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第17回过关练习
一、填空题
1.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机敏动诸宾》,大观园刚刚完工,贾政带领众幕僚并宝玉游园时所作的对联:
绕堤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脉香
柳、一
此题考查对联的写法,对联要求词性相同,字数一致。所以“花”对的就是“柳”,名词对名词;而后面是数词对数词,“三”对的就是“一”。
二、选择题
2.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上任伊始,便召集宁国府各管事宣布:要依照我的要求行事,犯错的就马上处置。她为众人安排了各自的事项。不久对一迟到者,先训斥一番,后喝命打二十板子,交代与都总管来升,革他一个月银米。众人皆知凤姐的厉害而不敢偷闲了。
B.贾宝玉将北静王赠给他的一件珍宝转赠给林黛玉,林黛玉拒绝接受,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红楼梦》)
C.宝玉去探望生病的黛玉。黛玉看见通灵宝玉上面的字,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晴雯说这与黛玉项圈上的字是一对。宝玉果然看到金锁上刻着癞头和尚送的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红楼梦》)
D.贾宝玉大观园题额题得好,小厮们抢走了他身上佩戴的荷包香袋之类。林黛玉以为宝玉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赌气回房,把正在给贾宝玉绣的香袋剪了。贾宝玉急忙解开衣领从贴身棉袄上解下林黛玉送给他的荷包。
C
C项“黛玉”应该为“宝钗”,“晴雯”应为“莺儿”。
3.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熙凤上任伊始,便召集宁国府各管事宣布:要依照我的要求行事,犯错的就马上处置。她为众人安排了各自的事项。不久对一迟到者,先训斥一番,后喝命打二十板子,交代与都总管来升,革他一个月银米。众人皆知凤姐的厉害而不敢偷闲了。
B.宁府为秦可卿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场面宏大,北静王也来了,贾珍贾赦贾政三人连忙以家礼迎见。北静王在轿内欠身含笑答礼,并对贾政说,想见衔玉而诞的宝玉。宝玉只好不情愿地上前拜见。
C.贾宝玉大观园题额题得好,小厮们抢走了他身上佩戴的荷包香袋之类。林黛玉以为宝玉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赌气回房,把正在给贾宝玉绣的香袋剪了。贾宝玉急忙解开衣领从贴身棉袄上解下林黛玉送给他的荷包。
D.王夫人已知薛蟠官司一事,亏贾雨村维持了结,才放了心。又见哥哥升了边缺,正愁又少了娘家的亲戚来往,略加寂寞.过了几日,忽家人传报:“姨太太带了哥儿姐儿,合家进京,正在门外下车。”喜得王夫人忙带人将薛姨妈等接了进去。
B
以国礼相见,而不是以“家礼”。“宝玉只好不情愿地上前拜见”错,是宝玉十分喜欢。
4.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贾珍便忙向袖中取了宁国府对牌出来,命宝玉送与凤姐,又说:“妹妹爱怎样就怎样,要什么,只管拿这个取去,也不必问我。只求别存心替我省钱,只要好看为上;二则也要同那府里一样待人才好,不要存心怕人抱怨。只这两件外,我再没不放心的了。”这段文字选自《红楼梦》第十三回。由于秦氏去世,宁府人手不够,事务又极其繁杂,贾珍便拄着拐杖去请凤姐来协助办理丧事。凤姐知道这是一个表现的好机会,心里十分乐意,征得王夫人同意后便应承下来。
B.宝玉与秦钟二人同来同往,同坐同起,十分亲密。后来他们与家塾中香怜、玉爱二人相知,惹得同窗金荣等人十分嫉恨。一次,趁贾代儒不在,金荣便与秦钟、香怜等争斗起来。后来在李贵等几个大仆人的喝令调停下,金荣被迫向宝玉作了揖;宝玉仍不依,最后金荣只得向宝玉磕头赔罪才算了事。
C.荣府贾政生了一个公子,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了一块玉来,就取名作宝玉。贾宝玉两周岁时,贾政想试一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各种物件摆了无数,让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贾政大怒,说他“将来酒色之徒耳”,但贾母还是把他当命根一样看待。
