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元春省亲后,给了旨意,点明让薛宝钗住进大观园,薛姨妈和王夫人是亲姐妹,所以她和贾府是姨表亲,和宝玉是同一个舅舅,同一个姥姥姥爷,也算是至亲。
作为金陵十二钗和林黛玉并列首位的薛宝钗,在判词上已经有了明显的指向。之前彦曰《从金陵十二钗排序看贾宝玉对薛宝钗、林黛玉的情感关系》有过分析,今天通过她住大观园的蘅芜苑再做些探讨。
蘅芜苑书中描述:贾政道“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很。”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之后一向不敢在父亲面前说话的贾宝玉胡扯了一通,还说道“想来《离骚》《文选》”等书上所有的那些异草,……如今年深岁改,人不能识,故皆象形夺名,渐渐的唤差了,也是有的。”(第十七回)
也就是说蘅芜苑没有花木,只有插天大石头和各种各样的草。蘅和芜本身的意思也是一种香草,另外一个意思是茂盛,也就是瞎长、荒芜。这个院子说好听就是名草园,说难听点就是杂草堆。
《离骚》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说道:“离骚者,犹离(通“罹”,遭遇)忧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馋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呼?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写《离骚》,已经被贬,壮志难酬,是为了表达不满。
《离骚》引用各种美人花草,最主要的是表达作者革新政治的愿望,坚持理想不愿妥协,心怀天下,情系苍生,即便是死,也在所不辞。按司马迁的解释,离就是遭遇、忧虑的意思,骚是为国为民忧伤的意思。从这个角度来看,蘅芜君无疑希望宝玉能走出阴暗,重新振作,有所作为。而不能因为家族被抄,就彻底走向堕落。被抄后的贾府,柴米油盐估计都很困难,作为女主人,当然希望自己的男人能够担当起家族的重担,即便干不了活,宝玉还是可以参加科举的。
蘅芜苑进门的大石头,非常有寓意。谢安,字安石,早年归隐江湖,和王羲之游山玩水,不愿做官,谢家势力淡出朝廷后,他选择了重新出山,也就是成语“东山再起”的典故,后来谢安指挥了著名的“淝水之战”,是历史上影响很大的以少胜多的案列,被称为“江左风流宰相”,所谓“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李清照)
从大石和名草的出处来看,蘅芜苑无疑是希望宝玉早日高中,重整家族。但宝玉心中已冷,知道自己无论如何改变不了现实。干脆选择耳根清净,一走了之,归隐江湖。
宝玉在蘅芜苑题写的匾额是“蘅芷清芬”,对联是“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茶蘼梦亦香。”也就是他很赞赏这种精神,但你老爷我真做不到呀。我只能仰望,人世间的事情不是我一人,我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我没有谢安的才能,养活不了自己,更挽救不了大家。
“山中高士晶莹雪”这是对宝钗心中理想,心中志向的赞美,是对那些经历磨难而选择付出努力之人的感叹。“世外仙姝寂寞林”则是归隐江湖,过小日子,有个小确幸就好了。所以说,宝钗和宝玉的婚姻不和谐,是理想志向的不和谐。最终,看透了世事,也无法改变自己、改变宝钗的情况下选择了离家。
林黛玉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林如海官场多年浸渍,早已看透了庙堂内幕,反而更愿意归隐,让女儿过简单生活。而薛父常年经商,经常在官场求爷爷告奶奶,噤若寒蝉,深深渴望跻身官场。这是宝钗和黛玉的宿命,没有得到的总是更好。
百度百科选用了“蘅芜苑”谐音为“恒无怨”,表示“宝钗对于和宝玉同甘共苦以及最后劝导宝玉返回大荒山等事,无一后悔。”从贾政贾宝玉父子,一杆清客的谈话来看,更确切的解释应该是“恨无缘”。两人志趣理想相差太远,虽然没有谁对谁错,但这夫妻矛盾真的无法调和。或许宝钗和屈原一样,无悔无恨,坚守执念,导致宝玉念断红尘。
彦曰写这篇文章,心情很纠结,之前没有认真体会“蘅芜”,更没有好好读《离骚》。前段时间体会了几天的《离骚》和《史记屈原列传》,然后又重读了关于蘅芜苑的章节。宝钗和黛玉的婚姻跟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婚姻类似,两人志趣不同,最终只能离婚。
红楼作者应该是很敬重《离骚》精神的,只是迫于很多现实的无奈,只能仰望。把宝钗和黛玉放入金陵十二钗并列第一,可能也是红楼作者对国家苍生,对自身小确幸生活的艰难抉择,然而自己个人能力有限,最终选择了归隐,抛下了宝钗这个像屈原一样的山中高士。而宝钗,坚守香草的执念,让心尽情疯长,但终究成不了花木,实现不了理想。蘅芜苑,或许就是这样,两个人走在了一起,历经各种苦难,但生活与理想不一致,“很无缘”,要么选择生活,要么选择理想。最后理想和生活不得不分离,令人感慨万千。
生活有到不了的远方,也有读不懂的诗歌。嫁给现实,亦或嫁给远方?高兴也好,悲伤也罢,日子总在前方,而生活就是现在,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选择了,要坚持走下去,就彼次妥协,家和万事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