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段落-----
第三篇历史背后,迷雾重重
在长江的北岸,距离奉节老东城一千米的地方,有一段大坝。它长一千五百米,宽六百米,伸入江中心,有高低垒积的石块,其中有溪流穿过。这就是传说中的“八阵图磊”。据说,唐代大诗人李白和杜甫就曾经在这里踏迹。后来每逢正月初七,人们都会成群结队地来八阵图磊踏访游览。这就是奉节人的风俗:正月初七踏迹。
然而,如今再到奉节,游览于白帝城下、长江三峡之上,八阵图磊的遗迹已经在江水之中了,而且距离江面四十至六十余米。闻名于世的“八阵图磊”就在三峡蓄水之时沉寂于江中,看来今后八阵图的痴迷者只能在沟壑纵横的旱八阵之地回味当年的诸葛孔明了。
7.貂蝉身兼何种身份
在古代四大美女中,最迷人的当属貂蝉了,因为她竟让英雄豪杰为之神魂颠倒。也数她最不可捉摸,因为人们至今还没有弄清楚她的本来面目。关于她的身世,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她是王允的歌妓。王允,初为郡吏,灵帝时任豫州刺史,献帝登基后任司徒。王允为了铲除董卓,计划用美人计来达到目的,于是他想到了貂蝉。王允对她说明了其中情由及利害关系,并要求她助一臂之力。貂蝉按王允的要求,以她的美色挑起了吕布和董卓之间的矛盾,利用吕布杀了董卓,为王允排除异己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二种观点认为她是董卓的婢女。据《后汉书·吕布传》载:“卓以布为骑都尉,誓为父子,甚爱信之。常小失意,卓拔戟掷之,布拳捷得免。布由是阴怨于卓。卓又使布守中阁,而私与侍婢情通,益不自安。”这段记载的就是凤仪亭掷戟之事。由此可知,貂蝉是与吕布情通的董卓婢女。
第三种观点认为她是吕布之妻。据《三国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载:“建安元年六月,夜半时,布将河内郝萌反,将兵入布所治下邳府,诣厅事阁外,同声大呼。布不知反将为谁,直牵妇,科头袒衣,相将从溷上排壁出,诣都督高顺营。”又载:“布欲令陈宫、高顺守城,自将骑断太祖(曹操)粮道。布妻谓曰:‘宫、顺素不和,将军一出,宫、顺必不同心共守城也。如在蹉跌,将军当于何自立乎?妾昔在长安,已为将军所弃,赖得庞舒私藏妾身耳,今不须顾妾也。’布得妻言,愁闷不能自决。”这里描述的这位科头袒衣的妇人,就是吕布之妻貂蝉。
8.楼兰古城因何销声匿迹
年,瑞典的一位探险家斯文·赫定到中国的罗布泊考察。惊奇的是,他在寻觅水源的路途中居然发现了一座千年古城,在后来发掘过程中又有大量的陶器、文字、钱币、丝织品等文物出土。之后经考证,这里就是史料记载的楼兰国。被发现时,它已经深埋在沙漠之中一千五百余年。
最早记载楼兰一国的是《史记》。其后《汉书·匈奴列传》对楼兰国也有描述,楼兰古城形似正方,面积约为十二万平方米。它是西域三十六国中的一个小国家,都城位于今天新疆的罗布泊西北岸,约于公元前三百年时建立。
楼兰古城盛极一时,然而真正令世界各地人士神往的却是它在一千六百年前神秘消失的原因。事实上,历史上兴起于塔里木盆地一带的所有古城包括楼兰在内,几乎都是在同一时期,即公元四世纪,消失于茫茫沙海之中。那么,楼兰消失之谜究竟作何解释?