D.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
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偷阅读《牡丹亭》,被黛玉发现了。后来黛玉也认真阅读记诵起来,二人还各借《牡丹亭》里的词句表白、打趣。宝玉自比为柳梦梅(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比黛玉为杜丽娘(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E、说毕,赌气回房,将前日宝玉所烦他作的那个香袋儿——才做了一半——赌气拿过来就铰。宝玉见他生气,便知不妥,忙赶过来,早剪破了。
贾政亲自视察并赐题各处匾额。宝玉随贾政和众清客同行,在众人面前大显其才,深得众人人赞许。结束后,小厮们因宝玉心情好,便将他身上佩带的饰物都抢了去。黛玉以为自己送他的荷包也没有了,便赌气把正在做的香袋剪碎。宝玉急忙把戴在里面的荷包取出,黛玉才后悔自己的莽撞。
BD
B、金荣是向秦钟作揖磕头;D、他们看的是《西厢记》,宝玉自比为张生,比黛玉为莺莺。
5.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王夫人生了一位公子,一落胎胞,嘴里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便取名叫宝玉:周岁时,贾政要试宝玉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之物摆了无数,让宝玉抓取。谁知宝玉却抓了些吃食、玩具。贾政为此大怒,认为宝玉长大必为酒色之徒。
B.焦大从小跟宁国公贾演出过三四回兵,曾从死人堆里把奄奄一息的主子背出来。他仗着先时的功劳情分,对宁国府上下各人皆不看在眼里,恣意妄为。一日,因被派送宝玉回家,又喝了酒,于是越发地无法无天起来,对贾政等人破口大骂,后被人捆起来,土和马粪灌了满满一嘴。
C.为办理秦可卿的丧事,凤姐来宁府理事。荣宁二府的各种事务应酬虽然繁多,但凤姐因人治事,因事治人,对症下药,治理得井井有条。凤姐事后总结出宁府管理不善的五大病症,十分切中宁府时弊。
D.贾政视察并赐题大观园的各处匾额。宝玉随众人同行,并大显才情,深得众人赞许。活动结束后,小厮们因宝玉心情好,便将他的佩带的饰物都抢了去。黛玉以为自己送他的荷包也没有了,气急之下把正在做的香袋剪碎。宝玉急忙把藏在里面的荷包取出,黛玉才后悔自己的莽撞。
D
A脂粉B.对贾蓉等人破口大骂C.凤姐事前总结。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元春省亲的宴会上,宝钗建议宝玉把“绿玉”改成“绿蜡”。
B.秦可卿死后,她的丫鬟名宝珠者,见秦氏死了,也触柱而亡。贾珍以孙女之礼殓殡。
C.王熙风是《红楼梦》中塑造的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她贪婪、凶狠、狡诈,“毒设相思局”中她设计害死试图调戏她的贾瑞。
D.贾政长女元春被册封为妃,皇帝恩准探亲。荣国府为了迎接这一大典,修建极尽奢华的大观园,又采办女伶、女尼、女道士,出身世家、因病入空门的妙玉也进了荣府。
E.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大展风采,贾政也很欢喜,还破天荒地夸了宝玉几句。
AD
A项“她的丫鬟名宝珠者”错误,丫鬟名瑞珠。D项“贾政也很欢喜,还破天荒地夸了宝玉几句”说法错误,贾政非但没有夸宝玉,还骂他为“畜生”“无知的业障”,“无知的蠢货”。
7.下面对《红楼梦》中的内容,表述有误的两项是()
A.“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中。宝玉看到“正册”中有这样的诗句:“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几句诗暗示了两位女主人公薛宝钗和林黛玉的悲剧命运。黛玉虽有才情却终究无法善终,宝钗也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
B.在“撕扇子作干金一笑”的情节中,贾宝玉为讨晴雯开心,让她撕扇子玩。这不仅表现了晴雯泼辣烂漫的性格。也表现了贾宝玉对丫鬟关心体贴,可以伏低做小的平等心态。
