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大观园 >> 大观园新闻 >> 正文 >> 正文

贾母不做诗词,我也是全书第一文化咖把宝

来源:大观园 时间:2023/5/23

红楼梦里很多角色都被错解,其中也包括贾母。

世人对贾母的错解主要分两类。

第一类是认为贾母不真心爱黛玉,为了给贾家找钱,会支持金玉良缘。这是将贾母黑化、妖魔化。本文暂不讨论这个。

另一类占比更大,是把她当作乡下老太太,喜欢热闹,喜欢享受,乐呵呵的挺慈祥,但没啥脑子,与黛玉那些文艺青年格格不入。

87版红楼梦就是这样塑造的。先入为主,贾母就这样被定型了。

而87版为何这样理解贾母?其思路,主要根据宝钗的几次发言。

贾母给宝钗做生日宴,宝钗点戏时专点热闹戏,以此讨好贾母。而贾母果然一直夸宝钗,看上去甚合心意似的。

第50回大家用四书做灯谜,宝钗却说:"这些虽好,不合老太太的意思,不如做些浅近的物儿,大家雅俗共赏才好。"

她的话,立马改变了大家的创作方式。仿佛她最懂人情世故,也是最懂贾母的人。

红楼梦就是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你视宝钗为人情世故的楷模,那么,贾母就不可能高级,只能是个愚善的、文化水平不高的老太太。这才符合宝钗说的。

既然87版把宝钗打造成宇宙第一完美,那贾母就可想而知了。

但我要告诉诸位:原著里的贾母极其高大上。

无论是文化、教养、智慧,还是艺术品味、生活情趣,全是最高级的。就像她的高寿,她的老祖宗地位一样,全部处于金字塔顶端。

真正的宇宙第一完美,不是宝钗,却是贾母。只不过她已进入老年而已。

01贾母没文化吗?

或许很多人无法接受这结论:尽管觉得贾母不错,但是不至于吧?起码文化不能跟黛玉比吧,没见过她填词作诗。

没见过她填词作诗,是否她就不会呢?

诸位有没有想过贾母的出身,有没有想过,湘云体现了谁的青春?

在四大家族里,史家是唯一的文臣世家。祖上是尚书令(也就是宰相),是文臣的魁首。史家后代依旧在文臣领域出类拔萃,出任封疆大吏,甚至再次封侯。

同样是封侯拜相,贾家、王家靠的是军功。只有史家靠文功,世代文臣。

仅仅依靠这个出身,贾母的文化程度若不吊打全书,就没天理了。

湘云并不像黛玉那么爱读书,她成天记挂的是如何疯玩。可就这么玩着玩着,她就成了盖世才女。论创作速度、思维敏捷、腹内原材料丰富,谁都比不过她。

湘云的诗号,源自贾母诉说史家建筑。这不就是暗示吗,湘云难道不是贾母的青春版?

所不同的是,湘云生于末世,又父母双亡,各方面条件都远远逊色于贾母。可以想见,当年如日中天的尚书令,他的嫡女该是如何优秀!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酒席行令,贾母只有些俗话,没贡献出精彩诗句呢?

其实这才真实!

我出生于书香世家,我父母恋爱时,用诗词互答。逢年过节时,家族成员也像红楼梦里一样,在饭桌上即兴联诗。

那时候他们都能出口成章,都常有佳作,但人过中年后就没人作诗了。现在他们都老了,别说作诗了,竟然对很多文学基本常识,都记得颠三倒四。

这才是生活的真相。除非职业诗人,用熟练来保持水平。普通人随着年龄增长,情感不再细腻,对诗词会逐渐失去兴趣。心灵里还会,但脑子已不再丝滑,只想说点大白话。

以40回为例,黛玉对酒令时,紧张到胡乱引用西厢,不顾后果。而贾母以七十多岁的高龄,却不用人替,应对自如,毫无纰漏。这对比关系,你看懂了吗?

牙牌令要的是形神兼备,考验联想速度,相当于脑筋急转弯。只有内行人才明白:这场酒令其实是贾母对得最精彩,寓意最高级。(请等待卓语另文详解)

所以,说贾母文化不够,恰恰是因为读者文化不够。过于执着表面词句的绚丽,不懂文字背后暗藏了什么。

最高级的剑术,是剑不出鞘。文化也是这样,并非华丽辞藻是赢家。只有智慧超群、历尽千帆的人才能读懂贾母。

02贾母的文化在哪里

如果说,她的文化程度只靠推论,肯定不足以服人,是否有更具体的表现呢?

有!那就是她的艺术品味。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诗、书、画、曲,医,皆为互通共存状态。所谓艺术,生于文化,用于文化。没有丰沛的文化底蕴,绝难有什么艺术修养。

而贾母的艺术修养,秒杀全书一切角色。

当曹公反复描写贾母的艺术品味时,你是否知道,那等于告诉世人:贾母肚子里的文化积累,无人能及!

宝钗啊,你就靠边站吧。真是井底之蛙,脸比饼大!

