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颠疯曝光 http://www.xxzywj.com/m/宋代朱熹是个大哲学家,人们普遍认为哲学家都是一副严肃、庄重、老哲学家的形象。说起话来哲理性很强,总爱讲大道理。可是这样的哲学家竟然写出了一首简单、轻松、通俗易懂,但却春光明媚的咏春小诗。这首小诗背后有什么深意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解读。《春日》朱熹(宋)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胜日,指天气好的日子,明媚的春天。寻芳,指去赏春、踏青,四处寻觅花草茂盛的春色。泗水滨,在泗水的旁边。白话浅译:春光明媚的一天我观赏花草来到了泗水边,无限的风光景物都焕然一新,悠闲之间识得了东风的面貌,东风吹得百花盛放,万紫千红处处是春天的景象。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朱熹,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是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的传承集大成者,人们尊称朱子。祖籍是今江西省婺源,生于福建省尤溪县。朱熹享有祭祀孔庙的荣誉,是位列大成殿之位。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的知府,还担任过浙东的巡抚等职。他做官清正廉洁,传承光大孔门儒家思想。建立书院,发展教育,自己亲自授课讲学,是令人崇拜的教育家。朱熹在各个领域都有建树,撰写了很多著作,如《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四书章句集注》等书,其中《四书章句集注》作为朝廷书学院的指定教材,并作为朝廷科举考试的衡量标准。朱熹的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春季郊游时的喜悦观感。这里说的泗水,在山东曲阜孔子的家乡。但人们后来得知,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时,泗水早就被金人占领,说明作者并没有在泗水,也有人说,朱熹从未去过泗水。这就让人颇为费解,为什么朱熹从未到达泗水之地,却能写出如身临其境的这么美妙的诗篇呢?其实这里还有一个典故,据说春秋时期,孔子曾在山东曲阜的泗水一代讲学,后来就把泗水滨作为儒家的象征。所以朱熹所说的泗水滨,指导是孔门和儒学,寻芳,其实是朱熹借《春日》寻求儒家的芳,儒家的春日。因为朱熹当时在南宋王朝,看到中原和孔门曾经的兴旺之地曲阜,联想到泗水之滨如果没有落在金人之手,那么孔门儒学就能发扬光大,儒学的春光将会是一派绚烂多彩的景象。想到这里,作者心中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感感慨万千。他遥想在泗水滨上,此时应该也是春意盎然,他多么希望去孔门的兴盛地去看看,亲身感受当初儒学的春光。由此写下了这首《春日》。诗词赏析:诗的首句指出春游的地点、时令,春回大地,万物更新。在泗水边,那里有无边无际的美好风光。这里的风光到处都有新的气象,新的面貌,春回大地,万象更新。诗中的“寻芳”,就是要寻求一个“新”字。那么泗水滨的春光新在哪里呢?紧接着的两句点明“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扑面而来的浩荡东风,正是在东风的吹拂下,才有一派万紫千红、春意盎然、色彩斑斓的新气象,新的春天,百花斗艳,姹紫嫣红。这是在告诉人们,新的春天来了,一切又都是欣欣向荣,人们要开始新的生活,要有新的目标和追求。诗人也有新鲜的感受,识得了东风面。就像是一夜的东风,忽然就吹开了万紫千红的百花。鲜花争相绽放的景色,这不就是生机勃勃的春天吗?后面三句,诗人由“寻”而“识”,层层递进,贯穿全诗的是一个“新”字。这是一首充满哲理的新颖诗词,用泗水比喻孔门,寻芳为求得圣人之道,东风为育化与人,春比喻孔圣人倡导的仁义。一般人认为这是一首春游诗,通过作者背景及赏析,我们才知道其中的深意,作者的用心良苦。所以,诗人深层的意境,能用通俗易懂的诗词来表现,这也是朱熹的高明之处。读着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朱熹对于孔门儒学的敬仰之情。他感受着这种儒学思想带给他如浴春风的感觉,可惜现在无法去泗水边去祭拜圣人孔子。所以,整首诗都在把春光、春色比喻成儒家思想对人的涵养化育。通过对曲阜泗水滨春光美好的描述,让人们把记忆聚焦到了孔门当初的兴盛之地。人们常说春风化雨,孔门儒家的思想、礼仪等,对我们的人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也像春风化雨一样吗?让我们感慨的是,朱熹是一位大哲学家,他不用哲学理论讲大道理,而是用一首小诗,把大道理用浅显易懂的诗句传达给大家,来化育人们的精神。朱熹不仅有完善的哲学思想,还有生动鲜活的教育教学体系,这是让人非常敬佩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也是一位让人敬佩的诗人。今天我们品读朱熹的诗文,让我们也记住了象征孔子儒家思想的胜地泗水,有朝一日也去曲阜,到春光美好的泗水边春游,去寻觅孔门儒家的思想和礼仪之道,向中国的圣人孔子致敬。今日话题:你喜欢这首《春日》吗,欢迎在下方留言交流,我们一起学习探讨。文
国学大观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