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运用草蛇灰线,伏没千里的笔法,描写了四大家族尤其是贾家的繁荣兴盛与没落衰败。作者用华丽铺张的语言写出了贾家生活的富贵,少爷小姐每天吟诗作画,不谙世事。衔玉而生的宝二爷,含泪葬花的林姑娘,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等等,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这几个重要人物,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中的姑娘丫鬟,像王熙凤、晴雯、袭人……也都有自己的判词和命运。但是读完整本《红楼梦》,我发现有一个人物没有属于自己的判词,但她的出现却给《红楼梦》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就是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小人物——刘姥姥。
书中对刘姥姥的描写主要是通过她三进荣国府时的各种行为表现出来的,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刘姥姥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因为一般人如果自己家境不好,尤其是像刘姥姥这种借住她自己的女儿家,全家就靠着几亩地过生活,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人是没有勇气敢去找这样富家亲戚相互来往的。因为长期生活在这样贫穷的处境中,我们难免会有一些自卑心理,觉得就算我们去了人家也不会承认我们这样的穷亲戚。所以刘姥姥的女儿一家都不愿意去荣国府,但就刘姥姥勇敢地做出了这个选择。而从文中我们也知道刘姥姥家其实和王家并没有很亲近的关系,她之所以去找王夫人认亲,只是因为他的女婿王成祖上和王家是连宗的。所以她能在自己家境不好时,想到这样一条出路,也是非常有勇气和智慧的。
我们现在来看看刘姥姥进荣国府之后的种种表现,首先我们可以看出刘姥姥找引荐自己的人时就是非常聪明的。她没有直接自己去进荣国府,而是找了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这在贾府的下人中也算是比较体面的了。但是再体面也就是一个下人,可刘姥姥在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就抬高了对方的身份,直接说您老贵人多忘事应该还记得我们吧。毕竟伸手不打笑脸人,这样她再向向周瑞家的提要求,对方就没法拒绝,并且也乐意帮他去牵这个线。而且周瑞当年还受过王成父亲的帮助,也算是一个旧相识。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刘姥姥找的这个人,不仅可以实现自己的目的,而且有过交集。并且她还顺利的从周瑞家那里得到了有关于王熙凤的信息,为她以后和王熙凤打交道也奠定了一个基础。第二个就是她带进贾府的人也是有所选择的,她带的是自己的孙子——板儿。因为在人们一般的认知里,对老人和孩子都会有一些怜悯慈爱之心。
而且贾府最高的掌权人贾母,本身就是一个有爱心,疼爱下人与孩子的人。她不希望家里的人随便打骂下人。上行下效,贾母有这样的习惯,家族中的其他人就算不同意这种做法,也会为了讨贾母的欢心而装作关爱下人,善待下人。而且对于荣国府这样一个大家族来说,拿出一点钱来救济刘姥姥这样贫苦的家庭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再加上王夫人本身就是一个乐善好施,惜贫惜弱的人。所以刘姥姥觉得她自己再加上自己的孙子去荣国府走一趟,完全是可以有收获,有价值的。另外从书中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姥姥进大观园之后可以说是讨得了贾府上下的欢心,虽然她性格粗俗,说话不够文雅,但是也让贾府的众人感觉到了优越感。从贾母,王夫人到王熙凤,几乎贾家所有掌权的人,都喜欢这个直来直去,有什么说什么的老太太。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刘姥姥不仅是一个敢于做他人不敢做的事,而且还是一个非常聪明,非常懂得为人处事的人。
其实她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她的勇敢,她的聪明,还有她的知恩图报,她的善良。这一点从她最后对王熙凤女儿巧姐的做法中就可以看出来。我们都知道,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的时候,王熙凤对她也就算是基本上过得去,纯粹是应付了事。但是刘姥姥知道王熙凤才是贾府中真正掌家的人,所以她会平常给王熙凤送一些东西,搞好和王熙凤的关系。因此在她第二次进贾府的时候,王熙凤对她的态度就大为改观,乃至于在他第三次进荣国府,贾府已经出现败落的时候,王熙凤把自己的亲生女儿都托付给了她。而她果然也没有辜负王熙凤的托付,在巧姐不幸落入青楼后,她不仅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来拯救巧姐。而且当积蓄不够时,她还说要卖房卖地来把巧姐救出青楼。因为在她心中觉得王熙凤之前帮助了她,她帮助王熙风的女儿脱离火海也是应该的。
小编总结:所以整个《红楼梦》,可以说是倾注了作者一生的心血。里面不仅主要人物,甚至连一些不起眼的小人物都立体形象,性格多重,给人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我们应该向刘姥姥学习,做人要勇敢,不能每天只想着自己做什么,还要敢于付出行动,这样以后回忆起来才不会后悔。毕竟就算失败了,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另外我们要学会感恩,对于帮助过自己的人,在他人遇到困难时时,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别人,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对自己伸出援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