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司马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是谁?不就是个小史官,写了一本《史记》名留青史吗?当然不是。司马迁,那可是文学界的勾践。与勾践不同的是,司马迁是因为一个梦想,坚持了很久,而勾践,是在生命被威胁后的触底反弹。抛开身份这些层面来说,因为一个梦想,而忍受宫刑,不畏强权坚守道义,认清现实,将现实主义扎根于自己的作品,司马迁绝对是一个大家。
曾经有苏轼称自己读《汉书》和《史记》,成就了一身的才华,而且说出这句话的苏轼并不像那些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被时代冷落的儒生进行自我安慰,相反苏轼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是一个大官去拜访他的时候,苏轼称自己在看文章,被问及看什么的时候,苏轼实话实说。苏轼的话是有可信点的,因为苏轼本人就是一位耿直的人,不然也不会有乌台诗案的惨剧了。在苏轼说完这些话的时候,将《汉书》背了一遍。
这就是著名的关于才子苏东坡的故事,这一部《史记》其中的文学价值是被人们严重低估的。而写出这本《史记》的人——司马迁更是被人们所低估的。
司马迁被牵连
汉武帝在位期间,有一次汉朝和匈奴作战,飞将军李广的长孙李陵中了匈奴的埋伏,被困于山中。面对数倍于自己兵力的匈奴军,李陵知道寡不敌众,为了保全身边士兵的生命,就选择了投降。
这件事传到了汉武帝耳中,汉武帝勃然大怒,认为李陵贪生怕死,将李陵的家人都抓起来入狱。司马迁却对李陵投降有不同的看法,对汉武帝说李陵投降是不得已为之,而且投降匈奴,也只不过是权宜之计。
司马迁冒着被诛的风险,依旧慷慨直言,这番话更加触怒了汉武帝,并给司马迁判了死刑。
选择宫刑
虽然是死刑,但是也可以通过一些途径免除死刑,因为按照当时的律法,受了宫刑的人可以免除死罪,于是司马迁就做了这个重要的决定,他自己选择了宫刑,并非是贪生怕死,而是那一部鸿篇巨制《史记》尚未撰写完成。这位从小被教育“士可杀,不可辱”的勇士,开始为了理想,向生活低头。选择了和自己的好友李陵一样的路,“屈辱”地活下去。
现在,提起中国人的侠义,英雄情结,司马迁绝对是缔造者——司马迁的刺客列传不知道点燃多少人的热血,唤醒人们心中的热情。世人对这三个刺客的评价都是极好的,但是无一例外,所有的人都是以死亡的结局收场。
司马迁将自己的英雄主义全部发挥在自己的人物中,但是他将自己的理智留给了这个时代。他慷慨激昂的陈词不知道会唤醒多少人心里对这个世道的不满。本就好大喜功频繁挑起战事的汉武帝虽然是伟大的,却也是残忍的。可是,就算是跟汉武帝有着“宫刑”之不合,司马迁还是没有选择让自己的笔化成刀,攥在读者的手中,引领他们去完成对这一王朝的颠覆。
恰恰相反,就算是注入了自己的一腔热血的自己笔下的人物,司马迁依旧选取隐忍。他卧薪尝胆13年写成《史记》,忍下的不仅是自己的一腔热血,更是长久的太平。很多说法是他需要将自己的著作流传下来,不得已,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一部有极高文学价值的《史记》怎么会被淹没在一条禁令之下呢?
从此,侠在人们的心目中有了形象,但是都是悲剧的形象,这种不利于和平的东西,被司马迁直接就屏蔽掉了,这样的司马迁,岂不是一个英雄吗?一个长久和平的缔造者。
但是在如今,说起忍,说起置之死地而后生,大家不约而同地想起那位“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勾践,诚然勾践也是一个十分优秀的例子,但是对比司马迁的收敛,勾践的梦想多了一些“网络爽文”的意味。
但是爽文终究只是爽文,绝大多数的我们不是越王,要想达到司马迁的高度更是难于登天。但是我们终究还是“活成”了司马迁。很多时候,我们选择忍让,选择尊重现实,但是事实上,这种忍让远远比“复仇”更加珍贵,就像李鸿章在看见日本人穿着西装来觐见大天朝的时候,说的话一样:“徒伤和气,毫无利益。”
结语
“徒伤和气,毫无利益”,我们只需要走好自己的路,至于多的,计较那么多干嘛,就算是希望去计较,自己能成为勾践吗?勾践之所以成功,还有一个关键因素,人家是越王,还有贤人指导,在一边出谋划策,在另一边收买敌国丞相,我们又有什么呢?
和,得以万事兴,家和万事兴,和气能生财,以德能服人。不知道汉武帝在之后有没有后悔过自己对司马迁的苛刻呢?反正司马迁没有选择报复。
文
国学大观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