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不能遇见太过惊艳的人,就像年少时不能读到太惊艳的书,不然对长大后读到的书总是意难平。
劝你不要太早读《红楼梦》,很容易困在那个梦里久久不愿醒来。如果你不幸很早就入了坑,三刷四刷食髓知味,那么这本书可以为你在读《红楼梦》的时候戴上一层显微镜,对故事背后的真假虚实一探究竟,也解答了许多书中未解之谜。
历年来一代代读者对《红楼梦》的故事框架、角色设定、艺术手法等不断深入研究,解答了不少作者留下的谜题,但对于全书是否在影射某段真实的历史,曹雪芹的生父是曹颙还是曹fu,甚至作者究竟是不是曹雪芹等等,一直都被争论不休。
谜一样的批书者脂砚斋,在书中留下了上千条评语,似乎是对作者叙述的事情听过、见过、经历过,作者与批书者之间存在着“在想象的世界中我们共享的真相”的默契。让人很难不猜想,《红楼梦》的背后是否隐含了一个真实的世界。
这本《石头记的虚幻与真实》作者马以工从曹家说起,探讨了真实历史人物、景物是小说原型的概率;分析不同版本探讨不同版本设定中哪个更贴近作者本意;详解石头、节日、诗画等种种意象解释原书留下的谜题;采撷胡适、俞平伯、周汝昌等名家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依据,让读者轻松潜入红楼之海,在真相和虚构之间自由衡量。
《石头记的虚幻与真实》
从证据出发
明辨红楼传闻的虚实真伪
很多解密红楼的书只根据细枝末节的证据,就演绎出《红楼梦》是反清复明的血泪史,或者是康熙末年九子夺嫡的余波,再或者断言写的就是曹家或者绝对不可能是曹家等等观点让读者不知道该相信谁?而《石头记的虚幻与真实》则是从证据出发,分析每一种观点的可能性,交给读者判断。
例如讲到《红楼梦》的作者是谁,红学界主要秉持曹雪芹和曹fu两种观点,作者先以清皇室宗亲敦诚敦敏的诗和注“举家食粥酒常赊”“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明确指出曹雪芹的名和字以及与曹家先祖江宁织造曹寅之间的关系,再由多铎后人裕瑞的《枣窗闲笔》中“其先人曾为江宁织造,颇裕……闻其所谓宝玉者,尚系指其叔辈某人…”等大段文字指出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关系,后又有康熙十四子胤祯的嫡孙永忠读过红楼后做三首诗悼念曹雪芹作为佐证。
在小说原文中,甲戌本第一回有眉批“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庚辰本第二十二末回也有:“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叟。”等等似乎都证明《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无疑。
然而不合理的地方是,作为曹寅的孙辈,曹雪芹即便按照可能的最早生卒年推断,在曹家抄家时仅有十三岁。只有接任江宁织造的曹fu,才有鼎食之家的生活经验,但他不想贾宝玉,更像林黛玉。曹fu的父亲名曹宣,在曹寅的独子曹颙去世后过继给曹寅为子,当时他来到金陵时约莫七岁,与黛玉入贾府时年纪相仿,第三回对林黛玉投亲时的复杂心情写的丝丝入扣,也对进入贾府后看到的内部陈设,一步步走过门、廊、厅、阁写的有条不紊,如同亲身经历过一般。所以有读者认为《红楼梦》初稿为曹fu所写,继而由其子辈雪芹将《风月宝鉴》并入加工。
所以作者认为曹家与贾家并不存在一对一的人物关系,假作真时真亦假,想如此对比出什么真相,反而会深陷泥潭。
采撷胡适、余英时、朱淡文等
名家观点,提出独家设想
在本书中作者马以工逐一分析了红学界争论最多的几个问题,在分析论证胡适、俞平伯、余英时、周汝昌等数十位红学家观点之外,每每提出自己的猜想,为读者打开思路。
比如近些年被污名化最多的薛宝钗,作者认为主要归咎于程乙本的篡改。程乙本是乾隆年间书商程伟元策划印制高鹗续写的版本,相较其他荒诞不经强行大团圆的续写版本,胡适认为程乙本“替中国文学保存了一部有悲剧下场的小说。”所以当年上海亚东图书馆准备出版铅印本的时候,在胡适的建议下选择了程乙本为底本,从此以后《红楼梦》才成为畅销经典,以至于我们现在读到的版本都是在程乙本的基础上校对的。但程乙本从清朝刚出版时,就遭到了与曹雪芹相识的瑞裕谩骂,甚至说“……一善俱无,诸恶具备……”其中重灾区就包括对宝钗性格的篡改。
在程乙本中为了圆续写的后四十回,把宝钗的言行进行扭曲,变成一个跟黛玉抢男人的俗气女子,以让她配合后四十回“调包计”演出。然而庚辰本第四十二回批曰“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可见作者本意是黛玉先病逝,宝钗并没有机会参与“调包计”。曹公笔下的黛玉和宝钗应该是女性理想与现实的两种面貌,两人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合二为一,虽然较认同黛玉,但是文中不少点睛之处也都由宝钗引出,又怎么会是醉心于雌竟的俗气女子呢?
