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观园 >> 大观园图片 >> 正文 >> 正文

大观园,乃圆明园也,对圆明园进行的第一次

来源:大观园 时间:2022/11/7

--悼红轩重忆红楼梦★脂砚斋再问石头兄--

“踢馆函”扔在“中国红学会”已第天;“约战函”扔在“北京曹雪芹学会”已第天。

圆明园建于年,原本是康熙帝赐给皇四子胤禛的。年雍正即位后,对圆明园进行了扩建。到了乾隆朝,扩建工作达到了登峰造极。乾隆在东边又新建了长春园,并在其北边修建了大量具有欧式风格的建筑,就是俗称的“西洋楼”。年,在东南侧则并入了万春园。至此,圆明园三园格局形成,面积高达多公顷,号称“万园之园”。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年10月6日起,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了多次洗劫。10月18日,多名英军再次冲入圆明园,并纵火焚烧了圆明园,犯下了滔天罪行。从此,圆明园风光不再,只剩一堆灰烬。

本文要讲述的是:圆明园和《红楼梦》里大观园之间的关系。

是因为从年以后,《红楼梦》的作者就将圆明园搬进了书中,它正是贾府的省亲别墅——大观园的原型!在之前,笔者就此已经发表过“大观园,乃圆明园也!”的文章。

年11月25日下午1点半,笔者亲赴圆明园,对其进行第一次实地调查!由于时间急迫,只像刘姥姥般走马观花了一回,在园内徒步了6公里。现在就笔者带大家,重走当年贾政游大观园路线。按图索骥,将“大观园”和“圆明园”各景点逐一对号入座。用事实证明,大观园,乃圆明园也!红楼梦乃大清皇家之事,而非曹家事也!

当年,贾政是从正门,开始游大观园的。正门就在今天圆明园的正殿——正大光明殿那里,而不是现在的万春园正门。因为在当时作者写《红楼梦》时,万春园还没纳入圆明园呢。不过不知正大光明殿那里的正门为何被封?所以笔者是转而从圆明园的西南角门——藻园进入圆明园的。

现在就从正大光明殿遗址开始。

按书云:……只见迎门一带翠嶂挡在前面。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悉景入目中,则有何趣。”众人道:“极是。非胸中大有邱壑,焉想及此。”

笔者果真在正门处,发现一人多高、长达几十米的人造“翠嶂”,也就是笔者站立的背后,可见《红楼梦》所言不虚。当然圆明园内只是一些小土坡罢了,整个园区基本是平坦的,并无什么山峦。

所以贾政才说如果没有这一道“翠嶂”,那么一进入园子,所有景物都将一览无余,就没什么趣味性了。这就是造园大师“山子野”的高妙之处了。比照《圆明园四十景·正大光明》图中的山峦起伏,笔者发现有点艺术夸张了。

紧挨着“正大光明”遗址西侧的是“长春仙馆”遗址。

再往北,便是鸣玉溪桥的遗址——也就是书中的“泻玉”了。“泻玉”是一座亭桥,桥上有亭。据今天考古发现,鸣玉溪桥原来确确实实是一座亭桥,可见作者用的是实笔。后湖湖边柳树成荫,几只黑天鹅和绿头鸭正优雅地戏着水。完全符合贾宝玉口中的:“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过了桥,逆时针绕湖往东北方向,便是建在后湖边上的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碧桐书院”和“天然图画”。“碧桐书院”隐射林黛玉的“有凤来仪”(潇湘馆),因院子周围种了大量梧桐而得名。它正是清朝皇帝读书的地方。难怪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

贾宝玉则念道:“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真是好对联!不过如今的碧桐书院遗址,仅剩一片平坦空地,并未发现梧桐树。估计圆明园被毁后,已被后人砍伐光了。

而湖边的“天然图画”一景,对应书中的“天然图画”,天衣无缝,一字不差。

再绕湖往西,便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杏花春馆”遗址了。它就是《红楼梦》里的“稻香村”。和其他遗址一样,地面建筑荡然无存,不过尚存地基,可以见出当时房舍错立,还是很多的。正如《圆明园四十景》所绘,在“杏花春馆”遗址处,果真发现水井一口。水井前,便是几块菜地的遗址了,面积并不大。贾政说“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实为作者讥讽雍正“假装归隐”之意。

(待续)

最后,如果你觉得很满意的话,就请给个点赞。

作者:赖晓伟。《红楼梦》的作者其实是康熙的孙子:爱新觉罗·弘暟!

其实,红楼梦作者已再三暗示:大观园,乃圆明园也!(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4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