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回,尤三姐:“这两件上,我冷眼看去,原来他(宝玉)在女孩子们前不管怎么样都过的去,只不大合外人的式,所以他们不知道。”
尤三姐的这句断言,言之有理。她说中了人际关系的核心:谁合了某人的式,那人才会说他的好、记他的好,更会对他好。这便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了。
《红楼梦》里人物众多,任谁都有一堆合他们式的人,只有妙玉,合她的式的人极少,这也是她“世难容”的重要原因。
那么都有谁合了妙玉的式,又是谁最合妙玉的式呢?
1宝玉能满足妙玉的虚荣心
首先我们会想到宝玉。毕竟是男主嘛,总在女孩儿面前惯了的。宝玉的最大特点就是,他很容易就捕捉到一个女孩儿的需求。黛玉需要他的爱恋,他就天天思念着她;宝钗需要他离自己远点,他就保持着距离;晴雯需要他惯着自己,他就听凭她处置;袭人需要他让她照看,他就把自己的衣食住行统统交给袭人……
那么妙玉最需要的是什么呢?
答:衬托!
第四十一回,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这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话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这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
妙玉无论是与宝玉相处,还是与贾母、黛玉等人相处,都是在时时刻刻拿着自己的架势,生怕被人比下去。她总要抢着把别人贬低一番,才好衬托出自己的不同寻常来。比如,她看待刘姥姥,就觉得很脏;黛玉喝不出茶用的什么水,她就对人家人身攻击,把人家本身都贬低为了“大俗人”;她认为宝玉在贬低自己的东西,就马上拿出刀枪剑戟来,把整个贾府的物件都嘲讽一遍。她总要站到一个制高点上,让所有人、物都来衬托她的人、物。
宝玉只与妙玉交锋两三句,便在潜意识中很轻易地就捕捉到了她的这种需求。他不说自家的物件比不上妙玉的,反说所有金银珠宝都是俗器,他这是“入乡随乡”,把个妙玉衬托得天上仙人、地上无双一样。好似世间的任何人、物,在妙玉面前,也都是“俗”字当头了。
宝玉这种对女孩儿需求的洞察,以及惯会做小伏低的姿态,很快就让妙玉觉得,这个人与自己“合式”。所以她才会对待宝玉,比旁人更容易亲近。
2岫烟能缓解妙玉的孤独寂寞
除了宝玉,第二个与妙玉“合式”的人,就要数邢岫烟了。
妙玉在贾府里住着,又死了师父,无人陪伴,性格又与人格格不入,自然会感到孤独、寂寞、冷。她急需要一个熟知自己的,可以同自己作伴的女性。而邢岫烟,恰好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第六十三回,岫烟笑道:“我找妙玉说话。”宝玉听了,诧异道:“他为人孤癖,不合时宜,万人不入他目,原来他推重姐姐,竟知姐姐不是我们一流的俗人。”
宝玉与岫烟的言谈之中可以看出,宝玉以为妙玉推重邢岫烟,那么邢岫烟也必然是与妙玉为人有几分相似的。所以他便先用对待妙玉的方式,来对待岫烟,把所有人都一齐贬作俗人,只要衬托岫烟与妙玉的脱俗。
岫烟笑道:“他也未必真心重我,但我和他做过十年的邻居,只一墙之隔……我和他又是贫贱之交,又是半师之分。因我们投亲去了,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了。如今又天缘凑合,我们得遇,旧情竟未易,承他青目,更胜当日。”
岫烟却不买宝玉的这笔账,自知自己并非是个把其他人都看做俗人的家伙。举止言行之中,即便面对权势家族的公子哥,她也不卑不亢。她言谈之中,没有夸大,也没有贬低,把当时今日与妙玉的缘由一一道出。原来她们是旧相识。
