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中,刘姥姥是一个贫穷的乡下老奶奶,晚年命运凄苦,膝下无子、丈夫去世,仅守着几亩薄田度日。好在她的女婿狗儿有几分善心,所以接她一起生活。
这一年冬天,因为天灾,狗儿一家的收成不好,眼看着过冬的物资没有着落。因此他烦闷不堪,在家喝酒拿媳妇出气。刘姥姥看不过,数落了女婿,但同时,也为这个家谋了最大的希望:前往荣国府寻求王夫人的帮助。
狗儿的父亲王成,其祖上原来也在京城做官,还同王家连过宗。只是,后来狗儿的祖上败落了,他们一家,便搬出了京城,在乡下居住。这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在这期间,他们再无来往。
狗儿听了刘姥姥的言语,也心动了。而最终,一家人一致决定,让刘姥姥带着孙子板儿,一同前往荣国府。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可谓出尽了洋相,说话不伦不类,当着凤姐的面说贾府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当着贾蓉的面,直呼板儿是凤姐的侄儿,直听得周瑞家的都一脸尴尬,忙着使眼色。
只是,这样一个没眼色、不会说话的刘姥姥,在二进荣国府时,表现得却大不相同,大有士别一日当刮目相看的意味。她在贾府的三个细节,更显示出了她出色的交际能力。
1、一声“老寿星”,博得了贾母的好感。
刘姥姥曾对女婿狗儿说道,京城遍地都是钱,只是你不会捞而已,而显然,刘姥姥与贾母初次见面所用的称呼,便体现出了她这样的本事。从富人手中想要得到利益,最重要的,是先让她们开心。
贾母,这个史家嫡出的小姐,出身书香门第之家,一辈子享受荣华富贵。如今到了晚年,不过是聚齐孙子孙女在身边取乐,闲了同嬷嬷们打打牌。
而对于这样的贾母,在其晚年,最在意什么?自然是健康,是长寿。回顾《红楼梦》,回顾贾府众人对贾母的称呼,我们会发现,众人对贾母的称呼并不相同。如王夫人、薛姨妈,称呼她为老太太;如王熙凤,则称呼她为老祖宗。
刘姥姥在年龄上,比贾母年长几岁,但两者的身份上,却有着天差地别的区别。因此,与贾母初次相见,如何称呼她,其实是一个难题。
她能如王夫人那样称呼贾母为老太太吗?她能如王熙凤那样,称呼她为老祖宗吗?当然不合适,而唯有“老寿星”三个字,既说道了贾母的心坎里,又体现出了她对贾母由衷的尊敬,也是因此,贾母忙着回敬道:老亲家好!
2、对黛玉闺房的赞美。
刘姥姥以及她的孙子被带到了贾母这里,而此时,贾府众人都在。刘姥姥,便用她风趣幽默的言语,说着乡下的趣闻趣事,逗得众人开心不已。或许,正是因为刘姥姥本身所具有的幽默,贾母才特意带着她,一同游玩大观园。
大观园,是贾府为迎接元春省亲而修建的省亲别院。其中居住的,是贾府三春、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等。
贾母带着刘姥姥与众人游玩大观园,自然会带着她四处参观。因为贾宝玉天生厌恶鱼眼睛似的嬷嬷们,所以贾母并未将她带进怡红院。但其他的处所,几乎走了个遍。
贾母带着刘姥姥以及众人,第一个去的地方,便是林黛玉所居住的潇湘馆。
潇湘馆与怡红院,是大观园临近大门的绝好景色,是元春最喜欢的三个地方之一(怡红院、潇湘馆和蘅芜苑)。大观园竣工后,贾政带着众人,来到大观园各处题匾额顺便参观,当众人来到潇湘馆,都被这里清幽地处所吸引着。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杌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连一向正经的贾政都忍不住说道:这一处倒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
林黛玉之所以选择入住潇湘馆,也是出于对这些竹子的喜欢以及对这份清幽的喜爱。
贾母带着刘姥姥参观大观园,第一个地方便是潇湘馆。面对此情此景,面对贾母喜笑颜开的表情,刘姥姥过人的社交能力,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她从这样清幽的环境、她从贾母愉悦地心情、她从潇湘馆精致的格局,显然明白了这必定是贾母所喜欢的晚辈的住所,因此,在贾母未介绍之前,她便说道:这必定是哪位哥儿的书房了。
听她如此说,贾母显得非常开心,自豪地说道:这是我这外孙女的屋子。其实回顾这一节,我们还能体会出,刘姥姥对潇湘馆的赞美,也是特意打破当前尴尬的处境。因为就在前一刻,王夫人明确拒绝了喝黛玉的茶。
3、面对蘅芜苑所保持的沉默。
贾母带刘姥姥参观大观园,去过黛玉居住的潇湘馆、去过探春居住的秋爽斋、去过妙玉居住的陇翠庵,在这几个地方,贾母的心情都是好的。但唯独,到薛宝钗所居住的蘅芜苑,贾母的心情不美丽了。
回顾原文,我们会发现,贾母前往蘅芜苑,是一时兴起,因为她们是半路改道的。
说着,已到了花溆的萝港之下,觉得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更助秋情。
贾母因见岸上的清厦旷朗,便问“这是你薛姑娘的屋子不是?”
众人道:“是。”
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
一向表现的活跃的刘姥姥,为何在蘅芜苑保持沉默?其实这便是,她能力的证明。
准确来说,刘姥姥面对蘅芜苑保持沉默,有两个原因。
(1)是由于蘅芜苑阴森的环境导致的。
刘姥姥虽然是乡下贫穷的老奶奶,但见识并不少,尤其对迷信,有一套自己的理解。对于这一点,在刘姥姥准备离开贾府,同凤姐辞行时,便明确体现过。
因为游玩大观园,凤姐的女儿大姐儿与贾母相继不舒服。凤姐为此非常忧心,而刘姥姥则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刘姥姥道:“小姐儿只怕不大进园子,生地方儿小人儿家原不该去。比不得我们的孩子,会走了,那个坟圈子里不跑去。一则风扑了也是有的;二则只怕他身上干净,眼睛又净,或是遇见什么神了。依我说,给他瞧瞧祟书本子,仔细撞客着。”
凤姐听了,让彩明念《玉匣记》,果然有写道:八月二十五日,病者在东南方得遇花神。用五色纸钱四十张,向东南方四十步送之,大吉。
迷信一说,从古至今,都是存在的,谁也无法肯定它的存在,谁也无法否定它的存在,但对我们而言,对迷信信任的倾向,更多一点。
(2)是因为蘅芜苑内部的格局。
贾母带着众人来到宝钗居住的蘅芜苑,却不想,一进门便被其内部雪洞一般的格局震撼到了。
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在封建社会,小姐的闺房一向都是布置得极为精致的,房间的精致布置,不仅是其身份、地位的体现,也有着其命运的预示。
而在宝钗的房间里,布置简单,唯有一个土定瓶显眼,这自然不是什么好兆头。尤其是,其内部雪洞一般的颜色,更预示了居住其中之人的不祥之兆。
因此,从这两个细节来看,即便贾母对蘅芜苑不发表言论,刘姥姥也依然会保持沉默,因为,在这一刻,她与贾母对蘅芜苑的感受,其实是相通的。
小结:
何为交际能力?自然是与人相处的方式,自然是察言观色的能力;而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在这三个细节中所体现的言行举止,足以说明,她的交际能力是出色的。也是因此,她才会深得贾母的喜欢;并同王熙凤,成了忘年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