一、生态恶化说。与中原“黄肠题凑”相似,楼兰文明在繁盛之时也将大片树木砍伐,用来建造神秘而又意味深远的“太阳墓葬”。“太阳墓葬”外形奇幻而优美,壮观而不失神秘。它是由层层圆木相楔而成,整个形状呈现出放射的状态,由细而粗,排列有序,酷似普照大地的太阳一般。由于树木被大量滥伐,再加上深处内地,自然气候本来就干燥多风、水源缺乏。最终,这里的生态平衡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沙漠逼近,楼兰人为了逃荒,不得不远离家乡。
二、战争说。东晋是我国历史上战乱不断的时代,而楼兰古城恰好又生存于那个时期,又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在军事中的重要性,楼兰国因此也成了各方正想霸占的战略要地。频繁的战争将楼兰文明一洗而尽,楼兰国最终向死亡的墓穴走去。
三、水源匮乏说。楼兰文明得益于塔里木河,然而在东汉之后,由于河流中游的注滨河改道,楼兰国也因此丧失了主要的水源。虽然后来曾将河水引入楼兰区域,但最终还是没能让楼兰摆脱断水的命运。
楼兰文明的消失无论是对中国还是世界都是一种遗憾,然而遗憾过后,人们又不得不加以反思。战争、干旱、气候变暖,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在现今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生存环境逐渐恶化。人们应该以楼兰为戒,对自身的行为加以适当的反省,以绝后患。
9.武则天立无字碑为何意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女皇帝,她从一个才人一步步爬上皇后宝座,直到最后建立大周朝。登上帝位之后,武则天一方面消灭异己,另一方面却也励精图治。在她统治时期,整个社会倒也安定。而关于武则天的传说,民间有很多。武则天本人也从不是个甘于寂寞的人,即使是死了,也要留下一块无字碑,千百年来引得人们纷纷猜测。
人们纷纷猜测武则天立无字碑的原因,最主要的说法有三种。
一说武则天认为自己功高德大,不是文字所能表达的。在武则天看来,自己虽是女人,但高宗平庸,自己的才能绝对优于高宗。而且她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这应该算是她的一大政绩。可惜的是,当时有很多人认为武则天抢了大唐江山,是叛臣逆贼,对她的功劳视而不见。因而,武则天要把自己的功劳让后人去评述、记载,于是就有了无字碑。
二说武则天自知罪孽深重,立了碑文恐怕更招世人唾骂,还是不写为好。有的说法是,武则天建立大周朝之后,内心感觉愧疚不安,一心想在自己死后将江山归还李氏。但由于自己称帝的这段经历,她对自己死后的境遇没有信心,更害怕世人责骂她篡位之罪,因而留下无字碑借以自赎。
三说武则天想让后人去评说她的一生。这种说法与前一种说法恰恰相反,武则天对自己一生还是颇感自豪的。作为一个女流之辈,却能在政治斗争中脱颖而出,并到达了权力的巅峰。她要后人客观地评价她的文治武功、雄才大略,而与自己有利益冲突的儿子李显肯定不会对自己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鉴于此,武则天要将自己的一生功过是非交与后人,让后人对自己的一生作出评价。
这三种说法似乎每一种都很有道理,至于哪一种说法是她的本意,现已无从考证。
10.《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位于何处
曹雪芹当年撰写《红楼梦》的时候可能也没有想到,他的著作居然形成了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研究的范畴很广,刘姥姥曾经游览过的大观园当然也属于红学研究的对象。
大观园究竟有没有原型以及大观园的原型在哪里,其实诸如此类的探讨从清朝乾隆年间就已经开始了。但是直到现在为止,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依旧保持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态。除了有北京说、南方说、西安说等说法之外,还有人认为《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只是曹雪芹的虚构而已,没有原型可考。总之,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定论。
