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宝姐姐和林妹妹,是《红楼梦》中的两位女主角,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情节矛盾,都会围绕着这两位女子来展开。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中的矛盾铺垫,主要针对的就是贾探春和薛宝钗。
贾母同会画画的贾惜春,对话过程就是略写,贾母甚至没到惜春的房中去坐坐;
贾母同女主角之一的林黛玉,对话的过程是次略写。贾母虽然领着众人到了潇湘馆,可在潇湘馆中只是略坐了一坐。
在这一回,贾惜春和林黛玉都是陪绑的,是为了引出后文中的探春和宝钗。
贾母带着刘姥姥参观大观园,目的是什么?
贾母的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展示荣国府这座豪门公府,同样是优雅的书香门第。贾母要让刘姥姥看到自己的孙女,那不俗的精神境界。
贾母告诉刘姥姥,惜春会画画;
贾母向刘姥姥展示,黛玉的像书房一般的潇湘馆,告诉众人在绿竹之间,用红色的霞影纱糊窗屉,远远地看上去才韵味悠长。
贾母在刘姥姥面前展示,无论指惜春还是黛玉,都没有让贾母丢脸。
等到了这一回中的主角贾探春和薛宝钗出场时,恰巧是一正一反的矛盾。
此时,不能不说作者的布局精巧!
一.贾探春和薛宝钗矛盾的铺垫
矛盾,就意味着贾探春和薛宝钗站在对立面。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做人上,都是如此。
先来看一下秋爽斋的布局,请您注意,作者对秋爽斋的陈设,和对蘅芜苑的陈设,描写的顺序是一模一样。
这足以说明,作者就是要体现贾探春和薛宝钗矛盾。
看一下秋爽斋中的陈设:
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
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
……东边便设着卧榻,拔步床上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
①看了探春房中的陈设,作为读者会有怎样的感觉?
一看到探春的屋子,读者直接就能感受到的气息是,这一屋子的书和笔,与一位书香门第的大小姐真是相得益彰。
②探春的案上,摆着的佛手,更体现了这个姑娘布置屋子时的独特匠心。
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这样的布置,让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女形,象呼之欲出。
原来玫瑰花不只有扎手的一面,也有着极为可爱的一面。
③探春的床帐,更是体现了浓烈的生活气息。一个爱生活的姑娘,才会为自己选择绘着蚂蚱、蝈蝈图案的床帐。
探春内心的热情,还有这姑娘身上所蕴含的向上的生命力,就在这些成陈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探春的为人呢?
也在她待客的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贾母向薛姨妈笑道:“咱们走罢。他们姊妹们都不大喜欢人来坐着,怕脏了屋子……”说着大家起身便走。探春笑道:“这是那里的话,求着老太太姨太太来坐坐还不能呢。”
探春这姑娘身上,有着精明势利的一面。可探春对这一面表现得极为坦荡,从来不藏着掖着。
她想要讨得长辈的欢心,就光明正大地说;
在后文中,她想要改变荣国府的风气,也想要展现自己的才华,就光明正大地大干一场!
不管结局如何,至少自己曾经努力过,那么一切无愧于心。
这就是探春这种玫瑰花,光彩照人之处;
这就是读者,喜欢她的原因。
而宝姐姐呢?宝姐姐就一言难尽了。
当贾母领着众人进蘅芜苑的时候,他们看到的是这样的陈设:
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①请您再次注意作者的行文顺序,作者对宝钗房中的陈设描写,从探春的秋爽斋中是一模一样的。
先写的是几案,再写的是床帐。
这就是让探春和宝钗,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②很多读者看了这样的陈设,认为宝钗喜欢极简风是个艰苦朴素的女子,这样的做法,不比那些一味强调奢华的千金大小姐强多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按顺序,先来看宝钗的几案。一个大小姐的案上,只摆着朴素的花瓶、茶杯、和几本书,是不可能的。
薛宝钗身为一个大小姐,小女孩之间也有自己的应酬,她不可能不写字;
薛宝钗身为一个大小姐,平时要练习女红,她不可能不描花样子。
这些都意味着,薛宝钗的案上,至少要摆放着笔墨纸砚,由于她需要笔墨纸砚,还需要摆放着笔洗、笔架这些文具。
这才是一个正常的生活状态!
很明显宝钗的几案,不符合一个生存的状态。
说完了宝钗的几案,再来看宝钗的床。
只要是纱帐,价钱都差不多。宝钗的纱帐颜色很朴素,但并不代表价钱就比探春的更便宜;也并不代表着宝钗就比探春更朴素。
宝钗为什么不会自己选择一个颜色鲜明的,符合自己少女身份的颜色呢?
在《红楼梦》中的时代,像贾母、刘姥姥一样的老太太;像李纨那样的孀居之人,才会用青色。
妙龄之年的小姑娘;双十年华的少奶奶,要把自己打扮得明艳热情,方不辜负美好的青春,方能得到长辈对这姑娘有福气的认可。
薛宝钗把屋子弄成雪洞一般,究竟要干什么?
