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多少文人墨客在大唐这片沃土上施展才华,写下了一篇篇流传千古的锦绣华章。这里有李白的清新俊逸,也有杜甫的忧国忧民,有王维的参禅悟道,也有白居易的琵琶妙音。在众多才子当中,李绅是很特别的一个。
李绅,从小就自幼好学,二十七岁那年就中了进士。刚出道的李绅,可谓是一个热血青年,他和那些刚入仕的文学青年一样,立志将自己的一片热忱洒向大唐这片辽阔的疆土。唐僖宗光启三年,李绅的母亲病逝,此时只有15岁的李绅,打点行礼向长安出发。
公元年,唐代宗李豫登基,这个在安史之乱登上皇位的唐代宗,掌管的可是一个烂摊子。不仅仅大唐晦暗无光,就连诗坛也是万马齐喑,萧索一片。此时的李白、杜甫、王维等人早已经离世多年,那些雄伟壮丽的诗词,早就在泛黄的旧纸堆里找寻;李商隐、柳宗元他们的风流韵事,虽相隔时日不多,但也成为历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此时唐诗文坛之上,已经是人才凋零,寂寞如斯,诚然白居易天纵其才,但毕竟还刚刚16岁,一切都无法预料。这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局面,历史的洪流,硬是把李绅推向了这个风口浪尖。
李绅是历史的幸运儿,他不忘初心,依然记得自己传承诗词文化这一使命,于是正式举起了新乐府运动的大旗。与此同时的元稹也是积极响应,那个曾经被安史之乱截断了的文学长河,又开始涓涓流淌了。
有一年夏天,李绅与李逢吉在毫州相遇,二人是多年的好友,此次见面定要盘桓一阵。二人同上城东的观稼台,遥望远方感慨万分。李绅看着田野里劳作的农夫,不禁吟出了一首千古名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点明了农民劳作的时间在盛夏的中午,烈日炎炎,辛勤的人们在劳作,为的无非是一口饭吃。农民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之中,这一句更是代入感极强,我们仿佛在脑海中浮现了农民种地的场景。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我们手中的米饭,其实每一粒都是饱含着农民的血汗,这份来之不易的食粮,我们定要加倍的珍惜。
此诗一出口,在旁边的李逢吉拍手连说“好,好!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饭得来都不易呀”。李绅却长叹了一口气,又吟出了一首诗,这首诗才是精华所在。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春天播种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粮食,这本是丰收的喜悦,应该高兴才是。四海之内,普天之下都是田地,没有一处荒废,但是劳苦的农民仍然要饿死,这又是什么原因?
这首诗细细品读,的确意味深长,老百姓一生的劳碌,最后只不过是给那些权贵打工,他们饱受压迫欺辱,底层的劳动人民生活不易,又有谁会在乎呢。
现如今生活水平好了,每个人都能解决温饱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那些艰难的岁月,五谷文化在历朝历代都与人类息息相关,他是人类文明的基石,也是整个人类得以维系的基础。
李绅这样看其实是个好人,因为他知道百姓的疾苦,知道人民生活的不易。但是一个人,其实有着两面性,李绅也不例外。李绅在文学创作和政客之间,他最后还是选择了政客,他扔掉了诗书和圣人古训,毅然决然地投靠了李德裕的门下,成为了李党的头马。
在李绅治下的百姓苦不堪言,苛政杂税比之前还要多上数倍,老百姓忍受不了重税纷纷出逃,有人把此事告诉李绅,他却说这是一帮贱民,不理也罢。此时的李绅再也写不出“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诗句了,因为他已经变成让农民饿死的凶神恶煞了。
被权利蒙蔽了双眼的李绅,公报私仇,草菅人命,他如同权力的小丑一般,飞扬跋扈。但是官却越做越大,最后竟然做到了位极人臣的宰相。不过一切都有报应,74的李绅去世之后,唐宣宗大中元年,例数李绅诸多罪状,最后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
李绅虽然变了,但是我们仍然对他所作的五谷诗记忆犹新,当时写作的时候他是真诚的、是诚恳的,因为那不仅仅是李绅一个人的呼喊,更是底层百姓的心声。我们依然记住了他的诗以及那些人性的美好和善良。
文
国学大观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