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岭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提到了大观园里的一个物件,叫“冰床”。说起“冰床”,近年间知道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是倒退到“红楼梦时代”,“冰床”着实风光过很长时间。虽然《红楼梦》问世于清代的乾隆年间,但这“红楼梦时代”指的不仅仅是清代的中前期,而应该是“无朝代年纪可考”的古代。
那么,古代的“冰床”是个什么东西呢?顾名思义,就是可置于冰上的形似“床”的一个器具。既然置于冰上,那一定是在北方的冬天所用。这个“冰床”的“床”,颇有古意,如《说文解字》所说,“安身之坐者”,是用来坐的。置于冰上供人乘坐,显然是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
“冰床”的形制,明代的宦官学者刘若愚在他的宫廷史著作《酌中志》中说:“至冬冰冻,可拖床,以木板上加交床或藁荐,一人前引绳,可拉二三人,行冰如飞。”这“交床”又名“胡床”,并不是可供睡卧的床具,它类似于现在的马扎儿;“藁荐”就是草垫子。清初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中说得更清楚:“寒冬冰冻,以木作床,下镶钢条,一人在前引绳,可坐三四人,行冰如飞。”这“下镶钢条”很重要,钢条坚硬,接触冰面的部分极窄,可最大限度地减小摩擦力。
明、清两代的都城都在北京,因此每到冬天,上至皇帝,下至平民,在一派银装素裹之中坐着“冰床”,赏味琉璃世界的光景,那份惬意,远非南国可比。刘若愚说:“明世宗嘉靖三年正月十六,皇太子自宫中往见,即绝河冰坐拖床而过。”清代的帝后们更热衷于“冰床”了。当然,御用的“冰床”要讲究得多,不仅装饰华美,还配有保暖的毡幄。据记载,王公大臣“有恩命者”也可以在西苑门内乘坐专用的“冰床”前往面圣。
一般百姓玩“冰床”则要受诸多限制,皇城及周边水域都是禁地,所以护城河、通惠河就成了平民们的乐园。有的自备“冰床”嬉戏玩耍;有的雇用“冰床”往来代步;更有好事者连接起多个“冰床”,铺设毛毡皮具,摆开食盒酒盏,轰饮于冰凌之中。
乘坐“冰床”诚美事也,但拉“冰床”就是个苦差事了。入冬以后,河冻了,船夫们无工可做,只能靠拉“冰床”糊口。拉“冰床”的行头是“韦衣韦裤”,多是未经熟制的生羊皮,等客时披着御寒,上客时铺开垫座。脚下为了防滑,要套上翻毛的鞋套。客人之中,有赶路的,有游玩的,无不连声催快。尤其是常有带着赌头的“老炮儿”,为了自证“冰床”之快,从东便门过二闸去通州买上大顺斋的糖火烧,赌的是回城下了“冰床”,掏出的火烧还有余温。
在大观园里拉“冰床”,虽不至于如此辛苦,但大冬天在冰面上当这份差也不可能是个乐事。尤其大观园平日不准男性入内,所有粗活重活都由婆子们承担。难得宝钗想到了,她说:这些妈妈们,“她们虽不料理这些,却日夜也是在园中照看当差之人。关门闭户,起早睡晚。大雨大雪,姑娘们出入,抬轿子、撑船、拉冰床。一应粗糙活计,都是她们的差使”。
试想,用事的婆子们听到这一番话,谁不夸赞这位体恤下情的宝姑娘呢?尤其是,“她们虽不料理这些”,这句话的由来,是因为大观园的改革方案出台,承包竹笋、稻田、花卉、香草的婆子们有利可图,而“不料理这些”的婆子们,也应该分一些
改革红利才算妥当。
读到此处,我们不由得感慨,如果大观园的改革一直由探春、宝钗、李纨这三驾马车做顶层设计,婆子们在大雪天里拉着“冰床”迎送姑娘们进进出出,心里也是热乎乎的吧?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