再比如《红楼梦》中石头的意象,众做周知《石头记》是《红楼梦》最早的名字,在书里石头既是无缘补天的采石美玉,也是曹家六十年荣华富贵所系的石头城南京,更巧的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刻印自己的诗集,其中有一首《巫峡石歌》,诗中有“……娲皇采炼古所遗,廉角磨砻用不得……风喣日暴几千载……顽而矿……”,曹家人不可能没有读过这首诗。所以作者认同红学前辈指出的巫峡石就是《石头记》中被女娲弃置、无才补天的顽石,而巫山神女瑶姬也可能是创作黛玉的灵感。
《红楼梦》中还有一个跟石头渊源深厚的角色,神秘的批书人脂砚斋。赵冈认为脂砚就是其字面的意思——红色的砚台。巧的是曹寅确实有写过关于红丝砚的诗文,张云章还曾经有一首恭贺曹寅得孙的诗上写“祖砚传看入座宾”,可见曹家可能真拥有这样一块视为传家宝红色砚台。
而作者认为,即便简单一点看的话,砚即石、见两个字的合成,脂砚斋化身书中的石头,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了一段悲喜交加的血泪生涯。
拆解《红楼梦》的遗留难题
深入阅读零门槛
由于“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想要读到《红楼梦》最本真的面貌,难免遇到几个无法避及的难题,比如关于秦可卿之死前后矛盾的情节,比如书中混乱的纪元与角色年龄,以及讲到《红楼梦》时经常提到的众多版本的区别,在这本书里都有详尽阐述。
以对不同版本的叙述为例,作者先从乾隆时期的活字印刷版程乙本说起,从程伟元高鹗的版本的制作经过讲到这个版本的优劣,再讲到他们在后世传承中起到的作用:先诞生程甲本成为清朝众多刻本的模板,程伟元于第二年加印的第二版被称作程乙版,由于修正了许多程甲本中的错误矛盾,使得全书完整性提高不少,以至于当《红楼梦》迈向铅印版的重要时刻,在胡适的建议下作为底本,也成为了现今流传最广的版本。
书中又另起一章分析了三大手抄本: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甲戌本是胡适珍藏,仅存十六回,却回回都有批注,多达一千六百条,为研究《红楼梦》提供了最为珍贵的信息;
庚辰本相对完整,共存七十八回,缺六十四及六十七两回,可以从行文和批注看到曹公对原文的修改经过。同时也为推测八十回之后的原本走向提供不少实证;
己卯本的特色在于抄手众多,作者怀疑是有人急于阅读,通过行文对“玄、祥、晓”三个字的避讳,推测可能是康熙十三阿哥怡亲王府的版本。
在全书最后的附录中又将这些版本与常见于红学家口中的有正本、戚序本、东观阁本、靖藏本等等众多版本的发现始末、特色与价值乃至一点都一一列举,让读者轻轻松松就理清这些复杂的版本问题。
大开本全彩印刷
图文并茂还原红楼世界
《石头记的虚幻与真实》一书除了对文本的分析,更在视觉层面努力为读者还原一个真真切切的《红楼梦》。
省亲做为宁荣二府盛极一时的宏大场面,脂批中说“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根据康熙与曹家的特殊关系作者论证,省亲场面参考的是康熙南巡事件。
康熙一生一共南巡六次,曹家接驾四次。第二次南巡后令一千多名画工创作《康熙南巡图》,并让曹寅的弟弟曹宣担任监画,曹宣即曹fu的生父。作者将南巡图中途经南京的部分摘录下来,分别做成7个大折页夹在书中,读者可以摊平欣赏,直观感受元春省亲时鲜花着锦的辉煌。
对于书中许多故事发生地大观园的构建,作者把可能作为原型的全国南北方各处园林,逐一和原文对比,图文并举分析他们的共通之处和不可能之处。即便是前人提到的已经消失的园林,也用古画辅助呈现。
全书一共收录了两百多幅插图,16开全彩印刷,锁线精装横向开本设计,微微泛黄纸页古韵满满,既是一本红楼小百科,又是一本美感独特的红楼文化鉴赏集。
一生炙爱《红楼梦》的张爱玲说:“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红楼梦》结局缺失的遗憾让很多深爱这部书的人困在曹公描绘的梦境中,久久不愿走出。
究竟曹公本意如何,《红楼梦》本来的面貌应该是什么样,这本《石头记的虚幻与真实》会为你读红楼时戴上一层显微镜,重新发现那些隐匿在细微处的真相。
原标题:《显微镜下再读《红楼梦》,探寻原著本真面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