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观园 >> 大观园介绍 >> 正文 >> 正文

曹雪芹的婚恋观门当户对长辈认可,才是美

来源:大观园 时间:2023/2/22

喜欢《红楼梦》的人中,有一半以上是受影视和戏曲的影响。自五四以来,《红楼梦》一直被解读为“反封建”的巨著。而宝黛之恋,一直被视为是反对封建包办婚姻的叛逆之举。影视戏曲编导们在进行二次创作时,也都延续的这种思路。

其实《红楼梦》的作者开篇就说:“此书大旨谈情。”

这个情,不是单指爱情,而是包括了爱情在内的各种人情,通过各种故事,反映人情和人性。

宝玉和黛玉自幼青梅竹马心心相印,这种亲密的条件是长辈给创造的,这种亲密的状态也是长辈认可的。

第二十五回,凤姐打趣黛玉:“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还特地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第六十六回,贾琏的小厮兴儿说宝玉:“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王熙凤是内宅少奶奶,是主子;兴儿是外宅男仆,是奴才。这两个人异口同声认为,宝玉黛玉未来是必定要成婚的。他们能有这样不约而同的看法,来源必定是长辈的意思,也就是贾母的计划。

古代婚姻能否成就,主要取决于长辈。作为贾府最高权力人物,同时也是宝玉和黛玉共同的最高长辈,贾母对他们的婚姻具有极高的话语权。

从二人的品貌来说,是一对璧人、且情投意合,从家世来说,末世公府的嫡出少爷,配一个探花出身巡盐御史的独生小姐,算是一种门第上的互补。诚然,黛玉自称“一无所有”,然而贾家内囊也尽上来了,况且贾母声称,选媳最主要是模样儿性格,家穷倒是无所谓的。

所以,虽然宝玉黛玉的爱情不被封建礼法许可,但他们的婚姻是内定了的。如果贾母没有这个意思,精明的王熙凤断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这样打趣。

换言之,宝黛的恋情是在有婚姻期许的大前提下萌生和发展起来的,因为有了长辈做主这个前提,他们的爱情就被作者美好化、合法化,与民间常见言情故事中的“淫奔自择、私定终身”式行为,有所区别。

他们之间忽喜忽嗔、互相试探、互相关心。曹雪芹用唯美的笔法描绘他们细腻纯真的爱情。

宝玉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听说黛玉也爱吃,就收拾干净了留给黛玉吃,他喜欢玩的,只要黛玉也喜欢,就送给她玩。他当众赞美黛玉、维护黛玉,不避嫌疑。他陪着黛玉葬花,他们一起读《西厢记》。他对黛玉说:“你放心。”

黛玉为了宝玉而猜忌宝钗、湘云,因病很少做针线的她,为了宝玉做极精致的香袋。她帮宝玉作弊写诗,给他补作业,她为他擦汗,给他喝自己杯中酒。宝玉挨打,她为他伤心流泪,宝玉送她帕子,她在帕上题诗。她说:“你好我自好,不必为我自失。”

因为这些爱情细节的描写太过浪漫唯美,读者几乎忘记了他们本来就是有长辈首肯的婚姻计划的。所以说,这一曲浪漫的爱情双人舞,其实是在礼教规矩的框架之内,发乎情,止乎礼,并未越雷池。

长辈的认可,不但使得其爱情合乎规范伦常,也为起初的情根深种做了合理化铺垫,让后来婚事未遂、天人永隔的悲剧更加打动人心。

曹雪芹支持和赞美的恋爱,是基于长辈认可、门当户对的前提下的“发乎情、止乎礼”。这样的爱情,他是尊重和欣赏的,即便是悲剧结局,他也是哀婉遗憾的。高续中,黛玉背着长辈,私恋宝玉、婚姻未遂而死的结局,八成不是雪芹本意。

《红楼梦》中另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前提下的。财主女儿张金哥与原长安守备的公子有自幼的婚约,偏又被长安府太爷小舅子李衙内看上,非要求娶。因为父母迫于权势压力,与守备家退婚,金哥自缢身亡,守备公子也投河而死,不负妻义。

金哥这样的烈女行为,固然有封建时代从一而终的道德思想影响,但另一方面,她与守备公子八成也是有爱情的,因为两情相悦,才能同生共死。

对于这种门第相当、长辈认可的爱情,曹雪芹也是乐见其成,满怀祝福的。

贫女邢岫烟随父母来荣国府投亲,遇到了送妹发嫁的薛蝌,二人年貌相当,彼此是有好感的。岫烟父母为人不堪,但是本人知书达理,举止如野鹤闲云。薛蝌的气质外形酷似宝钗,是冷静理智的白面书生,薛家日渐衰颓,所以在选媳上并不特别在意门第。薛姨妈做主给薛蝌定了这门亲事,两位当事人是“如意”的。这也是一种不越雷池的规矩爱情。