岫烟十分了解妙玉,包括她的经历、心思、为人,都了若指掌。她又个十分知道自己是什么样人的人,自然不会因为妙玉社交过程中明里暗里贬低于她,而产生反抗、自卑、动摇等情绪情感。
这样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才能够在妙玉身边,长久地健康地呆着。
妙玉也自然知道邢岫烟的,又加上“他乡遇故知”,给她“青目”也就成了自然而必然的事了。
3谁才是妙玉觉得最合自己式的人
妙玉的性格,她能够忍受的人极少,更何况积极结交的,又得人家也与她好的,那就属于“凤毛麟角”了。
即便之后夸赞妙玉是诗仙的黛玉、湘云,也未必就能忍受得了她,或者说应对得了她的畸零。妙玉也未必就打心眼里看重黛、云二人。再加上黛玉敏感而灵动,见到言语不对就会抽身离开;湘云自爱而直率,不会平白地忍受,也不会有意地错开话锋。她们自然也就合不上妙玉的式了。不过是因诗才,三人才在一处共同说话,若论日常互动相处,黛、云都不会与妙玉“合式”。
若说最合妙玉之式的人,甘当绿叶的宝玉与不卑不亢的岫烟,她们也同样都无法让妙玉把心底里最热情的友谊之火熊熊燃烧。若要燃烧,还得薛宝琴来。
薛宝琴自从来到贾府中,似乎从未与妙玉同框过。然而,从书中一些细节分析,却能够看出妙玉待宝琴比别人有极大不同。
众人先在芦雪庵联诗,因为李纨想要赏梅花,就罚输家宝玉去妙玉那里要一枝来赏。宝玉不负众望,千求万乞地才要来了一枝。可是没过多一会,宝玉再去,妙玉却一反常态地大方起来,送了大观园众人一人一枝。
十来个姑娘,妙玉就得送十来枝梅花。若可着一颗树采,怕是要采没好几棵树才够。这得折损多少梅花?这样损失,妙玉却忽然愿意承受了,且还是送给那些和她并不亲近的人。
妙玉的一反常态,真的是因为宝玉“又到栊翠庵”的缘故吗?恐怕不是。宝玉还没有这么大的力量,否则先头那枝就不用他“乞”了。
第五十回,(贾母等人)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一语未了,只见宝琴身后又转出一个披大红猩毡的人(宝玉)来。
贾母来看众孙子孙女,也赏了一回梅花,后又带着众人去了惜春处。从惜春处出来,正好看见宝琴在山坡上等人。
她等得是谁?
不一会,宝玉就来跟她汇合来了。
宝玉是才从栊翠庵出来的,又有宝琴在那等他。想必,他这次去妙玉处是与宝琴一道去的,又一道出来的。
宝琴丫环手里抱着的梅花,自然不是先前众人罚宝玉去求回来的梅花。没有道理宝琴离开芦雪庵,还让自己的丫环越礼,抱了主人家求来的梅花到处溜达。想必此时宝琴的这枝,就是妙玉另送给她的。
宝琴是个十分聪慧的女孩儿,天南海北都走遍了的,什么人没见过?什么人没相处过?面对一个愤世嫉俗、孤傲畸零的妙玉,见多识广、情商极高又很有眼力的宝琴自然会有与之相处的法门。妙玉对宝琴好,并非因为宝玉的缘故,宝玉不过是介绍她们认识罢了。
第五十回,宝玉笑向宝钗、黛玉等道:“我才又到了栊翠庵,妙玉每人送你们一枝梅花,我已经打发人送去了。”
宝玉回来与宝钗、黛玉等人说,他又去栊翠庵,妙玉送给这些人每人一枝梅花。若是妙玉是看着宝玉面子,才给这些人梅花的,以宝玉的自恋没可能不之说自己为这些梅花付出了多少。宝玉的意思,却并未说这梅花是宝玉又求来的,只说了前后发生了什么事,却没说其中因果。
所以说,妙玉主动送出来这好些梅花,却并非因宝玉,而是看着宝琴的缘故。妙玉能够因为宝琴,而一次送出去那么多梅花,显然是真爱。
总结:
妙玉向来待人,都要分出个三六九等来。就连宝玉、岫烟、宝钗、黛玉等人,也不曾得到妙玉这样慷慨而主动地馈赠。妙玉定然是很喜欢宝琴的,宝琴也必然是大观园众人中最合妙玉之式的人。
细数名著,共话人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