事实上,书上但凡写到贾母,无时无刻不在彰显她的高大上。太多人把那些情节当作奢侈,当作金钱的堆积。殊不知有钱能买来奢侈品,却买不来品味,世上只有很少的人能“富贵双全”。

贾母的确喜欢热闹,但不等于她喜欢看杂耍戏,这完全是两个概念。她喜欢的热闹,是吉祥喜乐、幽默轻松的氛围。

第五十四回元宵节宴会上,梨香院的小戏子来献唱。

贾母笑道:.....刚才八出《八义》闹得我头疼,咱们清淡些好。你瞧瞧,薛姨太太这李亲家太太都是有戏的人家,不知听过多少好戏的。这些姑娘们都比咱们家姑娘见过好戏,听过好曲子。如今这小戏子又是那有名玩戏家的班子,虽是小孩子们,却比大班还强。咱们好歹别落了褒贬,少不得弄个新样儿的。叫芳官唱一出《寻梦》,只提琴至管箫合,笙笛一概不用。

。看看,这不是啪啪打脸宝钗么?可惜太多钗粉装看不见啊。

如何唱呢?贾母对市面上的戏班子做了概括,大体意思是嫌他们俗。她要芳官本色出演,不用抹脸,只用简单乐器。

独角唱工戏着重抒发内心情感,不易演。张岱认为,清唱出色者“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抑扬,一字一刻”,令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

提琴与管箫音色如何呢?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称,提琴之音乃美人之音,“即使清曲不度,止令善歌二人,一吹洞箫,一拽提琴,暗谱悠扬之曲,使隔花间柳者听之,俨然一绝代佳人,不觉动怜香惜玉之思也”。

摒弃一切外在浮华,听的就是那个直抵人心的东西。

想必贾母听这段戏时,一定是两眼微闭,跟着节奏轻轻地扣指,陶醉微笑,完全进入戏曲梦境里。

文官等听了出来,忙去扮演上台,先是《寻梦》,次是《下书》。众人都鸦雀无闻,薛姨妈因笑道:“实在亏他,戏也看过几百班,从没见用箫管的。”贾母道:“也有,只是象方才《西楼·楚江晴》一支,多有小生吹箫和的。这大套的实在少,这也在主人讲究不讲究罢了。这算什么出奇?”指湘云道:“我象他这么大的时节,他爷爷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凑了来,即如《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比这个更如何?”众人都道:“这更难得了。”贾母便命个媳妇来,吩咐文官等叫他们吹一套《灯月圆》。

,这是再次打脸宝钗。其实贾母爱的,是沉静中的感悟。

薛姨妈看了一辈子戏,从没见过用箫管和的。贾母却说有的,主要看主人讲究不讲究罢了。这是否再次打脸某人?各位自己品吧。

贾母接着诉说史家的戏班子。用琴独奏名曲,史家历来有之。,意思是传说中名曲的天籁意境,真的再现了。

很少有人能看懂,贾母这段话有多凡尔赛!!

若非顶级高大上,曹公会特意写出来吗?总之一句话,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贾母是真正的门道中人。

03到底谁爱看热闹戏

既然如此,宝钗过生日那次,又怎么解释呢?

真相是相反的。不是贾母喜欢看热闹戏,而是薛家喜欢看,贾母迁就她们。

因何这么说?

红楼梦的时代,戏曲主要有两大流派,弋阳腔和昆山腔。弋阳腔表演“其节以鼓,其调喧”,以通俗热闹为主;昆山腔曲调柔丽婉转,细腻委婉,有“水磨调”之称,伴奏一般用笛、箫、笙、琵琶等。

宁国府演戏请的是弋阳腔,充分体现出贾珍的俗,宝玉看了很不屑,但街上人都叫好。

贾家的戏班子全部从姑苏采买,是正宗昆山腔。

第二十二回宝钗过生日这天,贾母不用自家戏班子,从外面。

这就很有意思,用脚趾头想想,也应该明白咋回事——弋阳腔才合于薛家口味,贾母为令宾主齐乐,专门请个昆弋两腔的班子。

历史上,戏曲传播中一直有花雅之争,这在红楼梦中亦有反映。至于谁代表雅,谁代表花,不用我再解析了吧。

昆山腔里少有热闹戏。54回出现的《八义》,改编自《赵氏孤儿》。因为过节宾客众多,包括有宁荣两府的爷们,为照顾大家,才会演点热闹的。

对贾母而言,这种戏已经闹得头疼了,弋阳腔就更别提了。

了解了这些背景,回头看宝钗,那叫一个莫名其妙+恬不知耻。贾府养着昆山腔,她是不知道还是不懂?

