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观园 >> 大观园介绍 >> 正文 >> 正文

透过红楼梦里的经济衰落看清组织衰落的

来源:大观园 时间:2023/6/27

导读:世上99%的问题都是经济问题,很多人为《红楼梦》清雅飘逸的贵族日常着迷,殊不知高超的趣味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撑,而荣国府衰落首先就是经济的衰落。

贾府人物系统之外,有两个小人物,为我们展示了贾府经济完全相反的两面。

刘姥姥进大观园,自然是看到了烈火烹油,花团锦簇的荣国府,她不仅叹服于荣国府的家业和人物(荣国府从上至下三四百丁,主子却只有十几人),更为荣国府的消费所震撼。

当刘姥姥知道,荣国府一顿螃蟹用了二十多两银子,她惊呼: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

这种消费水平无疑是令人仰望的,但是第五十三回,另一个小人物——乌进孝却把贾府穷奢极欲的基础——即荣国府经济的基本面赤裸裸地展示给了读者。

但我们看到的是荣国府越来越糟糕庄田经济。

第五十三回,宁国府的庄头(或者说是庄田的CEO)乌进孝来向贾珍缴租,他缴了多少租呢?

此君人如其名(无以进孝):今年年成实在不好。从三月下雨起,接接连连直到八月,竟没有一连晴过五日。九月里一场碗大的雹子,方近一千三百里地,连人带房并牲口粮食,打伤了上千上万的。

曹雪芹这段虽然明写宁国府的庄田受灾,但实际也带上了荣国府,相比之下,荣国府受灾的况情更严重。

乌进孝告诉贾珍:爷的这地方还算好呢!我兄弟离我那里只一百多里,谁知竟大差了。他现管着那府里八处庄地,比爷这边多着几倍,今年也只这些东西,不过多二三千两银子,也是有饥荒打呢。

而且,从一个细节还能看到,荣、宁二府的庄田经济衰败不是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贾珍训斥乌进孝时说,今年你这老货又来打擂台来了,一个又字表明,庄田歉收了已经有好多年了。

荣国府已经连续多年入不敷出,这是基本的事实。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要存疑,那就是荣国府的庄田歉收是否真如乌进孝所言——是因为,或者仅仅因为碗大的雹子,连月的降雨?

这一点主子们实际上是难以监控的。但是,作为读者,我们有更多的思考余地。

荣、宁二府的庄田的生产力是否有可能还受制于其他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

让我们把视野转向豪奢的荣国府。

一、荣国府的人事制度

荣国府实行的人事制度,其实是奴婢制度。

主子十几人,奴婢则三四百人。

少数奴隶是花钱从外面买来的,比如宝玉的大丫鬟袭人、晴雯等等。

更多的奴隶是家生子,也就是世代为奴,比如三番两次谋害宝玉的赵姨娘,贾母的丫鬟鸳鸯都属于这个群体。

这个群体当中还有一些特殊的人,比如总管房的大总管赖大,以及账房总管林之孝,银库总管吴新登等等,应该说他们都是富裕的经理人,相当于现代企业中的CEO、会计主管、出纳主管等。

但是他们和今天的中产阶级又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他们没有人身自由,无一不是家生的奴隶(包括乌进孝),而且是世代为奴。

这种贵族内府的人事结构,依据的是当时通行的礼法,鉴于时代特性,本身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把这种制度移植到劳动生产的氛围中,对生产力的危害却可能很大。怎么理解?