C.“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贾政令宝玉为刚刚建好的大观园的各处亭台楼馆题写匾额对联,贾宝玉应对自如、才情横溢,但是贾政对宝玉不是训导就是呵斥,可见他对宝玉的厌僧以及贾政的不学无术。
D.“抄检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重大事件,既展现了错综复杂的家庭矛盾,也刻画了人物的鲜明性格。惜春义正辞严,王善保家的阴毒奸险,没有眼色;晴雯脾气刚烈等,均给读者留下了鲜明印象。
E.“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是脂砚斋对香菱的评价。“幼年罹祸”是说她幼年时被拐,“致为侧室”是说她只能委身于呆霸王薛蟠。
CD
C项,“对宝玉的厌憎以及贾政的不学无术”说法错误。贾政对宝玉的题写是认可的,满意的,欣喜的,所谓“一知充十用”的看似不屑,但明显透露出满心的欢喜和肯定。此外贾政还是颇有才学的。D项,“惜春义正辞严”错误,义正辞严的是探春。
三、简答题
8.《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有这样的情节:贾政视察基本建成的大观园,要给园中的各景点题名,贾宝玉给满是竹子的后来叫“潇湘馆”的地方题了一副对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注:古代人家用鼎焚香),请分析其内涵,写一段对此联的赏析文字。
①对仗工整,音韵和谐;②上联,宝鼎焚香,茶气蒸腾都是烟雾,因为四周是竹子,日光透过竹影照进来,烟带着绿色,没有“竹”字,却在说竹;下联,竹如帘子遮蔽日光,故叫“幽窗”,在幽窗边下用石子雕的围棋,下完,指间还留有一点寒意,这也是在说“竹”。对联表面没有着一字“竹”,但竹子的色彩和寒意完全表现出来了。(
本题考查鉴赏能力。先指出其所用的修辞,或其表现手法。然后分析其内容上的特色,如与馆名非常相符,并具体说明。切入点为这两句表面无竹却处处在说竹。
9.《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两回中,贾政称宝玉为“无知的孽障”,“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又称之为“不孝的孽障”,请结合相关情节,说明这两处的“孽障”分别表达了贾政对宝玉什么样的感情。
“元妃省亲”前,贾政带着宝玉给各个景点题匾额、对联,宝玉文思泉涌,贾政称其为“孽障”,表面上是责怪,实际上是欣赏;“宝玉挨打”中,贾政认为宝玉在外流荡优伶,在家淫辱母婢、荒疏学业,斥之为“孽障”,表达了强烈的痛惜之情。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题是对名著的细节的考核,应注意对名著情节、人物和主旨的把握。《红楼梦》中,虽然贾政两次训子看上去骂的话都一样,但其实表达的感情却完全不一样,试才题对一回,宝玉表现了他经济学问之外的诗才,贾政心里很满意,但又不能表现的太明显,以免失了父亲的威严,所以他是明贬暗褒,其实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夸奖和赞许。而宝玉挨打一回,则是因为他流荡优伶,淫辱母婢,加上贾环的诬告,忠顺王府长史官的强硬态度,让贾政气不打一处来,觉得宝玉不务正业,他怒其不争,心中满是对宝玉的不满和愤怒。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10.请简述“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的故事情节。(《红楼梦》第15回)
宁府送殡,王熙凤独住馒头庵。庵中静虚老尼受张财主之托请她帮忙退回长安张守备家聘礼。王熙凤假托贾琏之名,修书给长安节度使,守备忍气收回聘礼。张财主之女张金哥与守备之子相继自杀,王熙凤坐享三千两。
解答这类题目,要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并用简洁的语言对各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根据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写就可以了。
11.《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钟灵毓秀又各具特色的女子形象,如果每位女子都可以用种花来形容,将会有哪些花入选,汇聚在这宅院深深的贾府呢?