除了这些贵族公子小姐之间的门当户对爱情,奴仆中的爱情,也同样是被父母认可的,更加美好。

丫鬟司棋与表弟潘又安相恋,潘在信中说“父母已觉察你我之意,但姑娘尚未出阁,尚不能完你我之心愿。”

意思是说,他们的恋爱,是双方父母都知道并默许的,只是因为司棋伺候着迎春,迎春不出阁,司棋就是现役丫鬟,暂时无法嫁人,所以他们只能等待。

后来司棋与表弟恋情事发,被凤姐带人抄检大观园时抓了个现行。而此时的司棋“低头不语,也并无畏惧惭愧之意”,倒让凤姐惊讶了。

曹雪芹通过司棋的坦然表现告诉读者:这样的爱情,并不丢人。

与此相对比,尤家两姐妹的爱情就是反面教材。尤二姐嫌贫爱富,抛弃自幼订亲的未婚夫张华,在母亲尚未同意时,就与贾琏眉来眼去,最终果然遭始乱终弃,被凤姐虐死。

尤三姐未经长辈同意就自择浪子柳湘莲,单恋了五年,结果被拒婚,愤然自杀。她的鬼魂托梦给柳湘莲,自称是“耻情而觉”。尤三姐因为知其情可耻而了悟成仙,就职于警幻仙姑门下。曹雪芹通过尤三姐的自白也表态了自己的价值观。

她们的不幸结局,按照作者所说,固然有老天惩罚她们败坏人伦的因素,但另一方面,她们越矩自择,也是结局不良的重要原因。

袭人对宝玉的情感是建立在“素知贾母已将自己许了宝玉的”,所以她对宝玉所做的一切关照、劝导、偷试云雨、进谏王夫人,都被作者概括为“贤”。

晴雯也是贾母相中的给宝玉的预备役姨娘,她对宝玉的痴情付出,曹雪芹是悲悯的,在她去世之后,曹还安排宝玉写了一篇感天动地的《芙蓉女儿诔》来赞美她。

而彩云和彩霞这两个丫鬟,未经主子许可就与贾环相好,最终的结局就是遭到贾环的背弃,而且作者对她们的感情抉择,并无赞许怜悯之意。

暗恋富贵堂嫂王熙凤的贾瑞,必须死得很难看。而在姐姐葬礼上与小尼姑偷情的秦钟,也难逃短命的噩运。他们的感情未尝不热烈不勇敢,但这种超越世俗规矩,门第不当、长辈反对的私情,在作者眼中,是龌龊可耻的,也决不会有好下场。

所以,其实曹雪芹是个很传统的人,他认可的爱情,不但要人品、情趣、性格般配,而且必须要门当户对、家长认可。

这不是他个人的保守主义,而是世代累积的人生经验,确切说,就是人情的常识——也就是《红楼梦》的主旨。

事实上,在读者心目中,也无法想象蒋玉菡与黛玉相爱,或者贾芸与宝琴留情。尽管他们也都是年貌相当的美女俊男,但是,跨越阶级和背景的爱情,本身就缺乏和谐美感。

这种人以群分、家长做主的婚恋观,在五四之后一度被视为封建余孽、自由恋爱的大敌。事实上,与其说这是保守的封建思想,不如说是一种古老的生存智慧。

现实世界中,夫妻之间的阶级和背景差距越小,影响婚姻和谐的因素也就越少。爱情是以心换心,是精神上的互恋,而婚姻则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物质资源上的交换和共享。感情、性格、物质……任何一个方面的不均衡,都可能带来婚姻的不幸。而长辈的经验阅历更有助于帮助子女减轻年轻时情感和理智不稳定的状态带来的影响,帮他们避开昧于识人的坑。

不仅曹雪芹持这种态度,就连学贯中西的林语堂,也是讲究西学为用,中学为体的。他的小说《京华烟云》中,最好的婚恋都是家长包办的门当户对婚姻。

女主角姚木兰钟情清贫才子孔立夫,她父亲却坚持让她嫁给好脾气而略平庸的富家少爷荪亚,却把她温柔敦厚的妹妹莫愁许配给了立夫。他说:“木兰是金命,荪亚是水命,金入于水则金光闪烁……若使木兰去推动气盛才高的立夫,则大可能招致灾难,后果不堪。”

后来木兰与荪亚,虽然婚姻生活中也有过波折,但都是有惊无险,算得上是美满姻缘。莫愁与立夫也是岁月静好。这就是林语堂的婚恋观。

林语堂自己也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如斯聪明伶俐,七八岁上就被父亲鼓励着写作、投稿。成年后在台湾故宫博物院任职,还编译过《唐诗选读》,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才女。