二、贾府庄田是否采用农奴制

《红楼梦》虽然没有直接描写贾府庄田的运营情况,但是有足够的理由推测,庄田上劳动力采用了农奴制。

作者多次写到,将奴婢送去庄田,是宁国府或荣国府里极严厉的一种惩罚。

第六十一回里,柳五儿被冤枉偷玫瑰露,王熙凤认定她是贼,便下达了惩罚令:立刻交给庄子上,或卖或配人。

第七回里,焦大自恃有功,喝醉酒辱骂年轻一辈的主子,甚至吐出了一个现代人费解的词汇——爬灰,荣国府的人当然听得懂,他骂的是贾珍和秦可卿公媳俩秘事。

他的底气来自,当年宁、荣二公是九死一生挣下这产业,却是焦大从死人堆里把奄奄一息的主子背出来。

可是他已经触犯到主子的底线,王熙凤就给尤氏出主意:何不打发他远远的庄子上去。

对焦大的这段描写很容易使人想到清初的圈地,那时先后曾圈地一千七百万亩,分给了王公勋臣以及八旗兵丁。

清初圈地是野蛮的劫掠,当时将人与土地一起圈进,那块土地上的农民从此沦为农奴,承受极为残酷的剥削与压迫。

那时的法律还规定,农奴的子女仍是农奴,不得离开庄田。这种世代为奴的规定,与荣国府中描写的奴婢制度完全一致。

事实上,庄田上农奴的处境还要悲惨得多。据史书记载,庄田上的农奴往往因无法忍受而轻生,或投河,或自缢。

那么奴隶制究竟在荣国府的经济衰退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我们先来简述一下奴隶制的变迁。

三、制度变迁与生产力的解放

农民、地主和土地三者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生产三要素(劳动力、资本、土地)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经历过漫长的探索。

中国的奴隶制大概出现在多年前的商朝,在西周达到鼎盛。

西周通过道路和渠道的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块,形状像井字,所以称做井田制。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

这个时候,土地所有者剥夺了大部分的产出,农奴的所得仅够糊口(甚至不够糊口)而已,这就是奴隶制的状态。从我们现代企业机制的层面讲,就是:农民拿固定、地主拿剩余。

欧洲采用奴隶制的分配方式,一直持续到西罗马帝国灭亡,但是在中国,变化很快就发生了,因为西周就出现了垄耕法。

垄耕法即在垄沟之间高于地面的土壤上栽种作物。

它的好处是,提高地温,防旱抗涝。在多雨的季节,垄作比平作便于排水;干旱时,还可用垄沟灌水,又利于集中施肥。促进土壤熟化和养分分解,增加熟土层厚度,有利于玉米根系发育和产量提高。

为什么这项技术的产生会对奴隶制产生冲击呢?

原来,垄耕就是所谓的精耕细作,它是一种需要投入足够精力才能改善产出的耕作方法,但是原先的奴隶制很难保证所有劳动者真正的热情和责任心,去注重生产的每个环节。

因为劳动者体验不到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关系,干多干少一个样,往往就敷衍了事。这就不难解释,中国为何从秦汉时期就过渡到了地租制。

当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秦汉有见税什五的记载,也就是地主和农民把农产品五五分,农民开始感受到耕耘与收获的利益内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生产力。

当然,这种分成地租的方式还只是地租制的早期形态,它意味着地主已经开始做出让步。不过,由于这时候,地租上缴数量和农田经营好坏相关联,因此地主常常干预农民的劳作,农民自力更生(或者说自我管理)的优势仍然难以充分发挥。

到了明朝,随着农业生产力提高,尤其是货币经济的发展,分成地租逐步转化为定额地租。所谓定额,从企业分配的机制看,就是:企业拿固定,员工拿剩余。

定额地租,意味着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农民可以更独立地进入市场,包括将剩余产品拿到市场中变成商品,并取得货币,也就是说通过商品经济满足更多的需求。

