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黛爱情描写是《红楼梦》中最值得读的部分。记得小时候还不耐烦翻阅厚厚的《红楼梦》时,跳着看的部分很多,但是遇到宝黛二人的故事时总会停下来仔细地看。他们的爱情为什么经典,为什么动人,宝黛为什么深受读者的珍重喜爱,在宝黛爱情描写的字里行间里才能找到答案。
宝黛爱情描写具有鲜明的纯情性
元明以来的许多文言或白话的才子佳人小说最终大多表现的是齐人之福、金玉满堂,优秀者如《玉娇梨》《平山冷燕》等作品也不例外。曹雪芹时代的才子佳人小说泛滥,他立志写出不“千篇一律”的、“不落窠臼”的动人小说出来。
首先,宝黛追求纯洁而自由的爱情。曹雪芹设置的“还泪”情节,让黛玉和宝玉的爱情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神秘、纯洁、悲剧的气氛。世间唯有眼泪最晶莹感人,这象征着宝黛的纯洁的爱情。在贾府中,人人都是带有目的性和戴着面具在做人,尤以王夫人、凤姐、宝钗等人为甚。而宝玉和黛玉两个人就像脱离了俗世一样,他们不仅没有受到家族环境的影响,反而因为彼此从小“心情相对”而发展了友谊,更悄悄发展起了纯洁的爱情,一起看被禁止的《西厢记》,一起走违背封建家长意志的道路。宝黛爱情是不沾染世俗物质利益的,一如他们二人的心性与品格,从来视金钱为身外之物,将爱情看得更高尚,这点尤为纯洁可贵:宝玉作诗得了奖励,但是他任凭小厮们解去他身上值钱的东西,却把林妹妹亲手给他缝制的香囊揣在怀里保护着;黛玉在宝玉得了御赐的稀罕物要送给她时竟然说的是:“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说罢还掷于地上,她也视宝玉珍贵重于一切。
而宝钗整天带着大家默许的和宝玉佩戴的宝玉上的八字对应的黄金璎珞,黛玉什么也没有。宝钗会做人,会拉拢人心,会察言观色,会为长辈做“好事”以分忧,黛玉却显得“目下无尘”——是真的目下无尘吗?黛玉凡事不求诸人,也没有想到许久的往后,没有刻意地去敷衍他人的心性,自然不会去拉拢谁和看谁的颜色,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她是清高的,也是纯洁的。她常年呆在自家翠竹蓊郁的院子里,要么临窗临帖,要么弹弹古琴,要么就和紫鹃一起给她养的宠物大燕子喂食喂水,要么就是躺在床上发呆、想心事。这样一对比起来,黛玉的小女儿性情实在太鲜明了。而不得自由的宝玉也最爱往黛玉的住处跑,从来不觉得腻味。
其次,宝黛追求专一而深刻的爱情。经过多次的互相试探,伴随着怄气赌咒,宝黛二人的爱情发展越来越深刻,也越来越动人,这动人不仅表现在纯洁性,还在专一性。宝玉喜欢女儿是出了名的,在贾府唯有他一人是与众不同的男子,不仅喜爱、尊重女孩儿,而且还常常梦想着能永远和姐妹们厮守在一处不分离,也担忧自己的这点痴心傻已不能实现而常常说出沮丧的话来,比如“化灰、化烟”等等,令人感动于他的一片赤子之心。
在众位优秀可爱的女孩儿当中,他最爱的人便是林妹妹。他总是每天不间断地去探望黛玉,关心她的身体状况,逗她发笑,有了什么好吃的好玩的经常先攒着给林妹妹留下来。黛玉对宝玉的深情依赖,正如前世的绛珠仙草于依赖神瑛侍者的灌溉抚育之情一样,她在偌大的贾府中始终带有敏感的自尊和小心眼儿,只有贾宝玉的陪伴和探望令她心情真正舒畅开来。
宝玉对谁都可以“意淫”,唯独对林妹妹,是无比的尊重和呵护,不敢有一丝的亵渎。黛玉的小性儿和眼泪是对他最温柔的惩罚,他每每自觉说话造次,就会急得满头大汗、憋红了脸!宝玉就连在睡梦中都会记得强辩:“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心心念念的都是黛玉,还为此多番砸玉向黛玉表忠贞和深情。被紫鹃轻轻一试说黛玉可能回江南,宝玉听了,“便如头顶响了一个焦雷一般”立刻痴傻了,“死了大半个”去了。而黛玉听到消息也是将所服之药一股脑儿地吐出来,心中又痛又急。及至后文,宝黛二人彼此的深情已经不能分开,也不能被拆散了。所以后来宝玉在心性糊涂的时候被家人调换了他的新娘,害死了他心爱的林妹妹后,他对俗世再也没有留恋了,毅然出家了——“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宝黛二人的爱情如此的纯洁、专一、深情,“还泪”一说又是在古往今来的小说中都是闻所未闻的、少之又少的。后世文学作品中减少了描写低级趣味的爱情小说,而加大了塑造了鲜明的纯情少男少女形象,比如《青春之歌》中的逐渐走上追求志同道合的纯洁爱情道路的女主人公林静道;《家》中女仆鸣凤为了守护自己和觉慧的纯洁爱情而毅然跳湖,觉慧一直追求“人道主义”,对家中奴仆都很友善,但他在看到鸣凤惨剧之后更加大了反对封建家族势力而追求自己的理想道路。
宝、黛爱情描写具有诗意性