如斯成年后,林语堂为她物色了一位医生做丈夫,但是如斯并非姚木兰,她坚持要自由恋爱自主择偶,订婚宴前一天,她与美国人迪克私奔。而迪克是一个高中没毕业就被学校开除的小混混,不但不务正业居无定所,还时常家庭暴力。如斯相信爱情至上,爱情能战胜一切背景和阶级上的差异。最后,她终于在不幸的自主婚姻中输得遍体鳞伤。

虽然她最终摆脱了,但这场婚姻给她的健康和自信都带来沉重打击,她无法原谅自己,就此罹患精神疾病,最后,她在台湾故宫的铁窗上上吊自杀了。尸体被发现的时候,桌上一杯茶还是温的。

与此相反,同样是接受过西式教育的民国才女林徽因,最终拒绝了浪漫诗人徐志摩的追求,选择了父母赞赏,并且背景也与自己更为般配的梁思成,二人不但各自事业有成,还成就了一段美满佳缘。

谈恋爱,有感情即可,但要走入婚姻,则需要更多理智的权衡。毕竟婚姻不是单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人各自拥有的资源和社会关系的结合。

现代人多半是少年时代忙于学业,被禁止早恋;成年后又是为生计奔波,很难遇到称心的佳偶。所以,如今各种征婚机构和交友网站盛行,有关相亲的搞笑段子也是层出不穷。大家似乎有一种共识就是:实在没办法才去相亲,而相亲成就的婚姻必定不是真爱,幸福几率很低。尤其现在很多征婚机构也是唯利是图,骗婚男女、杀猪盘遍地都是,所以,征婚这事,也显得格外高风险起来。

我早年在一家美国企业工作时,有很多搞软件研发的印度同事,闲时聊天,就说起印度的征婚风俗。印度是一个掮客盛行的国家,在那里办事,很多事情,走正规手段往往无法办成,倒是找掮客交钱纳贿效率更高些。而媒婆这个职业本身就是最古老的一种掮客。

在印度,联姻是很严格的事情,不同种姓、不同阶级之间基本没有联姻的可能。宝莱坞电影里的浪漫爱情故事从来都不可能在现实中发生。

我有个印度男同事,年纪不大,已经订婚了。他父亲说:“我知道你受的是现代教育,喜欢自由恋爱,我也比别的家长开明,你可以先自己找对象,但是必须得父母相看同意才行。如果你二十五岁之前还找不到能带来给我们看的女孩子,就得接受我们的相亲安排。”

印度的征婚机构恪守顾客至上原则,并且收集有大量的数据库。顾客可以把要求提得很细致,比如要求对方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头发、眼睛要什么颜色等等。每个登记在案的客户都会被按个人条件打分,比如读过大学,可以加五分,如果是留美硕士,可以再加五分,身材好、薪水高、家底儿厚等等,都是加分项。媒婆会把同一分数区间的男女放在一起进行匹配,然后挑出合适的几个备选人,让客户自己挑。

张爱玲在《心经》里有一句台词说:“在这个范围内,我是人尽可夫的。”印度征婚机构大概也是这个思路,但是他们的方法更细化,是叫人在合适的安全的范围内择偶。

科学研究表明,每个人在世界上适合结婚的人大约有4-6个,他们具有某种适合你的共性,但是由于缘分或者你的择偶理性不足的原因,导致你会完美错过他(她)们。所以听起来,印度征婚机构这个做法,反而更加科学。

在客户选定备选人之后,就会安排相亲。相亲一共只有三次。第一次是男方去女方家里拜访。男方会一家老小倾巢出动,女方家里也是全家集体接待。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打探对方家底,因为这些情况征婚机构早已告知,也决不会骗人,如果骗人,机构就是自己砸牌子了。家访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对方的家庭成员、家风家教和三观。如果男方发现女方家庭不和谐或者家庭成员有问题,是可以否决的。女方如果发现来做客的男方家人有问题,也可以反对这件婚事。

如果第一次见面双方没有异议,就进行第二次见面,女方和家人一起去男方家拜访。通过这两次拜访,对双方的血亲和社会关系、家庭教养环境、生活起居习惯,都有了充分了解,在仔细观察之后作出理智判断,可以避免婚后因为家族矛盾而导致婚姻裂痕。

在前两次见面都满意之后,才有第三次见面。这第三次是男女主角单独见面,他们可以畅谈自己的条件、要求、爱好,对婚姻的期待等等。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依然可以否决。

事实上,这已经是男女主角第三次见面,能走到这一步的,说明对对方的硬件、外形、气质、谈吐等都比较认可了,即便是一见钟情的人,也经过了家人两轮评头品足,至此,情感冲动已大大降低,而至此做出的最后决定,自然也比单纯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做出的激情承诺要慎重一些。

见过三次之后,如无异议,就可以订婚了。

我问同事:“订婚了可以反悔吗?”

