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观园 >> 大观园介绍 >> 正文 >> 正文

母爱最有名的一首诗,句句感人,最后

来源:大观园 时间:2023/2/5

提起唐诗,我们率先想到的都是有名的大诗人,比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孟浩然等等,他们的成就在诗词文化中,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是唐朝还有一些我们不太清楚的小作者,他们写的诗依然被后代广为传颂,比如唐代诗人孟郊,就是其中的一位。

孟郊这个名字,在盛唐之中并不起眼,甚至在当时也是无人问津,但是使他声名鹊起的,是他写的著名诗篇《游子吟》,这首诗只有短短6句话,却句句感人肺腑,让人闻之落泪,尤其是最后2句话成为了千古名作,被后世称为描写母爱最有意蕴的一首诗,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诗云: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词浅析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即将远去的儿子缝制上衣,临行前一针又一针地缝补,担心的是儿子回来得太晚,身上的衣服已经磨损。哪一个人站出来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的微弱的孝心,可以报答像春天恩泽普照大地一般的母爱呢?

创作背景

读一首好诗,就是在读一种生活,也是读一种境界,而诗人创作的背景就显得特别的重要。放在大环境下来品读诗中的含义,不但能更快地了解诗歌,也能更加迅速地了解作者本人。就如同杜甫在成都茅草屋遇到了疾风暴雨,自己茅草屋上的三重茅草被秋风刮走,才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前几段都是在叙事,但是笔锋一转,却由自己联想到了天下的苍生,其中“安得广厦千万间”这种胸怀让人敬佩。但是杜甫为什么会通过风吹草屋联想到“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呢?这就是和他的创作背景有很大的关联,他写的这首诗正是安史之乱余波未平,自己年纪已高,贫困潦倒,报国已然无望,国家又是战火纷飞,这才写就了那首千古名句。

李白的《将进酒》写作的大环境,也是不得志的。诗中所言“但愿长醉不复醒”其实体现出作者消极厌世的情绪,他为什么要一醉方休,不愿意醒来呢?在当时,李白已经被贬了八年,这八年来离他做官的梦想是越来越远,这样一个心怀高远的大诗人落得无人问津的地步,自己怎能不与酒为伴呢?所以他才有此感慨,写下了不朽的诗篇。

我们看孟郊写的这首诗,诗人在这首诗的下面自己写了一行注释“迎母溧上作”。孟郊一辈子很不得志,他的早年到处漂泊求学,非常的清苦。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经形容孟郊和贾岛,称他们二人是“郊寒岛瘦”,后来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他们的诗文以寒和瘦来著称。但是在当时,孟郊贫寒,贾岛瘦弱,用这句成语来形容他们的生活状态就在合适不过了。

唐代有很多大有抱负的有学之士,但是他们多半都是出身低微,不受到上面的重视,考试对他们来说,可谓是费劲了周折。孟郊在50岁那一年,才考上了进士,这个年龄实在是太尴尬了,就算考中了,自己的人生也走了一大半了,什么雄心壮志都在求学之路中给消磨殆尽了。孟郊考中进士后,还因此写了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的这首诗,有很多人批评他太不稳重,一个是春风得意,一个是看尽长安花,这未免有些有失体统,不能淡定地看待功名。其实这些批评都是无稽之谈,而且没有站在作者的立场考虑问题。一个顺利的人生,自然不会理解这句诗的辛酸和苦楚。他们根本不知道孟郊是多么的着急啊!你想想,一个人50岁了还没有任何成就,只能靠母亲提供生活费,这样的处境怎么可能淡定呢?

孟郊这次榜上有名,但是官职却不大,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官职,俸禄还是少的可怜,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孟郊依旧坚持把母亲接来同住,而我们上面说的那句“迎母溧上作”就是在他迎接老母亲的时候,心中有感而发,才促成了这篇佳作。

一个人想尽孝,绝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要看他具体做了什么,要看他能坚持多久,而尽孝跟贫富并无多大的关联。穷也好,富也好,都是一种物质上的层面,而尽孝归在心诚,是行动上的层面。孟郊他很富有吗,并没有,他依旧很穷苦,但是他懂得知恩图报,在自己上任后,立刻接母亲同来,这种做法,足以证明他是个大孝子了。

在唐朝考取功名,要经常来来往往,尤其是考进士,要去首都,孟郊生活在唐代,考取功名自然要去长安,或者陪都洛阳去应试。但是那时候交通很不便利,这一走就是好几个月,一回也要好几个月,加在一起甚至有一年多的光景。这路上的所有开销,就靠自己的老母亲来提供,我们可想而知,这是多么大的生活压力。母亲在家省吃俭用供养儿子求学考试,而且一分别就是这么长时间。所以我们可以得知,任何寒门苦读的莘莘学子,在他们的背后,都有着厚重和深沉的母亲来支撑着他们,这样的母爱,从古及今一直在流传,从未曾间断。

诗词精解

诗中的第一句就入了正题,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温暖和爱护自己的儿女们。你看慈母手中的针线,和游子身上的衣襟,用针线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说出了血浓于水的浓厚亲情。这种骨肉亲情,是多么的温馨幸福。在我们小时候,就曾听过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谣,而有妈的孩子就像是一块宝,被父母捧在手心,永远的呵护。作者通过母亲为儿子缝制上衣这一生活细节开始入手,可谓是妙之毫巅,笔锋单刀直入,但是却脉脉含情,很容易让人脑补出一副美好的画面来。

诗中的第三句写“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诗中的道理很简单,意境却很深远。父母担心孩子短时间回不来,所以不断地缝补衣服,希望儿子能够早早的归来,但又不希望他能早早的回家。希望他早回是因为“儿行千里母担忧”,生怕孩子在外无依无靠,举目无亲;但是又不希望他早回,是因为要看到儿子夺取了功名再衣锦还乡。这种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通通都缝补到了衣服里,逢进去的看似是针线,其实缝进去的是无声的关怀啊!

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就在这缝衣的小细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在朴素之中,亲切深沉,没有过多的话语,但是我们却流下了眼泪,在那一片纯情的大爱之中,洋洋洒洒,亲切感人。

如果说诗中的前四句是叙事,那么诗中的最后两句就是画龙点睛之笔,同时也是千古名句,升华的文章的主题。“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这里采用的是比兴的手法,诗人把儿女比作小草,而把母亲比作春天温暖的阳光。儿女对母亲的爱犹如那瘦弱的小草一样,而母爱却犹如阳光倾泻,使小草如沐春风,这种天差地别的悬殊对比,写尽了母爱的伟大和纯真。

总结

纵观全诗,语言上朴实无华,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去进行修饰,但是最简单的也是最耐人寻味的,虽无雕饰,但却字字都进行了雕饰,虽无绮丽,但却句句隽永,让人读后余味回甘,掩卷遐思,泪洒衣襟。

今日话题:你喜欢孟郊这首《游子吟》吗?欢迎在下方评论,我们一起交流学习。文

国学大观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