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观园 >> 大观园图片 >> 正文 >> 正文

曹雪芹与红楼梦虚假的繁荣,奴役的民众

来源:大观园 时间:2023/1/17

曹雪芹

曹雪芹我们太熟悉了,我就不过多介绍了,我主要说一下他生活的时代。他生活在约年,即康熙54年,一直到约年,即乾隆28年。不用说了,这是清朝最为辉煌的一段时期,也是被后世人称为“康雍乾盛世”的时期。

曹雪芹本人出生于贵族家庭,属于统治阶层。他对当时的贵族生活、统治,社会各种矛盾和现象,民俗风情等等都有着深刻的认识,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他所有的思想都集中在了他的伟大著名——《红楼梦》一书中。

《红楼梦》

《红楼梦》的故事很简单,女主人公林黛玉在母亲去世后,离开父亲从姑苏来到外祖母家——金陵荣国府。在这里,她第一次见到了表哥贾宝玉——衔玉而生的男主人公。于是围绕着男女主人公以及家族的故事展开了。

不久,贾宝玉的姨妈带着女儿薛宝钗也来到贾府。宝钗有一个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相匹配的金锁,这似乎暗示着矛盾的开始。

宝玉的姐姐元春被册封为妃,皇帝恩准她探家。荣国府为了迎接这场大典,修建了极其奢华的大观园。元春怕大观园空闲,便让宝玉和众姐妹搬进去居住。

进园后,宝玉更是成天与这些女孩子们厮混,还把禁书《西厢记》带入园中和黛玉一起赏读。生性忧郁的黛玉看到暮春的落花,倍感惋惜,将落花收集,埋于土中,称其为“花冢”,并写了充满才气和悲情的《葬花吟》。

在大观园的日子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也随之升温,大观园里的众人也以为他们定成美满姻缘。随着年龄的增长,荣国府的长辈们也开始考虑宝玉的婚事。身体一向虚弱的黛玉听见丫环议论宝玉的婚事,以为宝玉要和别人成婚,病得不能吃饭,差点没命。贾母听到这件事后,认为黛玉的行为超出了伦理纲常,渐渐地开始疏远黛玉。

十月里,海棠开花,大观园里的人以为是喜事就置酒庆贺。可是就在夜里,宝玉的通灵宝玉不知去向,人也变得痴呆起来。祸不单行,元春也在此时死去。为了给宝玉冲喜,贾母决定为宝玉迎娶宝钗,因为宝钗出身大户人家,温柔娴淑,知书达理,在大观园里的人缘也很好。

凤姐等人怕宝玉不同意,就想出了一个调包计,独独瞒着宝玉和黛玉二人。当然,黛玉还是知道了此事。

知道此事后的林黛玉彻底破灭了,她焚烧了诗稿,在宝玉成亲的那一天孤苦而亡。洞房之夜,宝玉发现新娘是宝钗,大惊之下人更加糊涂,忧伤得差点死去。

荣宁二府因不法行为惹恼了皇帝,招来罢官抄家的厄运。在这种打击下,贾母病逝。负责操办贾母丧事的王熙凤受财力所限,力不从心,也在众人的指责抱怨中羞愤而亡。面对败落的家族,身为长孙的贾宝玉不得不读书应考。虽然中了举人,可他早已看破红尘,出家当了和尚。这一场荣华富贵的豪门盛宴就此谢幕了。

《红楼梦》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即便是如此,就足以让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占据着重要地位,但仅仅是如此吗?

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之所以伟大,更多的是他在大清王朝盛世的时候看到了一个虚假的繁荣,发出盛世的一声叹息,对所谓的盛世当头棒喝,反映和反思世道民心,揭示出贵族等级社会、极权专制统治、暴政的灭亡是历史必然,大势所趋。

曹雪芹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由此发现了一般社会公认合理的一切却是荒谬和不长久的,从而产生了对旧文化、旧制度的幻灭。他开始懂得腐朽家族的败亡是不足惜的,人生中值得珍惜的是别样的东西。

只有到这时,他的思想才真正产生了背离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异质因素。对传统文化的幻灭,挑战成俗、质疑现存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勇气及对美好人情人性的珍爱和追求,凝聚成《红楼梦》的基本主题。

《红楼梦》产生于乾隆二十五年。这一年,乾隆平定了准噶尔,收复了回疆,使得大西域重归清朝版图。以江山一统为标志,清王朝走上了鼎盛的巅峰,而曹雪芹偏偏在这个节点上,通过他的作品,发出一声深幽的叹息。

乾隆盛世

说一个时代是盛世,我想大概是这么几条:第一,没有战争,社会比较和平,这是个很重要的内容;第二,盛世时代的人口比较多,人的平均寿命比较长;第三,大多数人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

我们来看看清朝乾隆30年左右,这是其统治时期盛世的顶峰。“18世纪的中国,经济繁荣、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被称为繁荣的、进取的、自信的中华帝国。”

1、经济发达

由于没有大的战乱和自然灾害,乾隆时期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和平孕育了中国历史上人口增长与商业扩展最伟大的时期。

乾隆十五年年间,中国工业产值是法国的8.2倍,英国的17.3倍。从年到年,清王朝的GDP在世界中所占的比重从23.1%提高到了32.4%,而整个欧洲的在世界中所占的比重仅从23.3%提高到了26.6%。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清朝依然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至少乾隆时期,中国国内市场不仅在绝对规模上,而且在扩大的速度上,都大大超过了欧洲。