他说:“不可以,因为经过了这么严格的背景考察,双方家族和本人都认可了,就不能不信守承诺了。订婚要是取消,简直比银行信用丧失还要恶劣。要是我提出要退婚,都不用告诉女方,我老爸直接会拿枪崩了我。”

听起来,印度的相亲方式似乎是更加科学合理。虽然浪漫的感觉稍嫌欠缺,但是的确给婚后的纠纷事先排了不少雷。

对于传统的东方国家,家族内部很难建立明确的边界感。小夫妻无法割裂原生家庭和血亲单独建立家庭,而婚前的浪漫爱情又容易消蚀于婚后的各种鸡毛蒜皮,尤其是双方的亲属关系所引发的纠纷,所以,即便是夫妻本身没有矛盾,光是双方亲戚带来的麻烦就足以造成婚姻的不稳固。印度这种相亲方式,是在婚前就得到了对方家人的认可——如有不满,婚前就否决,免得婚后拆台。

男女双方的一见钟情往往是片面的,婚前恋爱时,双方都会把自己最好一面展现给对方,而婚后一旦暴露了本色,就会失望。而这种相亲,是带了火眼金睛群策群力的亲友团去帮忙挑剔的,即便你自己见色起意欲令致昏,亲友团还是能旁观者清,而且,从对方的原生家庭,也能推测出对方光鲜外表下掩饰的毛病。一个人会演戏,能瞒过另一个人,也就罢了。但要想一群人都演得无可挑剔,瞒过另一群人,那可真不容易。

所以,这种在婚前就互亮底牌的相亲方式,确实还是很实用的。对于那些以婚姻为人生必修课的同学来说,完全可以学习一下。不过,前提是,当事人自己能清楚判断自己的爱情取向和婚姻理想。

当然,目前在国内似乎没有这样的条件和风尚。多数人到了适婚年龄却依然对两性关系的经营和自己个人需求一无所知,你问他(她)想找个什么样的对象,他(她)自己也说不上来,相亲也特别盲目,经常是浪费时间。很多人明明是为了结婚而结婚,却要挂上一块寻找纯爱的幌子,也是自欺欺人。最后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匆忙凑合找个对象,结果婚姻不幸福。

事实上,自由恋爱最可行的办法是恋人在相处一段时间之后,如果确实有结婚的打算,就及时彼此造访对方家庭,最好让双方家人见面,确定彼此满意。如果发现有不合适的地方,及时分手止损。千万不要两人都订婚了,都誓同生死了,才去见家长,到时候引发家庭反对、以死相胁的狗血剧。

当然,如今的老年人,由于知识和经验老化,已经很难在职业规划上给子女提供建设性意见。但是在婚恋识人上,只要不是特别愚昧无知或者心理变态的家长,都还是可以给子女以客观理性指导的。

自从脱离了封建社会和包办婚姻之后,人们急不可耐地奔向自由恋爱的境界,以为纯粹的二人之间的爱情是婚姻幸福的唯一条件。然而他们失望了,自由自主、感情为基础的婚姻也未必个个幸福,他们不幸的几率几乎与包办婚姻是差不多的。所幸的是,现代社会离婚也是自由的,不过,离婚也是要付出成本的。

人性决定了任何时代和社会,都没有完美的爱情,所以,如果不想在失败的婚姻上付出太多,不妨在婚前多带眼识人,让你的亲友团好好挑剔、参谋一番,自己乐意不委屈,亲人们也认可和看好,这样的婚姻,成功可能性自然更大。

毕竟,与其让差距巨大的两个人浪漫的一见钟情许终身、面临未来岁月中感情之外的种种挑战,不如说,两个背景相似、亲友认同的人慢慢培养出的爱情,更容易得到父母的支持和祝福,也更容易风平浪静地走下去。

话说到此,你一定要质疑了,婚前照这么挑剔,肯定很难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啊!确实如此,可是结婚本来就是一场冒险,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尽量把整体风险降低。婚前越挑剔,婚后风险就相对小一些。如果本身条件有限,可挑剔的余地就不大,那么本身和家人也就不能太挑剔,相对的,婚后不幸福的风险也会更高。

所以,要么辛苦提升自我,让自己的选择余地更大;要么在某些方面放宽要求,凑合找一个差不多的人过日子。但是无论如何,选择背景相近、家人认可的对象,是婚前带眼识人的一种捷径,也是成本最低、可操作性较高的一种方法。

人生苦短,小心谨慎,避免踩雷,才能让你的婚恋生活品质更好,毕竟,与跌宕刺激的人生体验相比,更多人还是向往岁月静好的实在和平凡。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7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