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本不知名经典玛丽苏网络小说里对纳兰容若有这样的描写:
微风吹起了纳兰容若的刘海,
露出了他光洁的额头,
他灿若晨星的双眸紧紧地盯着···
想想还有点小诗情画意呢,
然而仔细一想,
纳兰容若何许人也?
满族!清初!剃发!
他的头发不应该是这样的吗?
刘海呢?
请告诉我刘海在哪里?
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咳咳,
上面是个并不好笑的小段子,
下面才是正文···
要说当今世上有哪几位诗人最受文艺青年们的热爱,
一定是两位“少数民族四字帅哥”,
一位叫仓央嘉措,
一位叫纳兰容若。
换句话说,
这两个人是文青装哔必备。
尤其在安意如、白落梅等装哔大神的指引下,
纳兰容若直接跃升为“满清第一词人”,
再从词人变成了玛丽苏明星,
飘飘然仿佛不食人间烟火。
在网上总能看到有人说,
纳兰词格局太小,
之所以能有今天的盛名,
不过是因为他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
倘若他是叫王狗剩、张坚强、诸葛铁牛、欧阳二毛之类的名字,他的词就稀松平常了。
不置可否,
但也并不赞同。
纳兰词里传唱最广的这么几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当时只道是寻常。
···
语调平常,
却抖落一地鸡皮。
若是稀松平常之人,
如何写得出?
豪门贵公子,
一生失意苦。
英俊倜傥却一生为情所困,
才情卓然却英年早逝,
这样的悲情设定自然成了文青小资们的追捧对象。
所以这是人人争唱饮水词的时代,
也是纳兰公子几被捧杀的时代。
你大可说他的格局拘泥于情爱悱恻,
不如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的磅礴大气。
但你也应该晓得,
豪情万丈如苏轼,
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缠绵凄凉;
千古伤心人纳兰,
也有:
平生纵有英雄血,无由一洒荆江水。
这样的野心热血。
01
纳兰容若,
这个像极了“霸道总裁式”网络小说男主角的名字,
其实是他的字。
他是满洲正黄旗人,
姓叶赫那拉,
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他原名叫做纳兰成德,
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为性德。
他的父亲纳兰明珠,
乃是康熙朝的重臣,
满洲正黄旗人,
尊贵的叶赫那拉氏,
家族属于“随龙入关”的那一批开国功臣。
“纳兰”二字,其实也就是“那拉”。
明珠历任内务府总管、刑部尚书、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要职,
在康熙撤三藩、平定吴三桂、统一台湾、抗击沙俄等重大事件中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因此权倾朝野。
可惜在康熙二十七年(年)因朋党之罪被罢黜,
后虽官复原职但不再受到重用,
当然,
这是在纳兰去世以后的事情了。
清代笔记《能静居日记》里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和珅把一本《红楼梦》呈给乾隆皇帝看,
乾隆读了以后,
随口就道:“这本书写的就是明珠的家事啊。”
纳兰府邸比之红楼梦中的宁国府大观园毫不逊色,
可惜明珠晚年被罢黜,
家道就此中落;
他的儿子纳兰容若,
则是大名鼎鼎的公子王孙,
堪称清代汤姆苏代表。
《红楼梦》自成书以来,
风靡坊市,
但关于此书的历史原型是谁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
后世的红学家就以此为证据,
提出了贾宝玉就是纳兰容若的说法。
诚然,
他们都是豪门贵公子,
一样地才华横溢,
一样地英俊多金,
一样地细腻、敏感、善良,
但纳兰绝对不是贾宝玉。
红楼梦是部悲伤的书,
但贾宝玉却是个快乐的人——至少在被抄家前是,
享受热闹,
喜欢花团锦簇的生活;
