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在“一进”中只占了第六回这一回,而“二进”则占了三十九、四十、四十一回和四十二回的一半,总共将近三回半。不过刘姥姥这个艺术形象穿针引线的基本任务没有变,刘姥姥的独特的结构性作用在“二进”中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她的活动和视角,起了三个重要作用。
一是对大观园的美景全方位地进行描写。
第三十九回到第四十二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这时大观园已经住进了宝玉、黛玉、宝钗等一大群人。由于贾母亲自带着刘姥姥到处游览,而且身旁有一大批小姐、少爷、丫头陪着,不但深入到各院内部休息参观,将每个院子描述得更加细致,而且完全是生活化的,和贾政对建筑工程进行验收很不一样。贾母领着刘姥姥在潇湘馆小憩,在秋爽斋吃饭,接着是坐船观景,然后又去蘅芜苑观赏,至缀锦阁饮酒行令,藕香榭听戏,还到栊翠庵品茶。由于刘姥姥醉酒,曹雪芹还让她误入了怡红院。这样就通过刘姥姥这个人物的活动,把大观园周边的几个主要院子和中部一些其他建筑作了一番生动具体的介绍,使读者不但再次领略了大观园的美景,而且始终处于浓郁的人情味之中。原来写过的景点这回写出了新意。
比如在潇湘馆,就写出地上布满苍苔,中间一条石子铺的羊肠小道。琥珀虽然已经提醒刘姥姥注意不要滑倒,刘姥姥还是大意摔倒了,但很快就自己爬了起来。75岁的人,这么硬朗,这就为她几年后差不多80岁了还千方百计去把巧姐找回来的身体条件作了铺垫。曹雪芹创作上的一个绝妙之处是,写景绝不只是写景而已,往往有暗寓意。贾政验收时到蘅芜苑已经写出进门一大堆石头,暗示薛宝钗的铁石心肠。而这次贾母、刘姥姥等进了蘅芜苑,突出屋里“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床上帐幔衾褥十分朴素,以致贾母觉得女孩子屋里过于“素净,也忌讳”,从而再次暗示冷美人宝钗的冷漠无情。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还让读者有机会了解在其他章节中很难见到的大观楼、缀锦阁、紫菱洲、秋爽斋、藕香榭、栊翠庵等好几个地方的情形。这四回中通过刘姥姥的活动,大观园的美妙形象更加深刻地留在了读者心中。
二是写活了许多人物。
写过小说的人都知道,最难写的是有许多重要人物在场的场面,因为必须让这些人物都有话说有事做才行。所以这是吃力不讨好的活,最容易写得一般化。但是曹雪芹特别善于写集体活动,这样不但人物可以互相映衬,而且节省笔墨。从三十九回起至四十二回,曹雪芹通过贾母接见,刘姥姥编故事,贾母两次宴请,鸳鸯行酒令,刘姥姥逗乐等大小故事,使许多人物都在一个集体场合亮了相,写活了十几个人物。曹雪芹往往几笔就连带写出几个人的性格,比如行酒令时,黛玉用了《牡丹亭》中的一句诗“良辰美景奈何天”,“宝钗听了,回头看着她。黛玉只顾怕罚,也不理论”。接着黛玉又用了一个《西厢记》中的典故,“纱窗也没有红娘报”。寥寥几十个字,写出了黛玉、宝钗两个少女不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而这些都是由于刘姥姥的活动引起的,刘姥姥是这三回半中唯一的贯穿性人物和中心人物。
最难得的是通过贾母、刘姥姥等众人到栊翠庵饮茶写出了妙玉,这是前八十回中妙玉最重要的一次亮相。如果没有这场戏,作为金陵十二钗正册的重要人物妙玉的形象就将大为减色,甚至可能根本站不起来。因为她很难有和别人在一起活动的机会。栊翠庵虽然也是贾府家庙,平时别人进庵烧香,自然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贾府在外面有规模很大的家庙铁槛寺,还与好几个庙观尼庵关系密切,而栊翠庵在大观园内,本来就属于元春省亲时点缀之用。因此平时园子里的小姐和宝玉一般不会进去烧香,饮茶或者休息就更不可能了,因为大观园中到处都有饮茶、休息的地方。
妙玉是出家人,加上生性怪癖,平时不爱与人交往,很难表现她的个性;而又不能脱离大观园这个环境,专门用许多笔墨来写妙玉。曹雪芹通过贾府地位最高而又年迈的贾母带刘姥姥进栊翠庵休息一会,真是高明极了。小说写道:贾母等人饮酒听乐之后,薛姨妈建议出去散散心,正好贾母也想散心,于是就“带着刘姥姥散(心解)闷”。贾母与刘姥姥等在“山前树下盘桓了半晌”,亲自为她讲解这是什么树,什么石,什么花。显然是贾母有点累了,而且要带刘姥姥见识见识,这才来到栊翠庵休息和饮茶的。若是平时绝不可能这么多人同时进庵饮茶。所以看得出来,曹雪芹安排情节不但考虑其必要性,而且非常注意它的合理性,符合情节逻辑。而妙玉性格的闪光恰恰就由饮茶而出。
