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唐朝的诗人,我们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人,我们从小学就开始背诵和记忆他们的诗词,当然会一直铭记在心。而那些高人、隐士的名作佳句,有很多人却并不知道。比如唐代有位书法家叫张旭,擅长草书,而且喜爱饮酒,所以世人也称其为“张颠”。
张旭到底有多牛,他是可以和李白齐名的。唐朝的李白擅长诗歌、裴旻(mín)擅长剑舞,而张旭擅长书法,此三人在唐朝被称为“三绝”。
张旭不但书法造诣炉火纯青,诗词歌赋也颇有心得,他曾经写了一首《桃花溪》,意境优美,有景有情,短短28个字,抵得《桃花源记》,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隐约处看见一座长桥被野烟隔断,在石矶的西畔借问打渔的小船。悠悠的桃花随着流水远去,始终也未曾停歇,寻找那桃源洞口,究竟是在清溪的哪边?
东晋时期的陶渊明,曾写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其中有一段写道“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详。《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渔人误打误撞,来到一个与世无争的地方,这里没有战争,百姓安居乐业,鸡鸣狗吠,一派祥和。大诗人张旭受到了启发,故作此诗,名为《桃花溪》。从名字我们可以看出,张旭的这首诗其实就是写对桃花源的向往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憧憬。
首句“隐隐飞桥隔野烟”,落笔就是一片云烟缭绕的景象,那山溪上的横桥,似有似无、忽隐忽现,野烟朦胧,让人感觉一切都像是在梦境中一样。这里的桥是静止不动的,而烟是缓缓流动的,两者之间相映成趣,给人一种朦胧美。一个“隔”字,好似是与世隔绝,把桃花源的神妙之处写得惟妙惟肖。
次句的“石矶西畔问渔船”是诗人站在了岩石之上,向江水中的渔船大声地询问。一个“问”字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他的问题,自然也就是桃花源的入口处了。那个打渔的人,是否是桃花源的武陵人呢?很显然是作者误以为对方是武陵人,这里又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
后两句可谓是诗中的精髓,片片的桃花落在小溪上,那桃花掉落溪水中,就随着溪水流淌,就好似桃花溪每天都从桃花源中流出一样,那么顺着这条小溪,是否就一定能寻到桃花源的入口呢?诗中的最后一句是以问句结尾,很显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渔人不知道桃花源的入口,显然作者也不知道,读到这里整首诗戛然而止,隐约之处让我们感觉到一种迷茫惆怅的涟漪在心中泛起。
这首诗构思婉转,画意浓厚。诗人用玲珑的画笔勾勒出一幅寻找桃花源的景象,由远及近,由实到虚,不断地切换角度,好似是一架摄像机不停地取景,忽然远景,忽然近景,又切换到特写,给人的震撼是足够的,而这种不停变换角度的写作手法,可以说是独树一帜,让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
纵观此诗,短短28个字却意蕴深长,像极了桃花源的所在,而且整首诗空灵缥缈,情韵悠长,除了诗人字斟句酌之外,又意境深厚,给人很大的留白空间,美得让人心醉。一首好诗,就应该给人无穷的想象,能够掩卷遐思,甚至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才是经典的佳作名篇。
事实上,张旭作为盛唐时期的一位书法大师,他的七绝也是已臻化境,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很善于思考和构思的,不同的景别变换和询问的表达方式,让这首诗的层次达到了一个高峰。
与张旭这首诗相同的是,诗佛王维也曾写了一首《桃源行》,字数上要比张旭的《桃花溪》多很多,但是也是情景交融,让人读后心向往之,尤其是最后一句“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也被历代学者引用点评,和张旭的“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今日话题:你喜欢王维的《桃源行》,还是张旭的《桃花溪》呢?欢迎在下方写出自己的见解,我们一起探讨交流。文
国学大观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