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水云初静
诗人顾城说:中国人创造了两个人间天国,一个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个是《红楼梦》中的大观园。
桃花源是一处天然的山坳,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村里的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是陶渊明脱离樊笼,返璞归真的地方。
大观园是人工穿凿的庭园,衔山抱水,诸景皆备,花红柳翠,湘竹芭蕉,十二金钗海棠结社,庐雪联诗,富贵清闲并林下清谈。
大观园是曹雪芹营造于俗世的桃源,是童真未摒的净土。
有意思的是,陶渊明与曹雪芹都是经历过人间浮华的。陶渊明祖父是东晋名臣陶侃,是风雨飘摇的东晋的肱股之臣,曾得盛宠,荣极一时;曹雪芹的家族是历经康、雍两朝,显赫至极,三代富贵,乃当时第一豪门。
然,酒色财气,四大皆空,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们都有一方“理想国”。古人云,荣华急如水,但求一心安。如何走出这大起大落,陶曹二人给我们太多的启示。
人生如逆旅,何不活在当下
与其说陶渊明是位隐士,是位理想主义者,不如说陶渊明骨子里就是一农夫,一位向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由主义者。
在陶渊明之前,有很多隐士,或如溪边梦日的伊尹,或如直钩钓鱼的太公,或如大隐隐于市的百里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待明主,求官职。
陶渊明不是的,他的回归田园,不是出于什么目的,而是为了选择一种生活: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
引壶觞以自酌,眄(miǎn)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hé)不委心任去留?
人在这世上能活多久?何不遵从自己的内心去选择喜欢的生活。回到田园中,自斟自饮,自得其乐,即使屋小室陋,住起来也是舒服的。
陶渊明说:“寓形宇内复几时”,苏轼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在世几十年,不过都是暂时寓居的过客,早晚都要归去“南山的旧宅”,并最终归于尘土。
何不活在当下,活得潇洒一点,拥有的,当珍惜;失去的,莫留恋;未得的,别强求。
名利皆束缚,不如一朝归去
陶渊明说到做到,十年官场束缚,一朝得自由之身: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ài)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本来就不适合在官场里摸爬滚打,虚与委蛇,何不该归去就归去,该放下就放下。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苏轼一生旷达,到底不如靖节先生洒脱,他始终在纠结“几时归去”,却始终没有做到真正的归去,放手有时候真的需要莫大的勇气。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真正找到了适合他的生活,他曾如一只失群独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他并没有隐于深山,归于仙岛,他归于自然,却并没有离开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他是真正的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做到了身居人间,却不被人世所扰。
“既耕亦已种,时我还读书”,“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他耕读随时亦随心,他在他的草庐有独处的愉悦。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他也和邻居奇文共赏,疑议相析,快乐的交往。
真正的归隐,不是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达到心灵上的超脱,在现实里做到心外无物,在俗世里保留一块净土。
露湿我衣衫,只要所愿无违
人们常把网络上盛传的90后小姑娘李子柒称作是当代版的陶渊明。
李子柒是一位失去双亲的孤儿,本来在城市里打工,因相依为命的奶奶生病,选择回到家乡,回到田园,种花种草,养鸡养鸭,过起了现代版的隐逸田园生活。
其实,她哪里是什么隐士?她不过是选择了一种自己需要又喜欢的生活,她同样需要挣钱养活自己和奶奶。
她拍的每一段视频,几乎没有近照,因为真正的田园生活是在风吹日晒中,挖土浇水,躬耕施肥的,李子柒的真实容颜并不像视频中那般美好。
陶渊明也一样,他也需要吃饭,需要养活一家人,甚至他自己还需要种大片的高粱,以便供他酿酒饮用。所以他和李子柒一样需要真正的下地干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既然如此辛苦,为什么不选择留在官场,留在城市,因为对比于官场,城市的职场,田园是自由的。
陶渊明可以自由的决定一块地是种黍稷做粥,还是种高粱酿酒;李子柒也可以自己决定这块地种大蒜,那块地种辣椒或者种一片玫瑰。
他们要的就是这自由,因为自由了才能有快乐的心情,心情快乐了,才能有幸福的生活。说到底,他们要的就是这种心中所向的幸福感,而不是俗世里定义的成功。
何所谓成功,不过心灵归处
说到成功,什么是成功呢?
现在网络上特别流行一句话:不要在该奋斗的年纪,选择了安逸。
什么是安逸?远离了压力山大,勾心斗角的官场,职场就是选择了安逸?难道说安逸的生活就代表人生的失败?
陶渊明在“地自偏”的田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生活看上去确实很安逸,难道说陶渊明就是失败者?
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写下了许多美好的,能够净化心灵的诗篇,流传千古;回家种菜的李子柒拍摄了许多优美的,如仙境般的视频,获赞无数的同时金钱也源源而来。
这难道不是另一种成功?
当然,两千年前有一陶渊明,两千年后才又出一李子柒,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做到这种高境界的“归去来兮”。但是,我们至少应该做到在自己的心里保留一块田地,种花种草,随心随时。
老树画画有云:
时做花间林下,却也上班挣钱。眼前红尘万丈,心中一尺丘山。既然难寻世间路,何妨独往心中住。舍身红尘深巷里,坐对青草更青处。
身居闹市,熙熙攘攘,名来利往,无能为力的事情,当断则断;命中无缘之人,该舍则舍;放下贪恋,欲望,执念,一朵花就是一座花园,一汪水就是一片大海,一棵小树就是一片森林。
陶渊明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不是他“不为不斗米折腰”的气节,也不是他留下的诗词名赋,而是他创造了一座桃花源。
桃花源,即使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有类似的地方,也不能否认陶渊明为它虚构附加了心灵的色彩。
世界上本无桃源,但一千多年后的曹雪芹也如法炮制,用一道粉墙在贾府的繁华富贵乡中圈起了一个属于他的心灵的桃花源——大观园。
正如老树画画所说“眼前红尘万丈,心中一尺丘山”,陶渊明也罢,曹雪芹也好,桃花源,大观园,皆为虚无,但又真真正正的存在他们的心里。
面对功名利禄,名车豪宅,俗世纷扰中,仍可以听鸟啁啾(zhōujiū),拈花微笑,静坐读书,只要心中有一片桃花源,哪里不是大观园呢?
作者:水云初静,闲来无事读书,心有所感写文。爱诗词,更爱《红楼》。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