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的时候只觉得宝钗端庄大方,可是后来才发现宝钗是真的冰雪聪明,因为她和谁都有得聊,而且不管大家组织任何活动,她都能够参与其中,讲出其中的奥妙。没有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不可能做到这个地步。
不管是诗词歌赋、曲艺杂谈、佛典医学、琴棋书画,还是传统的当家理政和女红,好像这些东西里还没有宝钗不精通和不擅长的。宝钗的博学不是简单的炫耀,而是有真材实料,放在今天,简直就是个女学霸。
诗词歌赋当仁不让
诗社是大观园女儿们最热衷的一项活动,探春是发起者,李纨是社长,其他人都是诗翁,她们把诗社开展的如火如荼、妙趣横生。宝钗、湘云和黛玉三人的诗才旗鼓相当,还高出其他姊妹血多。宝钗的诗大气、浑厚,而且她还得过两次魁首。
第一次是在大观园开首社的时候,大家咏白海棠。宝钗以“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夺得魁首。宝钗第二次夺魁是在后期了,黛玉和湘云偶然起的桃花社,填了柳絮词,宝钗一改大家咏柳絮的颓唐,别出新意“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让大家拍案叫绝,一举夺魁。
曲艺酒令熟稔于心
宝钗的知识是十分广博的,我想这可能和她父亲小时候的培养有关,不仅教宝钗诗词歌赋,而且还让她杂学旁收。宝钗以前是想要进宫为妃的,什么都学一点对她来讲是很重要的。
宝钗展示她对曲艺的见解是在贾母替她筹办的生日宴上。宝钗知道贾母喜欢热闹的戏曲,于是就点了一出“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宝玉因为不喜欢就抱怨宝钗只好点这些戏,可是宝钗却告诉他,这戏不仅排场又好,词藻更妙。
宝钗笑道:“----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宝钗便念道: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以前的人们听戏和我们现在看话剧似的,不过是看着剧情有意思,有谁会认真研究其中曲词的奥妙呢?可是宝钗会。她不是不喜欢看那些年轻人爱看的清新幽伤的词曲,而是她会从古老乏味的艺术里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点睛之美。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宝钗对曲词不假思索的信手拈来,可见早已烂熟于心。这样的曲词很妙也很有禅意,如果不理解其中深意,恐怕对这样拗口的曲词也难以记得。
宝钗除了精通曲词,对酒令也是行家,虽然一点都不符合大家闺秀的样子,但是这样的宝钗就是活波的邻家大姐姐,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宝钗笑道:“把个酒令的祖宗拈出来。‘射覆’从古有的,如今失了传,这是后人纂的,比一切的令都难。这里头倒有一半是不会的,不如毁了,另拈一个雅俗共赏的。”
今人对于“射覆”这样古老的酒令可能都不懂,但是宝钗不仅懂、还能够讲出这令的来源。而且她最好的地方在于对众人的妥帖,知道这样的令不好做,便让再抓一个令来行。
佛典医学头头是道
宝钗是一个性情温和、不轻易生气和动怒的人,对于黛玉偶尔的挑衅和打趣,宝钗一般都不会放在心上。宝钗可以有这样的脾气除了和自身性格有关,应该还和她了解佛经典故有关。
因为宝钗无意中说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宝玉竟然开始参禅,为了开解宝玉宝钗和黛玉都展示了自己所学的佛学知识。
宝钗给宝玉了讲了六组慧能求道的故事,五祖弘忍大弟子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
宝钗讲这个故事的缘由便是在说宝玉写了一个偈子,‘无可云证,是立足境’,虽然看似明白了佛学禅意,但是却不如黛玉的“无立足境,是方干净”。黛玉是慧能,但是宝玉只停留在上座神秀的阶段。黛玉的话宝玉动摇参禅,但是宝钗的话却让他放弃了参禅。
宝钗对佛学的了解已经深入心中,她的平和大度很多都是来自于此。她不仅能够修身养性,而且还可以指点别人。宝钗对于很多事情看似冷漠,其实她只是比较通透罢了。
当家理政举措得当
宝钗当家理政的能力也非常好,虽然这不是当初宝钗最喜欢的,但是她做起来一样很出色。宝钗管家的能力王熙凤亲自认可,只是宝钗藏愚守拙什么都懂,但事不关己事不开口罢了。
探春提出“承包大观园”想法,宝钗支持而且从中完善,她让所赚的钱不用归入官中,用来贴补没有收入的老妈妈,这样做既能让探春的措施可以顺利实施,而且又让众人信服,宝钗的一举多得实在妙不可言。
精通画艺深得壶奧
惜春受贾母命令画大观园的全景图,刚开始觉得很简单,但是听到宝钗为惜春讲解画这幅画所需的准备和要求的时候,才知道即便惜春擅画,可是对她来说这也是一个基本上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宝钗先说了如何立意写画,宝钗说:“如今画这园子,非离了肚子里头有几幅丘壑的才能成画。……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第二件,这些楼台房舍,是必要用界划的。……第三,要插人物,也要有疏密,有高低。……依我看来竟难的很。
宝钗说道:“头号排笔四支,……须眉十支,……箭头朱四两……广花八两,蛤粉四匣,胭脂十片……。矾绢的胶矾在外,别管他们,你只把绢交出去叫他们矾去。……生姜二两,酱半斤。”
听宝钗对所需事宜的安排和作画的章法,便可以知道宝钗很懂画,而且宝钗过去应该是常画的。
因为知道作画的艰难,宝钗教了惜春画好这画一个好方法——找到大观园盖的时候的细致图样,让家中画画的相公们矾了,叫他照着这图样删补着立了稿子,添了人物就是了。这个方法简单易操作,对惜春来说切实可行。
宝钗知道画画该用重绢,而不是雪浪纸;画画所需要的器具从大小到型号;颜料(广花,蛤粉,胭脂)从种类到细化到用量,这所有宝钗都可以一一道来可见她懂画。
宝钗道:“你不该早说。这些东西我却还有,只是你也用不着,给你也白放着。如今我且替你收着,等你用着这个时候我送你些,也只可留着画扇子,若画这大幅的也就可惜了的。
宝钗精心收藏着惜春都没有的画具,更是表现了宝钗爱画之心。对于器具的保存宝钗也很精通。宝钗笑道:“你那里知道。那粗色碟子保不住不上火烤,不拿姜汁子和酱预先抹在底子上烤过了,一经了火是要炸的。”众人听说,都道:“原来如此。”
对于技艺,每个人都可以学,但是要学到精髓,学有所成,不仅讲究天赋性情,而且还有坚持。宝钗和黛玉一样,她们学习所有的东西不是为了学而学,而是真的喜欢,愿意掌握和了解这门技艺,愿意下功夫去学习。宝钗的博学令人佩服,说她是大观园里的全才少女也不为过。
作者:陌游常乐,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