爱读《红楼梦》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读起《红楼梦》时会沉浸在作者看似随意却又精心营造的诗意氛围里,就算读罢掩卷后也还有一种浪漫的遐思在脑海里萦绕,借用黛玉的话说来,就是“自觉辞藻警人,余香满口”,这大概也是源于《红楼梦》整体的典雅、蕴藉、诗心的艺术魅力吧。这种感受在读到宝黛二人的爱情描写时更加深刻的体会出来,而读其他的书籍时很少有这种感受,那么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宝黛爱情描写具有诗意性呢?
首先,优美典雅的居住环境烘托渲染人物的形象气质。比如贾宝玉天性喜爱热闹、爱红,他的住处怡红院也最为富丽堂皇、花团锦簇,与他“富贵闲人”、“绛洞花主”的外号不谋而合。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下,宝玉远离了现实疾苦,沉沦于诗情画意的生活是必然的。林黛玉身世凄凉,身体柔弱,不爱热闹喜欢幽静独处,而又富于家传文学修养,因此她居住的环境就是“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潇湘馆,地处幽静,适于读书和遐思,而之前也通过刘姥姥的眼睛向我们介绍了黛玉的房间比那上等的书房还要雅致,黛玉的形象就偏向清奇飘逸的“神仙妹妹”。这样的环境下住着这样的两个人儿,想想都觉得很美好浪漫不是吗?
其次,具体的场景镜头式的描写烘托渲染宝黛恋情。比如“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潇湘馆春困发幽情”、“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潇湘子雅谑补余香”、“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杏子阴假凤泣虚凰茜纱窗真情揆痴理”……光是看看这些对称又动听的标题,都有一种诗意盎然的心情!就在这种种环境下,宝黛的爱情发展起来了。
而且曹雪芹善于运用通感,以营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给宝黛爱情的描写增添无限魅力。比如以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艳曲警芳心”为例:第二十三回营造了春天桃花盛开、随风飘落的美丽景象,而在此情境中,宝黛初次并肩共读一本当时被列为禁书的青春启蒙读物《西厢记》,那醉人的戏词和现学现用的试探、挑逗的感觉令他们的芳心都醉了。这种春天的场景描写就像号召和提醒青春期的他们要把握住自己的人生的春天一样,恰好的烘托渲染了宝黛刚刚恋爱的青涩美好。王国维有云:“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金圣叹在《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中提到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跟宝、黛爱情描写的“诗意性”具有相通之处,请看:
六十一、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
六十四、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
六十五、西厢记必须尽一日一夜之力,一气读之。一气读之者,总揽其起尽也。
六十七、西厢记必须与美人并坐读之。与美人并坐读之者,验其缠绵多情也。
仔细读完会发现金圣叹无比推崇的《西厢记》读法,其实在曹雪芹的笔下已经选择性地移情并活学活用了。曹雪芹把读西厢记的最美好的技法安放在他最喜爱的男女主人公宝黛二人身上,请看:
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
……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
以上读《西厢记》的技法被曹雪芹用生花妙笔,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浪漫旖旎的宝黛扫花和对花读《西厢记》的图画,并且黛玉一顿饭功夫内读完感觉甚好,而且还是宝黛双美共读的此书。就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已经领略了人物性格的单纯美好和环境的诗情画意的完美交融的体验!这是其他小说所不擅长的或者忽略的细节,然而曹雪芹却可以潇洒地采用“拿来主义”,画龙点睛般装点和渲染他书中的人物形象!
