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三回里,曹雪芹写了两首《西江月》。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不喜欢贾宝玉的人,就觉得这两首词是曹雪芹对贾宝玉的贬斥。是说贾宝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懦弱无能,胸无大志,是一个混吃等死的纨绔子弟。
喜欢贾宝玉的人,就觉得这两首词是曹雪芹对贾宝玉的褒扬。是说贾宝玉表面上不务正业,虚度光阴,和当时的主流社会格格不入。但是这种格格不入却正好是因为他的轻狂和清高,是因为他有个性,有傲骨。
我倒是觉得,这两首词是对贾宝玉一个很客观的评价。
贾宝玉的确是一个“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的人。比如,他因为林黛玉没有玉就狠命将通灵宝玉摔在地上。因为和林黛玉闹不愉快,就要把通灵宝玉砸掉。其实,当贾宝玉因为林黛玉而摔玉或者砸玉的时候,他是处于情绪十分激动的情况下。他温润如玉的时候是很温和的,可是情绪激动的时候就会拿通灵宝玉出气。可是,通灵宝玉相当于贾宝玉的护身符,是贾宝玉的命根子。贾宝玉拿通灵宝玉出气,实际上是一种迷失心智的表现。
贾宝玉的“腹内原来草莽”不是说他不学无术,因为贾宝玉本人也会吟诗作赋。他写的《芙蓉女儿诔》文采斐然,感人肺腑。贾宝玉读书的态度类似于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贾宝玉读书,是为了自娱自乐。他读书的目的一点都不功利,不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因此,他对于四书五经是比较生疏的。因为他读四书五经的目的,不是背得滚瓜烂熟,好参加考试。从他的一些言谈举止可以看出,他其实很尊重孔子,也对孔孟之道有一定的理解。可是,他却不愿意接受后世对于先秦儒学的异化。他觉得孔孟是圣人,可是后来所谓的儒学家,都是异端。这里,包含着对程朱理学的反感。
至于“潦倒不通世务”则是贾宝玉自己的选择。他拒绝走仕途经济道路,也不愿意和官场中人来往。他对于家族事务也漠不关心。当林黛玉赞赏贾探春的改革的时候,贾宝玉却对贾探春的改革颇有微词。林黛玉都看出贾府有“后手不接”的经济危机,贾宝玉却觉得反正短不了自己和林妹妹的。贾宝玉这样想,的确是有“今宵有酒今宵醉”的消极一面。说明他只顾享受当下,没有忧患意识。不过,这也是因为贾宝玉深受道家思想影响。道家思想讲究清静无为,讲究顺其自然,讲究“治大国若烹小鲜”。因此,贾宝玉对贾探春的改革不满。而且,贾探春的改革也的确带来了一些矛盾。贾宝玉也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则带有赞美的意味。贾宝玉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具有“世法平等”的思想,也觉得崇拜少女的情结。可是,世人却不能理解贾宝玉。贾宝玉怜香惜玉,大家就觉得他是好色成性。贾宝玉和琪官结交,得罪了忠顺王,就被贾政打了一顿。当世俗中人用固有的价值观去评价贾宝玉的时候,的确会给予贾宝玉很多污蔑。比如傅试家两个极无知识的蠢婆子,就十分看不上贾宝玉,一路嘲笑他。不过,一般人看到一个人和星星月亮,草木虫鱼说话,会不理解倒是很正常的。不过,只要理解了什么是民胞物与,就会明白贾宝玉的可爱。
第二首《西江月》似乎是在“贬斥”贾宝玉。“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这样的句子已经算是很严肃地批评了。的确,贾宝玉是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也没有家族责任感的人。不过,这也是贾宝玉的无奈。他出生在一个逐渐走向末世的封建贵族家庭里。这个家庭是一个畸形的家庭。家族子弟“一代不如一代”,有的庸庸碌碌,有的只知道寻花问柳。而且这个家族里充满了勾心斗角,甚至出现了“抄检大观园”这样的恶劣事件。面对这一切,贾宝玉是心力交瘁的,他感到这一切的不合理,却不知道如何去改变,只能选择逃避。
至于“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似乎是曹雪芹对天下人的警示。让大家不要向贾宝玉学习。也的确如此,如果贵族子弟都像贾宝玉那样的话,一定会很糟糕。可是,贾宝玉这样的人,是独一无二的。那些贵族子弟即使想要学习贾宝玉也是学不来的。贾宝玉的悲悯情怀,贾宝玉的淡泊名利,贾宝玉内心对诗意生活的追求,都不是那些精神空虚的纨绔子弟可以学得像的。
因此,《西江月》既不是对贾宝玉的褒扬,也不是对贾宝玉的贬低,而是对贾宝玉的理解和悲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