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实则是个人精一样的人物。
一、刘姥姥的情商,数一数二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有着乡下人特有的智慧。
面对困难,她不折不挠;面对显赫,她不卑不亢;面对压力,她放得下面子;面对好心,她懂得报恩。
若非际遇不行,或许刘姥姥,也能成为一个如贾母那般精明的老人家。
她第一次入贾府,是因为家境贫困,无钱过冬,女婿还因此骂女儿出气,不得已之下,刘姥姥腆着老脸,带着外孙板儿,到贾府打秋风,得了20两银子。
用刘姥姥的话来说,真的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拔一根汗毛都够她过一个冬天的。
虽然打了秋风,但刘姥姥却懂得感恩。
当生计变好,哪怕她知道如贾府这般的大户人家,可能看不上自己的东西,却依然带着自己最珍贵的瓜果蔬菜,走了很远的山路来到贾府。
一个老人家,只为了感恩,挑着沉重的瓜果蔬菜,天不亮开始赶路,再趁天黑之前赶回去,这样的人品,已经值得人肃然起敬了。
若非贾母忽然兴起,非要刘姥姥留宿,或许,刘姥姥和贾府的缘分便终于此,日后她或许依然会送菜来,但到底没有“刘姥姥进大观园”这样精彩的画面了。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说是受了贾母的恩,实则刘姥姥自己也存了报恩的心思。
因此,在贾府里,她说学逗唱,幽默风趣,讨得贾府上上下下皆欢喜不已,这样的情商,当得起数一数二。
二、盛赞黛玉卧室,只因看出贾母欢喜
刘姥姥是个乡下人,所以说不出多么高深的话,可偏偏贾母喜欢她,还带着她去看大观园。
第一站的屋子,便是黛玉的潇湘馆。
黛玉爱书,窗下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刘姥姥不懂书,但也知道,古代读书的大多为男儿。
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一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那里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呢!”
满屋的书卷气,标志的人儿,贾母的笑,皆告诉刘姥姥,这个姑娘很得宠。
所以她故意留神打量黛玉,然后笑着夸赞黛玉的卧室,比上等的书房还要好。
刘姥姥的话,逗得贾母眉开眼笑。
黛玉是她心尖上的人,听着她被夸赞,贾母比听人夸赞自己还开心。
果然,接下来贾母就开始打量黛玉的屋子,为她换上搭配别致的窗纱,还谈了谈自己年轻时候的事情,而刘姥姥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三、蘅芜苑沉默不言,只因懂得察言观色
比起黛玉卧室的欢乐,刘姥姥拜访宝钗的住所蘅芜苑时,就显得沉默寡言了。
不是她不喜欢宝钗,更不是宝钗不好,而是刘姥姥非常懂得为人处事的分寸感。
宝钗喜欢素净,可贾母瞧着这个屋子,却先说了这样一段话——
“那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个亲戚,看着不像,二则年轻的姑娘们,屋里这么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
贾母的这段话,是自嘲,也是提点,至少是她不认同宝钗屋子的素净。
而此时的刘姥姥,虽然被贾母亲昵称之为“老亲家”,可她还是贾府的客人。对于主人家的家务事,她是不能插嘴的。
也正因为如此,在黛玉屋子里嘴皮子很利索的刘姥姥,到了宝钗处便沉默寡言,究其根本,其实就是分寸二字。
当然,也有人从中推论出刘姥姥不喜欢宝钗,抑或是贾母不喜欢宝钗,就实在有些过度解读了。
都是亲戚,其实提点两句,并非意味着不喜欢,更多的是一种善意的提醒。
刘姥姥为人,虽然是个乡下人,但却充满了人生智慧。她的情商,数一数二,真的值得好好学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