宝、黛爱情描写具有悲剧性
在《红楼梦》之前的小说的套路大多倾向于喜剧结尾,尤其以才子佳人小说最为突出。正如鲁迅所说的“始困终享”,就算男女主人公之前再怎么困厄、悲情,结局也要拖着一条欢快的尾巴。这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有关,大多不愿意直面悲剧结局,不仅作者不愿意写,读者受众也不喜闻乐见,因此艺术的真实性魅力和悲剧底蕴被大打折扣。艺术不全是高于生活的创造,并不反对艺术的真实的体现,在这一点上曹雪芹匠心独运,采用“写生”式的手法将宝黛爱情的悲剧性展现到众人眼前,既显得不落窠臼,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红楼梦》描写的宝黛爱情悲剧其实反映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主题。其爱情悲剧具有现实的、多重的悲剧意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家族道路与个人理想的矛盾冲突及衰落幻灭。贾宝玉无意于补天,只想到滚滚红尘、富贵温柔香中体验一下生活,但是生在皇亲国戚之家,他一出生就被寄希望于挽救家族日渐衰落的繁华生活,这一开始就注定了家族道路与他的个人理想的矛盾冲突:想独善其身、安享富贵闲人的理想不能实现。贾宝玉长大后的理想是成天在家里和漂亮的姐姐妹妹们厮混,不理会外界的一切。他喜欢女儿,讨厌男子,他讨厌做学问,喜欢自由自在地看闲书,讨厌跟官场的人应酬,却喜欢和社会上低贱但是人品如女儿般清秀的男孩交友。就在他自认为十分欢乐的大观园里头准备“过一天是一天”时,“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却让他更加明了自己的理想出路是多么的微乎其微!但是贾宝玉天性纯厚善良,他不反抗不合理的家长制度,还妄想有一天能够发生奇迹,而现实的种种丑恶又时时刺激他的内心,他却还呆在这个快要覆亡的家族之中,终有一天家族会席卷着他共同走向衰亡!
在后世的文学中,与贾宝玉的性格和家庭环境有点类似又不同的一个主人公就是《家》中的高家三少爷觉慧。觉慧的人生的前期很像贾宝玉,他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天性仁慈善良,也胆大幼稚冲动。可是在目睹了腐烂衰亡的大家族扼杀了许多年轻美好的生命和爱情后,他毅然地决定离家出走了。所以觉慧的人生正好赶上社会大动荡,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先后作起,他没有随着封建家族一齐衰落和幻灭下去。
其次是爱情与婚姻的矛盾悲剧。宝黛爱情一开始就是有违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虽然他们自己珍视彼此的爱情,并愿意付出,但是在当时当地,男女授受不亲、男女大防,都是令爱情得不到自由、健康的成长空间的。所以黛玉的压抑、感伤、病弱和宝玉的痴呆疯傻就是被社会和家庭扭曲的结果。这样的环境土壤里诞生的爱情同样也脆弱,明明相爱的人却不能在一起,不相爱的人却被家长硬扭在一起。这种无情地制度使得人活着都不能拥有爱情的信仰,十分的麻木不仁,最后是生存与死亡的悲剧冲突。
在宝黛爱情被扼杀之后,黛玉也随之香消玉殒。黛玉活着,本就是为还泪,为了爱着宝玉而生存下来的。黛玉自身的力量太弱小了,可是她又很勇敢、很伟大,她敢于向无情地社会和家长制度挑战,纵然死亡也是虽败犹荣和令人感动她的痴心痴情。贾宝玉在贾府本没有人理解他,懂他,人人视他为异类,他的内心的孤独和不安除了向燕子、星星等诉说以外,就只有林黛玉体谅他和支持他走自己的人生道路。当黛玉还活着的时候,宝玉的心中还是热的,虽然他无数次畅想“死亡体验”,比如化灰、化烟等等,却始终只是说说而已。在他心中,黛玉是他的希望和未来。当黛玉逝世以后,宝玉虽然活着,却是万念俱灰,最终抛家弃子走上了出家的道路。与此同时,整个封建家庭和整个王朝也已经走上了衰亡的道路,宝玉到底无力补天、于国于家无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