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对自己的亲弟弟贾环,一向是不怎么亲近的。平时根本不在一起玩,也很少互相关心、互相交流,生活几乎没有任何交集。探春有什么需求,首先想到的是宝玉,像是托宝玉代购物品之类,并在事后做鞋为报。
办诗社这样的大事,也没有贾环的份。探春给每个人都发了帖子,包括年幼的惜春、不会写诗的迎春,乃至半路出家的香菱都被邀请在列,唯独没有贾环。要知道,贾环其实是会作诗的,而且还作得不赖,这一点看他在某个中秋夜宴上的表现就知道了。尽管如此,他还是被排斥在贾府潮流文化小圈子之外。被拒绝、被孤立的贾环,一直游离在贾府边缘,连丫环们都敢踩到他头上。而探春作为王夫人看重的三小姐,从来没有帮助、扶持过贾环一次。
在生母赵姨娘和一些读者眼中,探春的行为简直残忍。有人甚至认为,贾环的不堪,探春也是推波助澜的那一个。但探春不做扶弟魔,有她自己的考量。虽然和贾环一母同胞,但她从小被养在王夫人和贾母膝下,而贾环则跟着赵姨娘生活。环境的差异使这亲姐弟俩形象、性格大不相同。探春深受豪门贵族生活熏陶,举止娴雅大方,神采顾盼飞扬,是有颜有才的大家闺秀;贾环跟着粗俗的赵姨娘,举止荒疏、形容猥琐,没什么大家公子气质,上不得台面。
她俩既没有什么一起长大的亲密感情,也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只有一母同胞的血缘。平时不大接触,碰上又没什么话好聊,探春压根就没什么扶弟的欲望。况且她也知道,贾环跟着生母赵姨娘,就是扶起来也还得倒下去。当然,作为贾府最清醒的玫瑰花,探春的理性也不容许她扶弟。本来就是庶出,不受人重视不招人待见,在人均势利眼的贾府,生存空间本来就不大。生母还不争气,三天两头地搞点故事出来刷刷存在感,简直丢人现眼。
作为一个女孩子,她又能怎样呢?只能靠着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向权利中心靠拢。她真心实意地陪伴、孝敬贾母,这一点深受贾母喜欢。贾母带着刘姥姥逛大观园逛到她住的秋爽斋,笑说她们姐妹们都不喜欢别人进屋子怕弄脏了,探春连忙回答:“这是哪里的话?求着老太太、姨妈、太太来坐坐,还不能呢。”贾母夸道:“我的这三丫头倒好。”中秋夜宴,其他姐妹们吃完饭都开溜了,歇息的歇息,作诗的作诗,只有探春,陪着贾母坐到最后。贾母一句“三丫头可怜见的”,心里很领情。
在自己的嫡母王夫人面前,探春更是尽心尽力,揣摩王夫人的心思、领会王夫人的意图,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鸳鸯事件中救王夫人于水火。大老爷要纳鸳鸯为妾,贾母大发雷霆,把眼前的王夫人一通乱骂。王夫人虽然委屈,却一句也不敢分辨。正在这尴尬的时刻,还是探春第一时间站了出来,到贾母面前为王夫人辩驳,轻松将王夫人从尴尬里解脱出来。探春抓住了这个在王夫人面前表现自我的机会,让王夫人见识到了她的贴心和胆识,从心里肯定她认可她。连凤姐在背后和平儿聊天时也说,王夫人对探春“表面上淡淡的,心里和宝玉一样”。
正因为探春这股不向命运低头、努力抗争的劲儿,她在贾府的地位直逼宝玉黛玉,把迎春、惜春甚至湘云都抛在了身后。平儿要抓赵姨娘那边的贼赃,会主动考虑探春的感受,为了探春而把事情压了下来。从这一点上说,探春的努力上进对自己那不争气的生母和弟弟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保护呢。总好过一家人都混搅于泥潭中,追腥逐臭、营营殳殳,对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