2、人口高速增长

乾隆时期,中国人口从1.5亿左右增长到了将近3亿,整整翻了一番。当然,人口增长还有一个原因是大航海时代之后,美洲新农作物,比如玉米、土豆的引进并大规模种植,扩展了食物的来源,养活了更多的人口。

3、商业贸易繁荣

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中国加大了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大量的黄金白银和铜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以换取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以及其他商品,商业的发展使得大量的农业人口解放出来去从事手工业生产。

4、消费高涨

社会财富也急剧增长,大量财富潮水般涌向消费领域。

5、意识形态

乾隆时期,上到帝王、官僚,下到商人、百姓,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均发生了或发生着质的变化。18世纪的中国社会,“金钱不仅成了交换的衡量尺度,也同样成为成就的衡量尺度”。

此时此刻,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意识形态等一片繁荣祥和,歌舞升平,每个人都沉浸在盛世之中,一切看上去非常美。

问题是,商业的发展、人口的急速膨胀、物价的飞涨这一切是否意味着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足或生活更加安全了呢?并没有。

虚假的繁荣

乾隆盛世时期,社会贫富悬殊加大,生活刚刚达到安定水准的家庭一有困难就可能沦为赤贫,人人都感受到巨大的压力。社会最底层的人来说向上流动的机会越来越有限,失业增加,社会动荡,人们为了谋生而四处寻找就业发财的机会,流动人口也随之增加。

经济的发展大概并不意味着他可以致富或他的生活会变得更加安全,反而意味着在一个充满竞争并十分拥挤的社会中,他的生存空间更小了,社会内卷化严重。

整个清王朝,从上到下都很焦虑,不安全感加剧。乾隆皇帝对官员不信任,官员对自身仕途甚至生命的担忧,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的联系也比较紧张,社会信任度降到最低水平。外乡口音、陌生的面孔,诡异的行为等等,一切不熟悉的事物都可引发人们焦虑和极深的恐惧感。

何以如此?因为极权、专制、暴政与奴役。

极权专制的巅峰

专制皇权在清朝达到了顶峰。乾隆时期,清王朝已经统治了百年之久,但统治者对于清王朝合法性依然很担忧,于是专制统治空前加强。

君主专制制度最基本的特征是国家权力集中于君主个人,君主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清朝沿袭明制,不设宰相,以免分权。其次,撤销了对皇权有一定的牵制作用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从此,皇帝的权力不受贵族们的牵制。再次,雍正时,设立军机处,架空内阁,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皇帝谕旨并进行笔录,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所以说军机处完全成为君主乾纲独断、专制独裁的工具。

伴随君主专制的是官僚政治。官僚政治决定了各级大小官吏只对其直接的上级负责,归根到底只对皇帝一人负责,而根本不对人民负责,同时也只有皇帝及受皇帝委托的监察机关才能对官僚们进行监督而不受人民的监督。

官僚们的升降荣辱既然都由皇帝、上级决定,就必然使臣下与皇帝、下级与上级之间的关系变为奴、主的关系。清代各级官吏在皇帝面前都必自称“奴才”,民众在官员面前自称“小民”。官员们知道自己的奴才地位,因而一切看皇帝、上级的脸色行事,他们“十分精神,三分办事,七分奉上官”。

专制制度下,只要讨得圣上欢心,无论贪污腐败,可以风光无限;一旦失去圣上的信任,可能就是“万丈深渊”。一个人是生是死、是福是祸,皆在圣上的掌握中。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君主独裁专制之无限权力。

中央越集权,皇帝个人的权力就越大,全国的政治就越由一个脑袋指挥。在这种条件下,国家的兴衰、社会发展的快慢、人民的生活,在一定时期之内就主要由皇帝个人的道德、能力、性格等等偶然因素来决定了。

所以,官僚政治之下,根本无所谓“法治”,而只有“人治”。古代社会,人们总是渴望所谓的“明君”、“贤臣”、“清官”,而现实生活中却往往遇到“暴君”、“奸臣”、“贪官”。

与此同时,清朝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严密,手段也更加苛酷、阴鹜和多样。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下,扼杀人才,制造冤案,甚至于泯灭人性。普通百姓陷入愚昧与困苦,甘愿被奴役。

繁荣背后危机四伏

繁荣背后已是危机四伏,种种社会现象暗示出强大帝国表面潜藏着前所未有的深重危机。巨大的贫富差距,日渐尖锐的社会矛盾,国力随之衰弱。财政枯竭,国库已经难以支撑皇族穷奢极欲的生活,地主官宦大肆兼并土地、农民家贫无立锥之地,到处都是流民。思想的禁锢扼杀民族创造力,国门的紧闭锁住的只能是自我前进的步伐。

或许,曹雪芹已经感受到这些了,于是写下了《红楼梦》。然而,在那个文网密织的专制时代,文字狱相连,动辄得咎,曹雪芹又如何不惧?他也只能变幻迷阵,隐匿本名,书中还时不时发几句“称功颂德”“君仁臣良”之语。

我希望大家能认真看看这本书,看完我这篇文章后,再读红楼梦,你或许会有不一样的体验,我推荐这个版本,直接买吧,包邮。

文学名著: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套装上下册精品珍藏版)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78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