于贾政说,这点叫声已经足够。尽管蝉鸣之后是无穷的寂寞,可又能怎么办呢?
大正月节,贾母带着宝玉和众姊妹猜灯谜。一向古板的贾政这次也想凑这个热闹。可是他一在场,众人都不好意思说话,仿佛他的出现让气氛都变得莫名压抑。贾母察觉到了这点,让贾政早点休息。
在这一刻,荣国府其他人的快乐与贾政的孤独形成强烈的对比。也许在场的人并没有想到,一向严厉刻板的政老爷,内心如此的孤独。
贾政也是人,在合家团聚的正月节,他也想享受天伦之乐。面对家人的“漠视”,贾政似乎也没有资格去怪罪谁。因为这一切,正是自己造成的。
如果贾政主动融入前文所说的两个圈子,也许他也不会那么孤独。他总是说儿子宝玉性情古怪,他总是担心儿子被主流社会排斥。可到头来,宝玉至少遇到了他的灵魂伴侣黛玉,宝玉至少还有柳湘莲、冯子英等同道之人。反而自己,却什么都没有。
这一回叫做《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让贾政可悲的不仅是宝钗她们做的灯谜,还有那个无比孤独的自己。年轻人真好,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贾政心里有无限感伤,却不知道和谁说。
二、贾政的年少意气
其实贾政年轻的时候,并不是这样。
在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中,明确表明贾政“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这么说,他曾经也经历过宝玉的生活,那为何人们都说贾政是宝玉追求个性路上的绊脚石呢?
也许正是因为宝玉在走自己的老路,贾政对他才格外“痛恨”。世界上最无奈的事,莫过于看到最爱的人在走不归路,自己却无法阻止。
贾政明白,宝玉想要的生活是“花气袭人知昼暖”,在这个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为自己曾经也憧憬过。可是残酷的现实会告诉人们,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哪来的那么多矫情。
贾政的可悲就在于,每次骂儿子时,说白了就是在骂自己。尤其是在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中,贾政因为宝玉在外面惹了事(结交蒋玉菡),用大板子打他。那沉重的板子,不仅打在宝玉身上,更打在贾政的心里。
为什么?自己可以从“诗酒放诞”变成现在这样,宝玉你就不行?难道非得等到家族衰落,芳华散尽吗?贾政一方面恨儿子为何就是长不大,但另一方面又为儿子惋惜。
其实在某种角度,宝玉并没有做错什么,在这个单纯少年眼里,他就是和蒋玉菡说得来而已,哪有什么“流荡优伶”可谈。
可惜这个不单纯的世界就认为宝玉错了,贾政也只能打他。贾政同样也知道,这一板子下去,打不死宝玉,但可能会打死宝玉内心的美好。这样的悲剧,自己已经经历过一次了,难道要让儿子也这样吗?
贾政知道,自己迟早有一天会死,失去他的保护,宝玉其实什么都不是。如果宝玉再不成长起来,别说保护家族,就连大观园里的姐姐妹妹他都保护不了。宝玉是个欣赏美的,可这样的人往往无法维持美。
贾政与儿子正好相反,他可以修建大观园,让这些女子自由绽放青春,可惜大观园却从来没有他的位置。
贾政对大观园的爱,从书里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里展现地淋漓尽致。清客们一路上奉承主子,宝玉被父亲束缚地很不自在,只有贾政,在用自己的心来感受大观园。
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贾政笑道:“这一处倒还好,若能月夜至此窗下读书,也不枉虚生一世。”
没准贾政年轻的时候,曾经也有一个“大观园”。他在那里也绽放过自己的青春。可是人总会长大,长大就得扛责任。责任这东西,的确可以锻炼人,但同样也可能让人丢失本我。贾政的“本我”在这次游园中突然出现,可谓是一处惊喜。
原来一直逼迫宝玉“举业”的贾政,自己的理想只是月下读书。可惜生活压力太大了,事情一件接着一件,贾政根本来不及思考。可悲的贾政看着宝玉的一歌一咏,仿佛看到了那个原来意气风发的自己。
三、贾政的自我回归
从宝玉变成贾政的过程,同样是一个人不断被社会摩擦的过程。贾政是多么想把这些经验告诉儿子,可惜自己“蜕变”后,和宝玉之间,也有了一段莫名其妙的距离。
儿子见了他就躲,一读圣贤书就头疼,说男人是浊物。可是宝玉不知道,他的“青春王国”大观园,就是那些浊物建成的。
但也也别小了宝玉,贾政在很多方面,还真比不上宝玉。同样是利益婚姻,贾政和王夫人之间,像极了后来的宝玉和宝钗。可儿子有主见够勇敢,心里永远是黛玉,自己就不行。
也许原来贾政身边也有一个林黛玉似的女子,可是为了利益,只能把那个“女子”忘掉。那个“女子”离开贾政的一刻,他就彻底回不到从前了。
当宝玉的灵气在贾政面前不断展现后,贾政终于愿意主动去理解儿子。于是出现了书里的这一段妙文。
“近见宝玉虽不读书,竟颇能解此,细评起来,也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就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虽有深精举业的,也不曾发迹过一个,看来此亦贾门之数。况母亲溺爱,遂也不强以举业逼他了。”
贾政终于愿意理解儿子,也就是愿意去寻找曾经那个自己。可惜如今家族即将凋零,山雨欲来风满楼,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可悲的贾政只能在老路上继续踱步,自己的感受谁会在乎吗?这世道,只问路,不问心。
作者:赵宝玉,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