请选取《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中的一位女子,用花来设喻,并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探春,玫瑰花,玫瑰花娇艳明媚,花茎上却带刺。这与探春为人爽朗精明却不容冒犯的性格非常相似。在“抄检大观园”时,只有探春强烈反抗,义正辞严地怒斥王善保家的,痛惜家族的内部争斗。
这道题主要考查名著中的情节,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名著阅读量,对《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有一定的掌握。解答本题,需要对《红楼梦》中的女子有详细的了解,并且准确把握她们的性格特征。
四、阅读题
阅读下面《红楼梦》节选文字,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节选)曹雪芹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说毕,看着宝玉,唬的宝玉忙垂了头。众客忙用话开释,又说道:“此处的匾该题四个字。”贾政笑问:“那四字?”一个道是“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是“睢园雅迹”。贾政道:“也俗。”贾珍笑道:“还是宝兄弟拟一个来。”贾政道:“他未曾作,先要议论人家的好歹,可见就是个轻薄人。”众客道:“议论的极是,其奈他何。”贾政忙道:“休如此纵了他。”因命他道:
“今日任你狂为乱道,先设议论来,然后方许你作。方才众人说的,可有使得的?”宝玉见问,答道:“都似不妥。”贾政冷.笑.道:“怎么不妥?”宝玉道:“这是第一处行幸之处,必须颂圣方可。若用四字的匾,又有古人现成的,何必再作。”贾政道:“难道‘淇水’‘睢园’不是古人的?”宝玉道:“这太板腐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众人都哄然叫妙。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因命:“再题一联来。”宝玉便念道: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贾政摇头说道:“也未见长。”说毕,引众人出来。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12.贾政率众人游览大观园,一见“潇湘馆”,众人都道:“好个所在!”请根据小说内容,概括“潇湘馆”是个怎样“好”的所在。曹雪芹如此描写“潇湘馆”的匠心何在?
特点:翠竹掩映,清幽雅致;泉水绕竹,自然灵动;布局讲究,精巧不俗。匠心:营造幽静清雅的氛围,映衬人物清高孤傲的性格、自然脱俗的高雅品味(意思对即可)。
做此类题目,要先认真阅读原文,把握景物和环境的特征,然后再按要求分步作解答。一方面要赏析潇湘馆是个怎样“好”的所在,用简练语言概括出回答“好”在哪里,另一方面从环境氛围、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多方面考虑文段作用,突出曹雪芹如此描写“潇湘馆”的匠心何在。潇湘馆有数百翠竹掩映,生机勃勃,游廊曲折,房舍小巧,清幽雅致,后院有淡雅梨花与流泉,山水相映,自然灵动。整个布局讲究,精巧不俗。曹雪芹写“潇湘馆”营造了幽静清雅的氛围,与黛玉的人物形象做呼应,为她后文入住此地做铺垫。用潇湘馆清幽的氛围正衬出黛玉喜静、娴雅的个性,用“竹”象征她清高孤做、自然脱俗的高雅品味。
13.《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两回中,贾政称宝玉为“无知的孽障”,“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又称之为“不孝的孽障”。请结合相关情节,说明这两处的“孽障”分别表达了贾政对宝玉什么样的感情。
“元妃省亲”前,贾政带着宝玉给各个景点题匾额、对联,宝玉文思泉涌,贾政称其为“孽障”,表面上是责怪,实际上是欣赏;“宝玉挨打”中,贾政认为宝玉在外流荡优伶,在家淫辱母婢、荒疏学业,斥之为“孽障”,表达了强烈的痛惜之情。
阅读下面的《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至院外,就有跟家政的几个小厮上来拦腰抱住,都说:“今儿亏我们,老爷才喜欢,老太太打发人出来问了几遍,都亏我们回说喜欢;不然,若老太太叫你进去,就不得展才了。
人人都说,你才那些诗比世人的都强。今儿得了这样的彩头,该赏我们了。”
14.被小厮抱住的人是谁?引得“老爷喜欢”的有什么事?几个小厮讨赏的结果如何?请简述相关情节。
第一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问:贾宝玉第二问:①众清客交口称赞大观园,②大观园题匾额对联,宝玉施展了诗才。第三问:几个小厮将宝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
本题主要考查对名著的掌握。注意阅读名著时把握主要人物、故事情节、表现手法等相关内容。元春被封为贵妃,皇帝恩准她元宵节回贾府省亲。贾府为迎接元春省亲,专门修了一座大观园。秦钟去世,宝玉十分悲痛,日日思慕。恰逢省亲别墅落成,贾母怕他忧伤成疾,命人带他到园中玩耍。园中诸景尚无匾额,贾政与众清客准备趁游玩之际题上,恰好撞见躲闪不及的宝玉。贾政有意试试宝玉的文采,命他一一题来。宝玉才思敏捷,众清客亦有意奉承,贾政大悦。但途经园内农庄时,贾政以为“清幽”,宝玉却认为“穿凿”,被贾政呵斥。另有一景让宝玉想起太虚幻境之梦,暂未能题。宝玉大展才情,众小厮争要打赏,把宝玉身上配物尽数解去。黛玉听说过来探看,误以为前次为宝玉所做荷包也被送给下人,赌气回房,挥剪铰了宝玉托她做的香囊。宝玉心知不妥,赶来阻止不及,也要动气。原来宝玉将黛玉赠的荷包带在里面,并未被下人抢走。宝玉将荷包掷回,黛玉愧气而哭,宝玉连忙劝解,二人和好如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贾政近来闻得代儒称赞他(宝玉)专能对对,虽不喜读书,却有些歪才,所以此时便命他跟入园中,意欲试他一试。逶迤走进山口,抬头忽见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正是迎面留题处。