很多学者依据小说中大观园里的景物和房屋造型特色等,判定大观园的位置在中国的南方。例如南京城内就有几处被红学家们认为是大观园原型的地方,如南京小苍山等。
在南方说中,还有人指出大观园的原址位于杭州的西溪,而西溪一说则又源自作者之谜。故有人认为,《红楼梦》不是出自曹雪芹之笔,而是由《长生殿》的作者洪升所著。又根据洪升的故里在杭州西溪,再经过其他方面的论证,最后得出大观园的原型位于风景如画的杭州西溪。
除了南方之外,大观园原址之争还倾注在北方的城市中,如北京和西安这两座古老的皇城。刘姥姥曾经在游览大观园时说道:“在这长安城中……”,这又使得众多的红学家认为大观园原型应该是在古城西安。
《红楼梦》除了给我们塑造了一批生动细腻的人物形象和一股仙境般的悲忧气息之外,还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千古之谜。对大观园原址的探讨仍在继续之中。
11.天启大爆炸之猜测
年(明熹宗天启六年)5月30日清晨,明朝北京紫禁城尚处于静谧当中,人们一天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就在此时,天地间传来一声巨响,王恭厂(今光彩胡同一带)附近忽然发生了巨大的爆炸,白光乍现,尘烟四起,蘑菇状的云朵升上天空。一时间天昏地暗,人畜、房屋被震到了天空中,死伤无数。
此次惊天浩劫究竟是天谴,还是天外飞石来袭呢?当时朝野上下一片哗然,众人议论纷纷。究竟大爆炸是什么引起的呢?后人几经查访和研究,根据各种各样的资料做出了以下四种考证结果。
第一种,也是最为可信的推测,是王恭厂火药库爆炸。据说当时王恭厂有一个非常大的火药库,库存数百吨炸药,明末时期就曾发生过多起爆炸事件。而年的大爆炸地点就在火药库附近,人们有理由相信是数百吨炸药造成了这次惊天爆炸案,致使造成如此惨烈的后果。
第二种说法是地震。北京城时有地震发生,而且地裂会引发热气喷发,或者地核内发生原子反应造成爆炸,出现楼房倒塌、人畜飞升的现象。但地震无法解释人会在飞到天空时衣服被尽数剥去的原因。
第三种说法是陨石堕落。据当时的史料记载,“天外有声如吼”、“但见飓风一道,内有火光”,这些都很像陨石堕落的现象,但不足以引发狂风、火灾等现象。再说当时北京城根本没有巨坑的存在,也没有陨石的痕迹。
第四种说法是飓风作用。不过飓风仅仅会卷起人畜、房屋,撕裂人的衣服,却无法解释地震和火灾现象。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解释天启大爆炸似乎都有牵强之处,除了第一种推测最符合真实情况以外,其他说法都略有些无稽。那么天启大爆炸的制造者究竟是谁,就只能留给对此好奇的人去解答。
12.舍利子是怎样形成的
释迦牟尼作为佛教的集大成者,把佛教的智慧传播给了信徒。在他圆寂以后,弟子们惊奇地发现了很多璀璨酷似明珠、耀眼犹如繁星而且坚硬无比的结晶体,这就是舍利子。信徒们把佛祖的舍利子视为圣物,争相供奉。
经研究发现,舍利子是一种类似于骨质状的结晶物。据佛经记载,得道的高僧在圆寂之后的火化中都会有舍利子遗留下来。
然而,舍利子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始终是困扰人们的一个大疑惑,也是医学领域以及生物领域致力研究的课题。到现在为止,关于舍利子是怎样生成这个问题,仍有着多种说法。
曾有一篇题为《佛门舍利子本是钙化结石》的文章在香港的一个刊物上刊登。文章指出:“所谓舍利子,其实是人体内的结石,尤以肾结石和胆结石为多”。这种舍利子是结石的论断遭到了很多人的反驳,因为结石是一种很容易粉碎的物质,而舍利子则坚硬无比,有的舍利子甚至久锤不碎。再者,那些留下舍利子的高僧在生前都是体格健康的长寿老者,他们难道会是结石病的患者吗?这种说法很轻易地就被驳倒了。
