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假如世界上真有一个人叫曹雪芹,也许他的地位仅次于孔子了。孔子带给国人的是几千年的道德确立,是中国人处世立身的儒家思想。曹雪芹呢?用一部小说《红楼梦》,引发了超过一个世纪的争论,更因此有了一门专门研究小说的学科“红学”。
“红学”有新旧之分。“新红学”一词,出自顾颉刚《红楼梦辨·序》一文:“我希望大家看着这旧红学的打倒,新红学的成立,从此悟得一个研究学问的方法,知道从前人做学问,所谓方法实不成为方法。”
“新红学”肇始,是胡适、周汝昌等五四运动后出现的一批研究《红楼梦》的学者。“新红学”最大的特点,是用科学的考证代替了“旧红学”的索引。由此,胡适的研究,将考证内容限定在作者、版本、时代三个方面。通过他的考证,人们知道了《红楼梦》的作者叫曹雪芹。所以,曹雪芹是考证出来的结果,不是自己在书上的署名。
以此为据,胡适搜辑到大量作者及其家世的材料,使人们不但对曹雪芹有一个基本了解,还衍生出“曹学”等不同研究方向的“新红学”分支。
在戏剧舞台上,梅兰芳的“黛玉葬花”是最早的尝试。一个大男人,演出了林黛玉的千娇百媚。不过,让林黛玉为千家万户人熟悉的却是越剧《红楼梦》。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越剧《红楼梦》,删繁就简,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两人的爱情悲剧,哭坏了多少痴男女。
时间流转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不但有了分为几部的电影连续剧《红楼梦》,还有了长篇电视连续。电影中,刘晓庆扮演的王熙凤令人耳目一新。电视剧中,邓婕出演的王熙凤,更加媚和泼辣。邓婕因为王熙凤走红了多年,红利颇丰。
斗转星移,《红楼梦》中人,有的醒了,有的依然在红学中游历。当年电视剧的编剧之一,如今开了自媒体,每天发布一段视频,讲述关于《红楼梦》拍摄的故事,讲述有关对小说的理解或解读以及为什么如此编剧的内幕。
电视剧三十年周年,演职人员大聚会。各人的命运,因为《红楼梦》电视剧而改变。最可惜的是陈晓旭,一个如桃花一般娇美又如桃花一样命薄的美女。它演活了林黛玉,却在最美的年华因病香消玉殒,像极了林妹妹的人生。
红学研究,随着自媒体兴起,不再属于专门的研究者。每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心得和观点。虽然据说“红学”研究有很严重的门派之争。
还记得,“百家讲坛”这档节目,造出了不少网红。其中一位由老师而作家而红学家的刘心武,在“百家讲坛”讲述“八十回后的真故事”,既引发了一阵研究“红学”的热潮,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几乎一集不差多看了刘老师的“真故事”。后来还去买了一本刘心武老师的续书。可能,那是纸质书最后的疯狂。看了却很遗憾,远不是宣传说的那样精彩。
因为实在喜欢电视剧《红楼梦》。看完电视连续剧后,对为拍摄而修建的大观园,心心念念。有一年到北京出差,办完公事后,花了一整天时间去游玩大观园。
那时候交通远不是现在的便捷。转了好几趟车,终于找到了“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名应赐大观园”的地方。电视剧中,这里实现了我对于大观园的所有想象。看了以后,多少有点失望。说不清什么感觉。
因为此,计划里要去的上海青浦大观园,被推了很多年后才去。或许期望不高,反而觉得不错。
大观园在哪里?北京说最多,恭王府最像,却有时间先后的矛盾。南京说也不少。江宁织造府是最大的证据。还有说在扬州汊河的。但是扬州汊河我去找过不止一次,没找到一点旧痕。
有一次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之外的梅花山,看到一个小公园红楼艺文苑。这是九十年代依据小说中的布局设计的一组建筑。细细观赏,不但有小红设计传心事的“蜂腰桥”,还有因为“葬花吟”伤了心神而小憩的林黛玉。
艺文苑之入口处,是一座四楹三门的石牌坊。只是没写“假作真时真亦假”对联。进入牌坊,有一块巨型鹅卵石竖立。正面是“通灵宝玉”篆体字,后面是“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诗句。
《红楼梦》是小说,大观园是小说中主要角色活动的地方。“开言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这是清嘉庆年间一本诗集中的句子。那时候,红学已经是潮学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