贾政回头笑道:“诸公请看,此处题以何名方妙?”众人听说,也有说该题“迭翠”二字的,也有说该题“锦嶂”的,又有说“赛香炉”的……种种名色,不止几十个。原来众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才情,故此只将些俗套来敷衍。
贾政听了,便回头命宝玉拟来。宝玉道:“尝听见古人说:‘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莫如直书古人‘曲径通幽’这旧句在上,倒也大方。”众人听了,赞道:“是极!妙极!二世兄天分高,才情远,不似我们读腐了书的!”贾政笑道:“不当过奖他。他年小的人,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再俟选拟。”
说着,进入石洞,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烂熳,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泻于石隙之下。俯而视之,但见青溪泻玉,石磴穿云;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到亭内坐了,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罢。”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为称。依我拙裁,欧阳公句,‘泻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须寻思,因叫宝玉也拟一个来。宝玉回道:“此处既为省亲别墅,亦当依应制之体,用此等字,亦似粗陋不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何如?方才众人编新,你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宝玉道:“用‘泻玉’二字,则不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须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称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再作一副七言对来。”宝玉四顾一望,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又称赞了一番。忽抬头见前面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贾政笑道:“这一处倒还好。若能月夜至此窗下读书,也不枉虚生一世!”说着,便看宝玉,唬的宝玉忙垂了头。众人忙用闲话解说。又二客说:“此处的匾,该题四个字。”贾政笑问:“那四字?”一个道是“淇水遗风”。贾政道:“也俗。”又一个道是“睢园遗迹。”贾政道:“也俗。”贾珍在旁说道:“还是宝兄弟拟一个罢。”贾政忙道:“休如此纵了他。”因说道:“今日任你狂为乱道,等说出议论来,方许你做。方才众人说的,可有使得的没有?”宝玉见问,便答道:“都似不妥。”贾政冷笑道:“怎么不妥?”宝玉道:“这是第一处行幸之所,必须颂圣方可。若用四字的匾,又有古人现成的,何必再做?”贾政道:“难道‘淇水’‘睢园’不是古人的?”宝玉道:“这太板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众人都哄然叫妙。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因命:“再题一联来。”宝玉便念道:“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贾政摇头道:“也未见长。”一面说,一面走。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墙,墙上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枝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一望无际。
贾政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虽系人力穿凿,却入目动心,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说毕,方欲进去,忽见篱门外路旁有一石,亦为留题之所。贾政道:“诸公请题。”大家正想,宝玉却等不得了,也不等贾政的话,便说道:“旧诗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且题以‘杏帘在望’四字。”众人都道:“好个‘在望’!又暗合‘杏花村’意思。”宝玉冷笑道:“村名若用‘杏花’二字,便俗陋不堪了。唐人诗里还有‘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用‘稻香村’的妙?”众人听了,越发同声拍手道:“妙!”贾政一声断喝:“无知的畜生!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旧诗,敢在老先生们跟前卖弄!方才任你胡说,也不过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说着,引众人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
贾政心中自是欢喜,却瞅宝玉道:“此处如何?”众人见问,都忙悄悄的推宝玉,教他说好。宝玉不听人言,便应声道:“不及‘有凤来仪’多了。”贾政听了道:“咳,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呢!终是不读书之过!”宝玉忙答道:“老爷教训的固是,但古人云‘天然’二字,不知何意?”
