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75回讲的是:凤姐带人抄检大观园,宝钗急匆匆地来告辞,尤氏和李纨的反应是相视而笑,紧接探春来到,宝钗将意思告知。从这里笔者可以看出对宝钗的离开已经有两种态度了。
第一种就是尤氏和李纨的相视而笑,这是普遍的一种心态。她们笑了,笑什么呢?可能嘲讽宝钗是个忘恩负义的人吧。你看,贾府最好的时候,你来占便宜;现在贾府出事了,就跑得比兔子还快,这不就是明哲保身、不搅混水的世故表现吗?第二种就是探春用“很好”来支持宝钗的做法,这显然是和尤氏、李纨完全不同的态度。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笔者陆续又看到其他人的态度。
第三种:宝玉的受伤型
“天地间竟有这样无情的事”!
第四种:湘云的愤愤不平型
“可恨宝姐姐,姊妹天天说亲道热,早已说今年中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
第五种:王夫人的小心行事型
78回的“亲戚们住一场,别得罪了人,反不好了”。
第六种:就是贾母的理解型
76回中“况且他们今年又填了两口人,也难丢了他们跑到这里来”。
第七种:凤姐的漠不关心型。
面对宝钗离开大观园,贾府里至少有上面7种态度在酝酿发酵。大多数读者可能只看到了第一种态度,就是尤氏和李纨的相视而笑,对其他几种可能忽视了,导致对宝钗的认识片面。在此笔者写出一点拙见,希望能够还原宝钗正确的人物特点,洗掉不必要的污点。
在以上七种态度中,笔者认为只有探春的理解才符合宝钗的人物特点。原因如下:
宝钗和探春在思想层次和见识上是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她们对事物的看法基本一致。要说两人水平高低,还是宝钗的见解更加高拔。这从探春和宝钗一起管理大观园时,两人就达到了默契可以看出。
对眼下贾府的混乱局面,两个姑娘做出的判断意见也不谋而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有着同样家族零落经历的宝钗更懂得“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此刻贾府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消减支出,才能度过难关。
宝钗作为大观园里标志性的人物,“艳冠群芳”,绝不浪得虚名。又岂是一般肉眼凡胎的人能够比肩的?
“众人皆醉我独醒”,贾府里这些安享富贵的人看不到那么远,她们对即将到来的颓败尚无感觉,所以尤氏和李纨只看到了宝钗世俗的一面,湘云看到了宝钗无义,宝玉看到了宝钗的无情,宝钗看到的是未来,贾府和薛家未来的命运走向,笔者看到了宝钗身上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可贵品质。
1,敏锐的危机预警能力和行事低调的作风
从贾母查赌和抄检大观园,宝钗就嗅到了贾府中的暴风骤雨已经在来的路上来。贾府败事已成定局,大厦将倾,哪还有精力照顾亲戚?宝钗正是看到了贾府的窘境,才自觉地选择搬走,并且走得静悄悄。
“我今儿要出去伴着老人家夜里作伴儿。要去回老太太、太太,我想又不是什么大事,且不用提,等好了我横竖进来的,所以来告诉大嫂子一声”。见75回
宝钗走得很低调,她有意不回贾母和王夫人,是不想动静太大,她告诉了李纨和探春,在礼节上也是照顾到了。这正是她做事周到的表现,你想,王夫人正在为大观园的事情闹心,贾母一向对自己不是很热络,自己又不是什么贵重的客人,万一去回了,不知惹出多少不必要的闲话来,倒不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告诉李纨和探春,也算不逾礼了。
2、未雨绸缪、讲究务实精神
在眼下慌乱的局面下,一切虚礼都可免除,保住贾府的命脉才是重中之重,所以特事特办,不拘常理,这是最经济,也最有效率的办事方法,现在。“依我的注意,也不必添人过去,竟把云丫头请了来,你和他住一两日,岂不省事”。从事后宝钗对王夫人的解释中,宝钗的务实意识就更明显了。
“三则自我在园里,东南上小角门子就常开着,原是为我走的,保不住出入的人就图省路也从那里走,又没人盘查,设若从那里生出一件事来,岂不两碍脸面。而且我进园里来住原不是什么大事,因前几年年纪皆小,且家里没事,有在外头的,不如进来姊妹相共,或作针线,或玩笑,皆比在外头闷坐着好,如今彼此都大了,也彼此皆有事。况姨娘这边历年皆遇不遂心的事故,那园子也太大,一时照顾不到,皆有关系,惟有少几个人,就可以少操些心。所以今日不但我执意辞去,之外还要劝姨娘如今该减些的就减些,也不为失了大家的体统。据我看,园里这一项费用也竟可以免得,说不得当日的话。姨娘深知我家的,难道我们当日也是这样冷落不成。”见78回
宝钗是有大情怀的人,她早早地嗅到危机的气息,马上就做出了正确的处理意见,这是一种雷厉风行果断的执行力,也是她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贾府,危机来了,每个人都要警惕起来。
由此我想,也许正是由于宝钗的这种高超和敏锐的理家能力,最后才让贾母同意了金玉良缘,因为这样的人才贾府里真得太缺了,凤姐已经自顾不暇,林黛玉也自身难保,探春总归要嫁出去,只有宝钗还有治家能力抵挡住贾府的风风雨雨,这是金玉良缘能够成就的原因,和男女感情无关,只是形势所迫。如此看宝钗,才对得起她的“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谶语,也才对得起读者热爱红楼的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