但纳兰容若却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伤情之人。
贾宝玉是天上顽石,
衔玉出生,
纳兰容若的出生虽不带什么神话色彩,
却也是实打实的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贵公子。
父亲权倾朝野,
母亲又姓爱新觉罗,
翩翩相府佳公子,
金玉广厦、高朋满座、仕途平坦,
是多少人做梦都羡慕的对象,
他却始终怀着一份忧郁,
从年少到死去,
他的诗词都满怀哀怨,
字字冰凉泣血,
仿佛纳兰相府的天空一直都是灰暗的。
作为清代早期的满族权贵家庭,
明珠是汉化意识最强烈的一个,
所以纳兰容若从小也接受了非常浓厚的汉学文化熏陶,
纳兰自幼饱读诗书,
文武兼修,
少有才名,
17岁就入国子监,
18岁参加科举,考中举人,
19岁又在会试中脱颖而出,
高中贡士。
这就和贾宝玉十分不同,
贾宝玉是“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他鄙视功名,
不肯读书致仕,
在后四十回里,
才勉强得了个第七名进士。
贾宝玉是个青春期的叛逆者,
不愿学四书五经,
甚至在私底下经常发表反动言论,
可纳兰容若却一直都是一个乖孩子,
虽然是满族人,
却从未质疑过儒家传统。
若不是19岁那年一场重病,
使他失去了殿试的机会,
他早就按部就班地读书致仕,
和父亲一样“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那场伤寒重病,
几乎将他打落人生的低谷。
眼看得与他同期的考生一个个都得了功名,
走上康庄大道,
他却还背负着“官二代”的头衔,
在家抱着火炉取暖。
笑他多病与长贫,
不及诸公衮衮向风尘。
在纳兰的词中,有许多病中感慨的句子,事实上,这一场伤寒过后,疾病便终身都伴随着他,身体的贫弱也养成了纳兰容若伤春悲秋的敏感性格。
夜雨做成秋,恰上心头,
教他珍重护风流。
端的为谁添病也,更为谁羞?
02
纳兰容若是个官二代,
算起来,
还是康熙的堂弟,
属于特权阶层,
就算不考科举,
照样有高官厚禄可以做。
不知道是不是骨子里的文人清高使然,
纳兰容若始终不愿意依靠家族关系进入官场,
康熙十五年,
他病好了以后,
补考殿试,
考中第二甲第七名,
赐进士出身。
高中之后的纳兰容若算是意气风发,
更加刻苦读书,
还拜了大儒徐乾学为师。
在名师指导下,
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
还自己编写了四卷《渌水亭杂识》。
渌水亭是纳兰性德的小院雅居,
也是他和一帮文人墨客结交聚会的“秘密花园”,
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等一大票汉人才子,都聚拢在纳兰容若的周围,与他结为一生知己。
纳兰容若是权相之子,
结识他也就意味着有机会能与明珠搭上话,
从而得到仕途晋升的阶梯。
但纳兰从来不乱交朋友,
顾贞观、陈维崧、朱彝尊三人被称词家三绝,
姜宸英是著名书法家、史学家,多为江南布衣,
“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
此举也无形中为康熙朝笼络了大批有识之士。
这又是纳兰容若比贾宝玉高出一筹的地方,
看贾宝玉结识的朋友,
纵有北静王、柳湘莲这样的世家子弟,
但日常也不过是作作“女儿悲愁喜乐”这样的行酒令,
甚至还有薛蟠这样的狐朋狗友。
贾宝玉乃是“假宝玉”,
纳兰容若却是真璞金,
和所有的传统文人一样,
他也有“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的功业梦想。
满清八旗乃是马背上打下的天下,
早期的八旗子弟个个都精通骑射,
纳兰当然也不例外,
他不但文采斐然,
而且还“武功高强”,
是文武兼修之人。
纳兰容若成为进士时年仅二十二岁,
正是最热血的年纪,
他一会儿想进翰林院埋首学问,
为千秋作传;
一会儿又雄心勃勃想去参军平三藩、打吴三桂。
不悲弃家远,不惜封侯迟。
所伤国未报,久戍嗟六师。
激烈感微生,请赋从军诗。
他渴望在叱咤风云的时代立下赫赫战功,
立马横刀、横槊赋诗,
方不负男儿本色。
但最后,
翰林院也没去成,
打吴三桂更轮不到他,
一道圣旨降下,
他被召进宫中,
做了三等御前侍卫!