另有一种看法是说佛门中人由于常年吃素,可能会在体内生成一种与常人不同的物质,这些生成物就是火化之后留下的舍利子。然而董竟成这位老中医在《发音》中的撰文也对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他说,有的每天坚持吃斋打坐的普通百姓在死后也留下了舍利子,但是一些同样是这种修为的僧人或是佛门弟子,在他们火化之后却没有发现有任何舍利子存在。舍利子的生成与吃素关系并不大。
关于舍利子究竟是怎样形成的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一个比较科学与可靠的答案。也许科学最终将为我们作出解答,也许只有心中有佛的人才会领会此中道理。
第十一章硝烟背后的军事谜题
1.秦始皇军队的先进兵器
河南省西平县是战国时期韩国的遗址,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大量古人炼铁的遗迹,这些遗迹证明铁器的生产在当时的韩国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然而,秦始皇陵中出土的四万件兵器却都是用青铜铸成的,这有点让人匪夷所思。
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对付剽悍的匈奴骑兵,秦国人发明了一种叫弩的兵器。与弓不同的地方是弩在上弦的时候是用脚蹬的,因而射程非常远。有人估计弩的射程能达到米,而且在米之内具有很强的杀伤力。
考古人员在兵马俑坑中还发现了很多箭头,这些箭头几乎都是三棱形的,拥有三个锋利的棱角。与其他箭头不同的是,秦军的箭头没有翼面,这样的箭头虽然不如带翼面的凶狠,但比带翼面的更加精确,因为翼面容易受风影响而使箭头偏离目标。研究人员对秦军所用的箭头分析之后发现,这是一种近乎完美的流线型箭头,它的三个弧面几乎完全一样。子弹外形的设计是为了降低飞行中的阻力,而秦军所用的箭头轮廓跟子弹几乎一样。以此可以判定,古代的秦国人已经掌握了关于空气阻力的一些规律。
研究人员在出土的兵器上发现很多文字,这些文字大都是人名。这些兵器上的人名应该都是它们制造者的名字。所以,如果兵器质量出现问题,当时的丞相吕不韦作为兵工业的最高监管人,很容易找到兵器的负责人。
秦军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除了将士本身的英勇善战之外,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秦国高超的兵器制造水准。在别国还处于蒙昧无知的状态时,秦国人就已经凭借他们的智慧拥有了令后世感到震惊的兵器制造业。
2.韩信难道只有匹夫之勇
西汉大将军韩信用卓越的个人才华、军事才能帮助刘邦取得了一次次胜利,可以说,如果没有韩信的帮助,刘邦早已被项羽消灭。
为了控制刘邦,项羽分封他为汉王,入汉中之地。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是秦旧部,投奔项羽后,被分封到关中,把关中一分为三,称为三秦。刘邦想要回归关中,首先就必须要经过三秦。
章邯对刘邦过分轻视,对刘邦的部下也是如此。他曾评价说:“樊哙,一介武夫,有勇无谋;夏侯婴,一介小吏,有谋无勇;韩信,一介乞丐,曾受过胯下之辱,无勇亦无谋。”相反,他却十分肯定自己在军事上才能。当年他就能在逃亡之际反戈一击,让连胜追击的项梁暴尸荒野,更何况现在受制于人的刘邦。所以张良火烧栈道之后,他也一相情愿地认为刘邦早已无东归之心,于是放松了警惕。当听说刘邦只派了几百人在修栈道时,他只是轻蔑地说了一句:“这样修下去,猴年马月才能把栈道修好呢?”
正在修补栈道的这几百人完全吸引了章邯注意力,但是汉军的主力却正以夏侯婴和樊哙为开路先锋、韩信为帅攻打陈仓。得知这个消息,章邯十分震惊,但也并不害怕,原因是他认为夏侯婴和樊哙以及韩信这些无勇无谋的人怎么能和自己相比。可是,当章邯率兵悠然到达陈仓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错得有多么离谱!训练有素的汉军早已摆开队形在等待他的到来。一件他原以为可以轻松拿下的功绩,瞬间变成了一场困难的攻坚战。逃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