样板间没有生活气息;
应付老师检查的寝室,没有生活状态。
很明显,薛宝钗是雪洞一般的屋子,就是学生应付老师检查的标准状态。
薛宝钗太想得到上层的认可了!
这姑娘时时刻刻都处于一种紧绷的状态,她渴望上层的认可,又并不敢像贾探春一样直接表达。
这就意味着,宝钗要时时刻刻揣摩上层的想法,想用学生应付检查的方式,为自己得一个高分。
现在把时间往前推,推到史太君两宴大观园的前一天。
在前一天贾母就已经做了决定,要带着刘姥姥逛一逛大观园。
贾母会带着刘姥姥去哪儿?
贾母自己的亲孙女那里去不去无所谓,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个客居之人的屋子,贾母是必去的。
这就是国人的礼数;这就是国人的待客之道,贾母必然会遵守。
有时候为了得高分的薛宝钗,就开始为自己押题了。
长辈喜欢什么样的姑娘?
在薛宝钗自己的眼里,长辈一定喜欢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姑娘。
然后,薛宝钗就把自己的屋子弄得同雪洞一般。
薛宝钗这点子押题的手段,哪里逃得过贾母这种在贵妇的人情世故中打转的老人精的双眼。
薛宝钗每天要为长辈晨昏定省,她必然要装扮齐全,这是晚辈的礼数。
这就意味着宝钗必然会有妆盒、首饰盒、镜子和全套的化妆品。
薛宝钗每天做活做到三更天,就意味着他的房里必然会有绣架、绷子、彩线,这些做女红的全套工具。
这些东西在房里摆着,屋子已经不可能如雪洞一般了。
这些东西哪去了?
自然是被薛宝钗像应付老师查寝一般,将这些东西全都收了起来。
宝钗的这点小心思,贾母一眼就能看出来。
然后就形成了一个大对比:
在探春的屋子秋爽斋里,贾母和众人说说笑笑,刘姥姥更是会插科打诨,一片祥和的气氛。
在宝钗的屋子蘅芜苑里,贾母借着送薛宝钗礼物的机会,表面上平静实则严厉的批评了薛宝钗。
刘姥姥呢?这位善于察言观色的老人家,不敢发一言。
此时作者已经为薛宝钗和贾探春的矛盾做了铺垫;等到他们开始共同协理大观园的时候,就是矛盾激发的时刻。
而雪洞青色,又共同将薛宝钗指向了另一个故事中。
二.抽柴的女孩与青脸瘟神爷
此时把时间往前推,推到史太君两宴大观园之前,贾母刚见到刘姥姥的时候。
刘姥姥为了哄贾母和众人开心,编了一个小女孩雪天下雪抽柴的故事,这下雪天抽柴的小女孩是个什么人:
刘姥姥笑道:“也并不是客人,所以说来奇怪。老寿星当个什么人?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
①在刘姥姥的口中,编出的这个女孩的名字叫茗玉。
有的时候不能一提到玉,就想到了黛玉。《红楼梦》中有两个很明显的如黛女子,一个是香菱(甄英莲),一个是龄官,这两个人的名字中都没有玉字。
②那么这个小姑娘指代的是谁?下雪抽柴,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字是雪。
金簪雪里埋,丰年好大雪,《红楼梦》中的雪一般指向薛,比起黛玉,这位抽柴的小姑娘更接近薛宝钗。
而且十七八岁的年龄,同样更贴近薛宝钗。
第45回的时候,林黛玉15岁,这意味着薛宝钗18岁。
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这段故事,发生在39回到第42回之间。
在这个时间段,薛宝钗恰好十七八岁!
在这个下雪抽柴的姑娘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
刘姥姥还没编出来的时候,荣国府的马棚里就发生了火灾。
这一切都让贾母觉得不吉利,用比较体面的言语,禁止刘姥姥继续说下去。
此时,已经同在后文中薛宝钗的故事一一对应。
薛宝钗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
薛宝钗雪洞似的屋子让贾母觉得不吉利,当然贾母的用词比较典雅是忌讳。
一个巧合是巧合,两个巧合只能是认为,这就是作者的布局。
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
贾宝玉很喜欢这下雪抽柴女孩的故事,为此刘姥姥只能继续编下去。在刘姥姥的口中,这个女孩儿被村里的人修了庙供奉起来,显得很有灵性。
可这毕竟只是编出来的一个故事,当认真了的宝玉,真地派他的心腹小茗烟,去找这座庙时,假的真不了,茗烟当然找不到。
当茗烟真的在距刘姥姥说的地址很远的地方,找到了一座小庙,以为可以交差时,他看到了什么?
茗烟拍手道:“那里有什么女孩儿,竟是一位青脸红发的瘟神爷。”
这个姑娘叫茗玉,茗烟、宝玉,为了寻找这个如薛的姑娘的真相时,只找到了一个青脸瘟神爷。
什么脸不好,偏偏和薛宝钗的床帐一样,是青脸。
也许或者想表达的是,薛宝钗表面上是一个美丽的姑娘,而当真正接近这姑娘时,这姑娘实际品行,就如同一个青脸瘟神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