不久之后,
又晋升为一等侍卫。
今天我们看清宫戏,
觉得侍卫不过是个小角色,
被皇上娘娘呼来喝去,
跟奴才差不多,
但实际上,
御前侍卫几乎是清朝最有前途的工作了。
侍卫并不是兵,
而是军官,
头等侍卫官居三品,
相当于少将,
那个时候能入宫当侍卫的,
都必须是上三旗出身,
祖祖辈辈为满清做过贡献,
多少还得跟皇族有点血脉关系。
清朝许多将军权相都是侍卫出身,
还珠格格里的尔康就是个御前侍卫,
纳兰的父亲明珠刚踏入官场时,
做的也是侍卫。
换句话说,
做御前侍卫,
是出将入相的第一步。
康熙一道圣旨将纳兰容若召进宫里做侍卫,
是爱惜其才,
也是看重他的能力,
想要重点提拔这个远房堂哥。
从此,
纳兰开始了长达九年的御前生涯。
他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升殿则在帝左右,扈从则给事起居”。
世人皆爱提纳兰与曹雪芹红楼梦的关系,
事实上,纳兰在担任御前侍卫时,
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恰是同僚。
而且,
两人的关系还非同一般。
他们都是文武兼修之人,
一个是满洲贵族通过发奋勤学,
成功加入到中原主流文化的行列。
另一个是祖代家风,
把成熟汉学带入满清皇朝。
曹寅16岁成为康熙近卫,
与纳兰交往甚多。
同为帝王近臣,
纳兰是皇身边与江南布衣文人联系的纽带,
曹寅则在不久后外放江南为官,
成为皇帝派出的监视江南文人的密使。
与曹寅的这段神交,
是在一同陪王伴驾中发展的,
曹寅还专门为纳兰写过一首赞美诗:
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姣好。
楞伽山人正是纳兰容若的号,
曹寅能在诗作中公然溢美纳兰的容貌,
可见万千女性意淫得不假,
纳兰容若的确是个貌美佳公子。
不知道后来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
是否借鉴过这位昔日祖父同事的家族历史,
但这两大家族的历史,
竟是出奇相似,
从烈火烹油、繁花著锦的无上荣光到抄家灭门之厄,
当然,
那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刚当上御前侍卫的纳兰,
日子可是风光得紧。
他与康熙皇帝年龄相仿,
又是远房堂兄弟,
自然玩得来,
成了康熙最倚重的近臣,
满朝文武都要来抱他的大腿。
康熙又是满清皇帝里最器重文化人的,
于是纳兰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文人墨客,
有些为皇帝养士的意思。
纳兰容若虽是书生,
却并不文弱,
史书上说他“上马驰猎,拓弓做霹雳声,无不中”,
能做大内侍卫的,
武艺想必高强。
他随皇帝北巡蒙古各部,
鞍马在前;
奉旨出使梭龙,
考察沙俄边境情况,
为中俄边境安宁做出贡献。
在这期间,
纳兰写下许多边塞诗词,
其中就包括那一阕入选语文课本的《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康熙对他可谓是十分信赖,
可不知为何,
偏偏始终都没有像重用他弟弟纳兰揆叙那样,
让他正儿八经地升官从政。
也许是因为纳兰骨子里是个彻头彻尾的文人,
根本没有从政的天分;
也许因为纳兰身体不好,
寒疾频发;
也许就像野史传说的那样,
康熙始终对他存着戒心···
总之,当侍卫的九年光阴里,
除了留下一首接一首的诗词佳作,
纳兰在清初政坛上并没有什么建树。
03
在诗词未读,
八卦先行的文艺青年队伍里,
没人关心元稹写不写新乐府,
但是崔莺莺的故事一定听了很多。
同样的,
陆游要是不写《钗头凤》,
粉丝也要直接少一大拨。
而纳兰的词句句写情,
满纸凄凉,
正好满足了“45度角仰望天空”的忧郁文青们所有的遐想。
纳兰曾有过一个梦中情人,
没有人知道她到底是谁,
有人说她是一个小侍女,
后来出家了;
有人说她是他的表妹,
后来进宫做妃子了···
清代一位姓名不可考的作者曾写过一本《赁庑笔记》,
里面记载:
旋女入宫,顿成陌路。容若愁思郁结,誓比一见,了此夙因。会遭国丧,哪嘛每日应入宫唪经,容若贿通哪嘛,披袈裟,居然入宫,果得彼妹一见。而宫禁深严,竟不能通一语,怅然而出。
按照野史的说法,
纳兰容若与表妹青梅竹马、情投意合,
无奈表妹却被纳入宫中为妃,
从此宫门深似海,
墙内佳人,
墙外凡尘,
一生陌路
传说容若为了见表妹一面,
还曾化装成喇嘛入宫,
然而宫禁森森,
他们只能静默无言。
这段年少时的初恋,
终究在“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人心易变”的哀怨中结束。
明月多情应笑我,
笑我如今。
辜负春心,
独自闲行独自吟。
近来怕说当年事,结遍兰襟。
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
那位不知姓名,
不明身份的女子,
从此只能成为纳兰梦里的孤影了!
