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语言不仅有自然质朴的一面,还有典雅绚丽的一面,它是二者的统一。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简要说明《红楼梦》语言典雅绚丽的特点。
《红楼梦》剧照第一,《红楼梦》对诗词曲赋的大量运用,为作品语言平添了典雅绚丽的色彩。仅《红楼梦》前80回,就有诗、词、曲、赋多首。倘若再加上联额、酒令、灯谜、书启、名帖、偈语、赠言、赞语等,共计有余处之多。这其中当然也有粗俗的,如薛蟠道出的酒令“女儿愁”“女儿乐”之类,但就整体而言,称其“典雅”绝无过誉之嫌。《红楼梦》运用诗词曲赋不同于它以前的古典小说,也不同于它以后的流俗小说。其特点就是:不和人物、故事油水分离。《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人物形象塑造和故事情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薛蟠在席上作酒令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看,《红楼梦》人物的诗化语言具有相当高的个性化特点。曹雪芹为贾宝玉和众姐妹拟写的诗词曲赋,无不神情活现,诗如其人。宝玉的风流洒脱,黛玉的清愁幽怨,宝钗的含蓄浑厚,湘云的旷逸浏亮等,人各有体,人各有格,互不相犯比如宝钗歌咏白海棠的名句“淡极始知花更艳”,就完全与她的为人罕言寡语、安分随时,喜好雅淡素净,绝不惹是生非的个性特点相符合。而湘云咏白海棠的诗句则是“也宜墙角也宜盆”,形象地体现了她适应各种环境,不以生活之苦为意的豁达气度。林黛玉是大观园中的“诗魁”。在前80回里,她共吟出了20余首诗词,量多质高,自成一家。
湘云旷逸浏亮第70回有林黛玉作《桃花行》的情节,宝玉一看便知出谁手。薛宝琴谎称是自己所写,宝玉当即断言:“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并进一步分析说:“妹妹本有此才,却也断不肯做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曹雪芹深明“诗言志”的道理,他在代人立言之前,已“代人立心”了,所以能使“潇湘之稿”绝不同于“蘅芜之体”,使每个人物的诗作都符合自身的阅历、教养、性格、心理及风格特点。像第48回香菱学诗的情节,那么准确地把握一个初学写诗者容易出现的问题,模仿着她的笔调,真切地勾画出她“步步高”的前进轨迹。既是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又有学习写诗的规律可循;既写活了一个专心致志的“诗魔”形象,又创造了以诗写人、典雅有趣的语言风格。
林黛玉曾作《桃花行》第二,《红楼梦》对典故的娴熟运用,也使语言大增典雅之色。如第37回“偶结海棠社”时,黛玉倡导:既是诗翁了,就得“先把这些‘姐妹叔嫂’的字样改了,才不俗。”等到探春要以“蕉下客”的别号自称时,只听黛玉高喊:“你们快牵了他来燉了肉脯子来吃酒!”众人不解,黛玉笑道:“庄子说的‘蕉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么?”雅极!趣极!还有宝钗借“负荆请罪”的典故讽刺宝玉向黛玉赔情认错;黛玉用《西厢记》中“银样蜡枪头”的话戏谑宝玉的“中看不中用”;等等,都典雅得宜,富有表现力,使人过目难忘。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第三,《红楼梦》的描写语言,也很有典雅绚丽的特点。如第11回,从王熙风的眼中写出宁府会芳园的景致:
“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石中清流激湍,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翩,疏林如画。西风乍紧,初罢莺啼;暖日当暄,又添蛩语。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纵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笙簧盈耳,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
宁国府会芳园这段骈文,语言典则,意境清新,与古代写景范文相比,亦不逊色。第18回写元妃省亲时的大观园里是:“帐舞蟠龙,帘飞绣凤,金银焕彩,珠宝生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从语言上看,华词丽句,对仗工稳;从表达效果上看,写出了豪门大族、皇亲国戚的赫赫派势,富贵风流。第37回,我们随着宝玉的脚步来到潇湘馆,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黛玉的居室是“湘帘垂地,悄无人声”。这一景观,与通过宝玉之耳听到的黛玉那“细细的”一声“长叹”和“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的抒怀,动静相映,神韵盎然,让人感受到的完全是富有高思远致的诗情画意。可见,《红楼梦》不光是描写语言,即使是叙述语言,也不乏典雅绚丽的文采。《红楼梦》能以俗语写俗人俗事,也能以雅语写雅人雅事,各得其宜,实堪称道。
元妃省亲时的大观园景象(北京卫视播出总之,《红楼梦》的语言,一方面平实通俗,自然质朴,但给予你的最终审美感受却是“淡极始知花更艳”;另一方面,她又是那样的典雅绚丽,诗意浓郁,合卷思之,眼前展现的恍若“万紫千红总是春”!
参考资料
《红楼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