这就更加激发了农民劳作的热情,进一步地解放了生产力。

实际上,荣国府就身处于一个商品经济非常发达的社会,锦衣玉食生活主要就是依赖商品经济的。

四、繁荣而脆弱的荣国府经济

虽然《红楼梦》只交代了乌进孝给宁国府缴租,但其实宁国府另外还有七八个类似规模的庄田,它们当然也要交租,不过毕竟有所区别。

乌进孝的进孝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银钱,一部分是货品。

从缴租货品清单来看,它可以满足宁国府大部分的食品需求,但是新鲜的蔬菜、水果等不易保存的食品仍旧依靠购买。

不过,宁国府要过刘姥姥眼中那种令人吃惊的奢侈生活,在饮食、首饰、胭脂水粉、衣帛、马匹交通、人情来往等方面,都还需要大量的货币来支撑购买力。

因此,除了乌进孝负责的庄田,其他七八个庄田就不再上缴货品,而是直接上缴银钱,否则不仅无法满足府内的购买力,还会增加仓储成本。

荣国府的情况大抵与宁国府相似,只是荣国府的庄田更多,遍布南北。

曹雪芹提到荣国府有一个很大的买办房,也就是采购部门,说明荣国府的商品需求是极其可观的,这都需要依赖各地的庄田上缴大量银钱。

从这个角度看,不论是宁国府还是荣国府,自给自足的庄田经济占比都很小,它绝大部分要依靠商品经济。

可问题在于,荣、宁二府在征收货币地租的同时,却力图维持祖宗旧例(农奴制),实行企业拿剩余,员工拿固定,让庄田的第一生产力(农奴)受到一种非常原始的禁锢。

受到盘剥的农奴看着土地上的产出,变成银钱,进入贵族府邸,自己却没有多少剩余产品进入市场交换。他们只能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

以荣国府当时身处的社会(清初)看,庄田的生产力的解放程度甚至低于前朝,这其实是一种对历史的反动。

农奴制对生产力的禁锢,后果一定是荣国府越来越拮据。三四百位主仆都难幸免,尔后几乎99%的冲突都与此有关。

直接的体现就是府内斗争不断加剧,宝玉三番两次遭遇赵姨娘和贾环的算计,管家婆子们纵容通宵赌博,各个利益集团的矛盾,最终在抄检大观园时来了一回总爆发。

曹雪芹的文本中也不是没有提到改革。

比如,王熙凤知道若不趁早儿料理省俭之计,再几年就都赔尽了。

于是,她采取了一些压缩开支的措施,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这几年生了多少省俭的法子。不过,她聪明用尽,却只是省检他人,自己反而要利用职权贪污受贿。

王熙凤深知一家子大约也没个不背地里恨我的。因此,趁病就把探春推上前台。

探春搞了很多经济改革,有专门的回目(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讲这件事,但探春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在大观园搞承包制。

不得不承认,探春是有治理才能的,只是这次改革除了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打扫人等的工费,以及免去各处笤帚、撮簸、掸子并大小禽鸟、鹿、兔吃的粮食的开支,并未产生更多波澜。

这区区小数,放在荣国府一年数万两的开支立,也实在杯水车薪。

至于在第七十二回,账房总管林之孝(奴隶阶层),提出的两条裁员建议,或许更有价值:

第一条是,给一些管家脱奴籍,还以人身自由,以便节省开支。

第二条是,要求主子降低生活待遇,末位淘汰一些不合格的丫头。

但是,王熙凤只向王夫人汇报了第二条,被否了;第一条则由于兹事体大,事关贾府祖宗旧例(奴隶制),所以谁也不敢提,于是林之孝的建议等于被全盘否决。

以上三个方案如果成功实施,或许能在短时期内取得一定效益。但这些充其量是二门内的管理人员的困兽之斗罢了,它们丝毫没有触及二门外荣国府的核心盈利业务,丝毫没有触及到农业经济历久弥新的议题——解放一线生产力。

而那些被囚禁的农奴们,尽管为荣国府贡献了大多数的财富,却因为被落后的生产方式组织起来,缺乏为自己奋斗的动力,于是庄田产出越来越难以满足荣国府奢侈的生活。

这种头脚极不相称的经济形态是导致荣国府经济危机的根源,而当贾府连简单再生产都不能维持时,危机就如同摧枯拉朽一般爆发了。即使没有后面的抄家,经济的崩溃也将荣国府的半个身子送进了坟墓。

五、荣国府对现代企业的启示

其实,我们对现代企业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很多企业也常常无法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出在哪里,因为企业的领导和高管的着眼点,大都局限在公司的二门内。

而二门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最具有盈利价值的业务是什么?并没有得到高高在上的管理者们应有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