为了这段感情,
纳兰写下了许多伤感的词:
谢家庭院残更立,
燕宿雕梁。
月度银墙,
不辨花丛哪辨香?
此情已自成追忆,
零落鸳鸯。
雨歇微凉,
十一年前梦一场。
爱上一个不该爱的女人,
也许,
这正是纳兰与康熙的龃龉所在。
翩翩相府佳公子,
金堂玉马,轩车广厦,
纳兰容若该是多少人羡慕的对象,
但他却好像很少真正快乐过,
真正想得的始终得不到。
若说纳兰容若像谁,
老王倒觉得他更像洛水河畔的那位贵公子曹植。
同样是豪门贵公子,
同样地文才盖世,
同样爱上不该爱的女人,
连思念都只能悄悄在深夜。
就像李宗盛的歌里唱的那般:
想得却不可得你奈人生何
该舍的舍不得只顾着跟往事瞎扯
等你发现时间是贼了
它早已偷光你的选择
爱恋不过是一场高烧
思念是紧跟着的好不了的咳
···
04
就在这个时候,
另一个女人闯入了纳兰的生活。
她是两广总督卢兴祖的掌上明珠,
才学、容貌、性情与他都是极为相配的。
家人不愿纳兰再为初恋的离去而伤情颓废,
便做主为他介绍了这门亲事。
也许是不想让家人伤心,
也许是已下定决心从前一段感情中抽身出来,
总之,
纳兰没有拒绝这门亲事。
成婚的当夜,
纳兰喝多了酒,
迈着颤颤的步伐走进新房,
卢氏含羞低头,
不敢抬眼看他。
依照规矩,
两人在成婚前从未见过面,
纳兰因有些微醺,
再加上心中郁结,
说话便有些不客气,
直接道:“你抬起头来。”
声音温润,
却带一丝疏离,
卢氏的心里顿时沉了一沉。
早就听说过纳兰家的公子心中另有佳人,
成婚只是依从父命,
果然如此吗?
她抬起头,
正撞上他漆墨般的眸子,
他亦在盯着她看,
空气仿佛都静止了几秒。
卢氏心中疑惑,
正想说点什么缓解尴尬,
纳兰却又笑了:“我从前见过你。”
如果曹雪芹的红楼梦当真是照着“明珠家事”写的,
那他一定也借鉴了这一段。
贾宝玉第一次看见林黛玉时,
也是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但纳兰可不是为了泡妞瞎说,
早在17岁那年,
纳兰就与卢氏有过一面之缘。
那一日纳兰与友人在京城广源寺后庭喝茶,
正巧卢氏与家人一起去上香踏青,
也转到了后院来。
那时春光正盛,
寺中多有闺妇小姐赏花,
纳兰与友人就在不远处的阁中赏景,
一眼就在群芳丛中看见了那个笑靥如花的女子。
纳兰当场就来了灵感,
挥毫写下一首《生查子》:
东风不解愁,偷展湘裙衩。
独夜背纱笼,影着纤腰画。
箬尽水沉烟,露滴鸳鸯瓦。
花骨冷家香,小立樱桃下。
由于隔得十分远,
不能近前去要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