其中有三点尤其值得注意。曹雪芹特别点出,这一切都是通过宝玉的眼睛来写的。妙玉给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杯子,写出了她这个带发修行的出家人并没有真正做到佛法平等。这是一。二呢,当妙玉手下的道婆收了刘姥姥喝过的杯子,妙玉就让她放在外面。宝玉建议她给刘姥姥,卖了可以度日。妙玉说:“幸而那杯子是我没有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吧。”妙玉对刘姥姥竟然如此无情,看来似乎有洁癖,其实反映了内心势利的一面,这就将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见到的妙玉判词“欲洁何曾洁”具体化了。
第三是妙玉将自己日常吃茶的绿玉斗给宝玉用,作为一个少女和出家人,这是极不寻常之举。妙玉身份特殊,既有“天性怪僻”的一面,又有普通少女正常情感需要的一面。这个饮茶场面使妙玉判词和《红楼梦曲·世难容》落实了,也使妙玉形象生动地树立了起来。而这一切都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所引出的。
三是突出了大贵族人家的规矩和讲究
刘姥姥在大观园的活动,再一次生动地突出了贾府的极度奢华。光是十几个主子和一些主要丫头吃一回螃蟹就花了20多两银子,够穷人生活一年,其余的事就不必多说了。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道:“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元春省亲时几次“叹息奢华过费”,是从见过不知多少繁华场面的贵妃角度感慨和从至亲角度担忧。而刘姥姥则是从一个穷苦农妇的角度将它生活化而发的感叹。她与元春是两个极端的人,但是得出的却是完全相同的感受。贾府最后败落显然与这种极度奢华的生活有关。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表现极其出色,水平比“一进”有了极大的提高。为什么?第一次来时,她有些话说得不得体,临走时周瑞家的不是批评她了么?所以这次“二进”,刘姥姥可是接受教训了。无论是编故事,还是别的事,都广受欢迎。尤其是行酒令,和鸳鸯配合得天衣无缝,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总导演”是凤姐,鸳鸯是“策划兼执行导演”,她给“领衔主演”刘姥姥说戏。刘姥姥悟性很高,很快就进入角色。因此刘姥姥充分体现了“导演意图”,皆大欢喜,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刘姥姥第三次就不是进荣国府了,也不是只去了一次。四十二回脂批指出,在遗失的曹雪芹已经基本写得的佚稿中,“狱神庙”这回有刘姥姥的故事,“始知‘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实伏线于千里”。从多处脂批提示来看,当时到狱神庙探监和设法相救的还有贾芸、小红、茜雪等人。所以刘姥姥显然是受了王熙凤的亲口委托,不顾自己已经八十高龄,带着板儿到处寻找,千方百计地打听到巧姐下落,终于把被狠舅奸兄卖到外地的巧姐救了回来。充分表现出刘姥姥极其重情义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实在令人敬佩不已。
刘姥姥是个带有喜剧色彩的人物,她善良、正直、勤劳、能干,极富智慧,非常可敬可爱。刘姥姥和王熙凤娘家有点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关系,又曾经帮过荣国府大管家周瑞的忙,所以和贾家有了来往.
刘姥姥是个农村老人家,没有文化,说话粗俗,但是心底善良,是个好人.刘姥姥两次进了大观园,受了贾家好处,心里感激.等到后来贾家抄家,刘姥姥进大牢看望宝玉和王熙凤,并且受王熙凤嘱托,卖了全家值钱的东西,远赴千里把王熙凤的女儿巧姐从妓院里救回家,报答了贾家对自己的恩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