04生活就是诗

戏曲论著《曲律》认为,华堂、名园、水亭是排戏的好所在。贾母听戏就尤爱水亭,因为流水能滤掉喧哗,烘托音质,兼具扩音作用。

史家唯一被提到的建筑枕霞阁,也是个水亭。想来幼年的贾母,就是枕着水波,静听天籁入眠的。

第四十回贾母带刘姥姥逛大观园,她安排乐队在藕香榭的水亭上演奏,众人在缀锦阁底下喝酒。

果然,音乐奏起,箫管悠扬,笙笛并发。正值清风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渡水而来,自然使人心旷神怡。

优美的音乐给众人增添了兴致。先是宝玉禁不住,拿起酒壶斟了一杯,一口饮尽。湘云、宝钗、黛玉也都干了。刘姥姥听了,竟然喜得手舞足蹈起来。

这种万民齐乐的场景,无论雅俗,皆能令你陶醉不已,令你欣欣然向往,只有贾母能办得到。

如果说,黛玉湘云这些人充满诗意,那贾母才是诗意的最高境界啊!她是能把生活过成诗歌的人。

有人去拼命描写清风明月,有人自己就是清风明月,到底哪个更有文化?

藕香榭

贾母的清风明月,当然不限于乐曲。

大到室外装潢,室内陈设,艺术古董,名人字画,小到新潮服饰,刺绣工艺,茶道,饮食,餐具,玩具.........

凡目所能及,凡曹公下过笔的,无一不是顶级品味,无一不彰显出财富和文化的双重高峰。

贾母就像是天人下凡,即便皇帝老儿到了她面前,估计也秒变穿黄袍的土鳖。

可以这样说,大观园的风流华彩、文化盛宴,其根基在于贾母。没有贾母的庇护和纵容,你当真以为,贾家能产生一大批文艺青年?

戏班子里都是稚龄女娃,她们竟然不从俗流,能“弄个新样儿”,比外面大班还强,这成就更是直接源于贾母。

举一反三,其实贾家的一切受用,都并非只靠个“钱”字,其中都有贾母的因素。

假如没有贾母,只有王夫人当家做主,你猜会怎么样?

很简单,看她如何抄检大观园,如何把一群文艺咖打得落花流水,你就知道答案了。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贾母,红楼梦就不用写了。你看到的一切故事都不存在。只剩下个更年期大妈,到处打鸡骂狗,满府上下过得像僵尸一般。

05两幅名画

在红楼梦前80回里,出现的名画大致有七幅,分布于宁荣两府,以及未知名的贵族家。但真正具有正面意义,用于拉高角色价值的,只有两幅画。

哪两幅呢?

一幅是第四十回米芾的「烟雨图」,一幅是第五十回仇英的「双艳图」。

米芾是北宋首屈一指的书法家、大画家。他的山水画,为世之一绝。

他以点入画,表现出江南水乡瞬息万变的烟云雾蒙、天真平淡、不装巧趣的风貌,人称“米氏云山”。

米芾的书法和绘画皆为国宝,每一件都是旷世孤品,无价。

米芾作品

仇英,号十洲,是明代著名绘画,“吴门四家”之一。江苏太仓人,擅画人物,尤长仕女,既工设色,又善水墨、白描,能运用多种笔法。或圆转流美,或劲丽艳爽。偶作花鸟,亦明丽有致。

年纽约的一场拍卖会上,仇英的《西园雅集图》,以9.5亿美元的惊世天价成交,约合人民币60亿元。

仇英作品

书上提到的「烟雨图」,「双艳图」,名字都是虚构的,历史上并不存在。是曹公总结两位画家的绘画特点,杜撰的名字。

越是这样,越具有概括意义。假如有史可考,那读者想到是价值几何,只是证明了贾家很豪。

而曹公这种写法,撇开了价值,则证明贾家有文化。因为欣赏而拥有他们的画。

两幅画的名字,代表了顶级画家的灵魂,也就是他们的艺术气息。而这气息早就渗透于贾府了。

不过请注意,并非贾府一切角落。「烟雨图」挂在探春屋里,「双艳图」是贾母的宝贝。

仇英作品

探春是贾母亲自带大的女孩,她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品味全部来自贾母。

如果你不信,那请问,为什么「烟雨图」早不写晚不写,一定要等到贾母走进探春屋里时,才惊艳登场呢?

如果你还不信,那为什么贾母会炫耀惜春善画呢?为什么她逼着惜春作画?

当宝钗用商铺逻辑去描述绘画时,当人人都视之为负担时,只有贾母兴致盎然,只有贾母憧憬着那美妙的定格,这些都说明什么?

第四十回和第五十回,一次是贾母游园,一次是贾母踏雪赏梅。这两回是贾母最重要的两回正本,恰恰也是文化艺术作品大量涌现,意境最美、情趣最真、生活最乐的两回。

大观园乃至整个贾府,都达到了幸福的最高潮。

为什么?你看懂了吗?

仇英作品

06小结

红楼梦描述的生活精致而高级,仅凭这一点就独步文坛。而高级的精华都集中于贾母。

她生于贵族、养于贵族、嫁于贵族,即便上了年纪,每一根白发都在诉说着富贵涵养。

所谓人间富贵花,满足人们对天堂的一切向往,说的就是贾母!

那么,这朵人间富贵花如何在漫天大雪里盛开,如何营造了红楼梦最美丽的群像图?卓语将在下文为大家细解第五十回踏雪寻梅。

红学百年误区:史家不但不穷,还再度封爵!避免抄家幸存到最后

豪门婆媳掰手腕:接待刘姥姥,一场搞笑与权谋的完美结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9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