众人见宝玉牛心,都怕他讨了没趣,今见问“天然”二字,众人忙道:“天然者,天之自成,不是人力之所为的。”宝玉道:“此处置一田庄,分明是人力造作成的。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无脉,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未及说完,贾政气的喝命:“扠出去!”才出去,又喝命回来,命:“再题一联,若不通,一并打嘴巴!”宝玉吓的战兢兢的,半日,只得念道:“新绿涨添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贾政听了,摇头道:“更不好。”
(《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有删改)
1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节选部分介绍大观园的布局结构、风貌景致,主要目的在于展现贾府的极度奢华,展示贾宝玉的文才,为下文元妃省亲做铺垫;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为我们展现了古代高超的造园艺术。
B.要想把景物众多、结构繁复、匠心独运的大观园清楚、详细地介绍给读者很不容易,但作者通过巡看新告竣的大观园、拟题匾对这一方法,不但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还使叙述极富故事性。
C.大观园中的几处房子,后来都分给宝玉和他的姐妹们居住,作者预先描绘这些各具不同特点的景色,以便用它作背景来烘托以后房主人的典型性格。如稻香村的环境就与守节寡欲的李纨性格协调。
D.题对额也是两类人在文才诗思方面的一次实地考核:一方是正统文人贾政和一批附庸风雅的清客;一方则是封建逆子贾宝玉,结果宝玉凭自己的才华完胜前者。这体现了作者对正统文人的辛辣嘲讽。
D
D项,“宝玉凭自己的才华完胜前者”错。宝玉完胜前者不一定都凭借自己的才华。文人清客们知道贾政的用意,有故意相让的可能。原文中有“原来众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才情,故此只将些俗套来敷衍”的交代。
16.从节选部分的内容看,宝玉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①知识丰富,才思敏捷。②说话直率,乐于表现。③有叛逆精神,不落俗套,见解独到。④极为害怕父亲,有软弱的一面。
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知识丰富,才思敏捷”“说话直率,乐于表现”“有叛逆精神,不落俗套,见解独到”“极为害怕父亲,有软弱的一面”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17.“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贾政对宝玉的表现偶尔微笑点头,但更多的是冷笑怒斥,如何理解贾政对宝玉的不同态度中蕴含的深意?请结合节选部分的内容作具体分析。
①“微笑点头”是满意。宝玉题的对额确实体现出过人的才气,超出众人甚远,众人的称赞更是让贾政很有面子,“微笑”体现的是贾政掩饰不住的得意。②“冷笑怒斥”是正话反说,掩饰自己的得意,维护自己的形象。贾政一边不顾事实,故意贬低宝玉,一边又不断否定众人的意见,给宝玉展示的机会。这样众人就越会起劲儿地夸奖宝玉,这会让贾政更受用,同时贾政也是想在众人面前体现自己教子严厉,维护自己大家长的威严形象。③“冷笑怒斥”也是训诫。宝玉按捺不住的表现欲,表现出年少轻狂的意味;对父亲的话也不客气地反驳,流露出叛逆的意味。这些让贾政不喜欢,他不想让儿子过于骄傲。
注意分析“微笑点头”“冷笑怒斥”“冷笑怒斥”表达的情感。
点睛: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如此题和足以抓住“微笑点头”“冷笑怒斥”“冷笑怒斥”等表情分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