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观园 >> 大观园图片 >> 正文 >> 正文

何处赏新绿满眼美景张家衙

来源:大观园 时间:2022/10/8
白癜风资深医生 http://m.39.net/pf/a_6210229.html

老门东,有很多文创店。独具创意的各种商品,最是吸引人的眼球。游玩的人,走进一家家门脸,不想出来。

在一座亭子后面,我看到有座张家衙。是衙门?老张家的私衙?我转过去,一条短短的小巷,门口很有个性的用青花瓷碎片做了装饰。门里是个不大的院子。院子里有一座两层小楼,一条横幅写着“沉记.城迹——当代金石艺术展”,为南京市艺术基金会年捐助项目。很有兴致地走过去,却发现过了时间。只有先前的一点点沉迹保留。

门小人不少

小楼左边,一面墙。整面墙被爬山虎覆盖。是那种大叶品种。新生的爬山虎生机勃勃,每一片叶子都有生命力要溢出叶片。苍翠,在这里不是形容词。墙边有一些不算名贵的植物,如马褂木、女贞等。一扇小门,窄窄的不注意会忽略。走进去却别有洞天。

这里应该是金石展的主展厅之一。同样,展品没了,墙上有一点介绍还在。退回到院子里看到,小楼相对处的不大空间,精心设计了一个半透不透的圆形,冰裂纹雕窗格装饰外围。想象着,晚上的灯光下,圆月一般的设计,让坐在小楼的少爷小姐们,听着小曲,吃着火锅,偶尔转转脸,看看若有若无的月,何等的惬意!

这个月洞设计,是这个园子的“眼”。游人走到这里,会忍不住停下脚步留影。我欣赏他们的热情和激情,看他们摆出各种造型。动作透漏了年龄。忽然,我发现月洞窗外,边营的石板路上,也有人在这个圆形处拍照。正好有一袭红衣女子的身影,映照在月洞窗上。

“隔花人远天涯近”,我脑海里冒出这句诗。赶紧拿出手机抢了一张。红衣女子还在做着动作,却不知我们这边,好几人用她做了背景。本来设计已经相当巧妙,有了“演员”无意表演,便不仅仅是设计,而是天成。

园内看园外

园子中间,有一个井。这该是当年张家衙主人的吃喝用水处。地上,短小的一点点路,铺了鹅卵石与小青砖。曲径回廊是江南造园艺术的经典手法。小中见大,是江南私家园林的最显著特点。小径边,火红的石榴花,映照了初夏的天空。一杆杆修竹,摇曳着季节的风情。

退回到进门处再看,满眼舒服极了。各种不同程度的绿,是张家衙小园的主色调。却原来,感冒后没有出门溜达的这段时间,夏天的脚步已经走到我们的生活中。金黄的枇杷果,傲娇地站立在枝头。肥厚的枇杷树叶,心甘情愿做着陪伴,一如往日以不变应万变。冬天的枇杷,是“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现在,已经是金色的果子压弯了树枝。

在应季水果中,枇杷的黄,是一种独立的存在。枇杷果枇杷叶,都是止咳润肺的良药。这一刻,红花、绿叶、黄果,天然的色彩画图,随意出现在小小张家衙,却是我刚进入时,没有注意到的景致。

走出张家衙不大的门,青花碎瓷板画前,依旧还是有人忙着拍照,还有人等着。我放弃了凑热闹的计划。看看小巷左右两端,都很短。心中再一次浮现进门时的疑问,用“衙”字命名的私家宅邸,怎么会这样小?小到在里面漫步都敞快不起来?

园中一隅

我脑补着一家人居住其中的情景:老爷夫人,小姐少爷;女保姆男佣人;花匠等做粗活的下人们等,虽然不能用大观园来做参照,扬州随便一座私家园林,都比这大。没有哪一家有胆量将住所称呼为“衙”。

老门东,最南京。南京人有句老话,“最南京的是城南,最城南的是门东”。张家衙位于箍桶巷南段东侧,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古街巷。张家衙确实是私家园林,却不是现在看到的大小。张家衙原是明末抗倭将军张可大的府第。曾用名:张家桥、张家园。从以上几个名字可以看出,这条短小窄窄的巷子与展示出来的小园林,绝不是张家衙的全部。

我查了一下资料,现在被称为“箍桶巷示范街区”这一片,曾经全部属于张家衙。南京本地专家认为,张可大是明朝末期有作为、正能量官员,土生土长南京人。他不但在南京以都指挥使执掌南京锦衣卫,还在崇祯元年,被任命为登州总兵,策应隔渤海相望的辽东战事。

介绍说,张可大虽被定义为儒将,实际上文武都很有水平,与戚继光齐名。张家衙以前还有一座纪念张可大的祠堂。很显然,现在的张家衙已经缩小了不少一点点。不仅没有了祠堂,据说整条巷子都被改变了位置,是一处“新建”的“老宅子”。南京人本地人认为很可惜。我们外地人走进去,却发现不了这些。可见,土著与游客的区别,天差地别啊。

只剩“沉迹”

走出张家衙小巷,漫步在被规划了不同功能的边营、中营、三条营,最大的感受,依旧是满眼风光。

张家衙是不是当年的样子,对我而言不重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