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观园 >> 大观园图片 >> 正文 >> 正文

是什么让我看起红楼梦,原来是因为它,当真

来源:大观园 时间:2023/1/17

本人今年已经34岁了,看红楼梦算是正式看完了。不知是我愚昧还是笨,我大概看了10遍左右吧,总算大概把里面的人物关系搞清楚。我记得以前我也看过几次,只不过看了一两集就没有看了,觉得画质太差,也没有新鲜感,所以每次都是看了前面的一点点。

87版红楼梦剧照。

那我是怎么样认认真真地看完,并且还看了很多遍呢?是什么吸引了我来看她的呢。这是因为今年那个高考作文题目:

〔全国甲卷:有关《红楼梦》的材料作文()《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87版红楼梦:大观园题对联剧照

特别是“沁芳”二字吸引了我,我就仔细看了宝玉在大观园里题对联一段。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贾府大观园的亭、馆、榭、桥等景致,倾注了大量的笔墨,景物描写可称之为一绝。为了配合大观园的情节描写,书中也出现了多副楹联,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介绍其中的一幅状景联《题沁芳亭》:

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   

这副楹联出自《红楼梦》第十七回,贾宝玉随贾政等游大观园,贾政命贾宝玉对这儿的景点题额撰联,以试其才。贾宝玉立于沁芳亭上,四顾一望,随即便吟出上述那副楹联。

上联中的“三篙”,在这里是形容水深。篙,是指用竹竿或杉木等制成的撑船工具,三,是泛指,形容沁芳池水很深,有多个船桨连起来那么深。“绕堤柳借三篙翠”是说围绕着堤岸种植的柳树,把自己的绿色借给了深深的池水,这联的“眼”是“池水”,但全句竟不见一个“水”字,用语可谓妙哉!

下联中的“一脉”,在这里是指溪水的形状是狭长型的,就像山脉一样蜿蜒曲折。“隔岸花分一脉香。”是写溪水之香,香气外溢,仿佛从隔岸的鲜花那儿分得了绵长的芬芳之味。这联的“眼”是“溪水”,但全句也不见一个“水”字,就将“一带清流”的神韵表现出来。

全联用“绕堤”对“隔岸”来反衬池水、溪水;用“三篙”对“一脉”来反衬出“水深”“溪形”;用一个“借”字,道出了“映溪成碧”;用一个“分”字,写出了“花落水流红”;用一“堤”一“岸”可见荡漾碧波,可闻水流芬芳。从联中,可领略到曹雪芹修辞炼句的炉火纯青,难怪脂砚斋对此有“恰极、工极、绮靡,香奁正体”之评。

当我看过这一段后,觉得的贾宝玉的文采是非常不错的。这水平不比李白差呀!不得不由心里来敬佩曹公,想一想他的文化功底是多么的深厚。其实虽然我看了很多遍,里面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还是那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下次再写吧,待续…

87版红楼梦剧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