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的意义
香菱学诗,貌似只是个插曲,其实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它是红楼梦里人性光辉最为闪亮的篇章。
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在前文中已经讲过:红楼诸女子里,香菱是最坎坷最可怜的。其名甄英莲,就是“真应怜”的谐音。
她是那么人畜无害,善良到骨子里,但遇到的却全是恶狼。在极度的坎坷中,她仍旧执着地追求人性的美好,追求自我的完善。
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在最贫瘠的土壤里,开出最美的花朵。这就是香菱!!
以上这是从个体完善的角度说。而香菱学诗的意义,还远不止如此。
1、从阶级角度说
诗歌在现代人眼中,仅仅是种乐趣。但在古人眼中却不是这样。
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追溯其前身,是周朝的礼乐文化。
诗就是乐的一部分。礼、乐、舞三者紧密结合不可分割,共同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传达统治者的意志、标识阶级属性。
换句话说,诗歌从诞生之初,就具有很强的阶级属性!那些复杂的押韵、格律,既是审美的要求,也是贵族阶级特有的仪式要求。(就好像是雅典神庙里的赞歌)
尽管诗歌后来也在民间传唱,但真正掌握诗歌的人,仍然是贵族。能够进入其审美档次、能够引领诗歌潮流的,始终都是贵族。
所以,诗歌不仅是文明进程里的顶级产品,而且也是社会阶级的高度概括。
为什么大观园里有诗社?大观园没建成时,她们不也成天闲着,干嘛不搞诗社呢?
这就隐性地告诉大家,产生诗歌的土壤有多难得!即便钟鸣鼎食之家,没有足够的空间、美景、个体自由等条件,也没功夫作诗。
红楼梦里很多贵妇,不但不会作诗,连字都不认得。
乾隆自封十全老人,所以他有事没事就写诗。虽然写得不咋地,但却一定要坚持“诗人”这个人设。
所有这些放在一起,说明什么呢?说明诗的标签很高。用今天的话说,那是有钱、有闲、有品的人,才能玩的。
香菱作为奴婢,竟然要涉足这个项目,多么不可思议啊!放在今天,大家仅仅认为她好学而已,但放在那个时代,绝对是颠覆性的行为。
尽管她是受了诗社的感染,尽管大观园里氛围宽松,但她的追求仍然是勇气逼人。
试想,奴婢随口能吟诗,让那些连酒令俗语都说不成的贵妇,情何以堪啊?在阶级森严的时代里,这不是异类吗?
所以,别看晴雯有字称号,但她是显性层面的勇;香菱这隐性层面的,比她有过之而无不及。
2、从文化角度说
在古代,文化跟政治无法分家。真正意义的好诗,里面一定饱含着历史,是社会思潮,亦是政治理想。
但是不要忘记,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史,同时也是一部愚民史(内涵太多,不想解释)。愚民的核心,在于弱化人的思想。文化不可以轻易被人掌握,尤其是顶级文化。
为什么古人宣扬呢?还不是为了弱化这批人?家庭里先实现三纲五常,社会层面才便于推行压迫制度。
黛玉、湘云、探春这些人,把才学、诗文当做抱负,当做正经事,这本来就很出格,不符合那个时代的主流。她们太有志向、太有主见、太有思想了,一般男人谁能hold得住啊?
千金小姐沉迷诗歌,尚且有可能被视为异端,何况奴婢呢?这层深刻的社会意义,很少有读者体会出来!
红楼梦里有没有反封建呢?当然有!准确地说,红楼梦反对一切人性压迫和文化压迫。宝黛的自由恋爱是反封建,鸳鸯抗婚是反封建,香菱学诗更是反封建!
在这三者之中,宝黛之爱最具美感,最有人情味;鸳鸯抗婚最具抗争性和震撼性;香菱学诗,则最具有进步意义,也是改造社会的终极之途。
社会的幸福度,来自于人民的整体素质。但素质的提升,必然令专制、特权失去土壤。当每个人都真正拥有“人”的灵魂,那些恶鬼地狱般的故事就不复存在。只不过,统治者不想要普乐天堂,他们需要专属天堂,需要成堆的走狗。
袭人借色上位,攀高踩低,目的无非是争荣夸耀,跻身贵族。这算不算上进,算不算反封建呢?
如果这算反封建,就太可笑了。她还没上位,就踩踏那么多人,甚至欺负黛玉,上位之后呢?
让奴隶变成主子,不等于反封建,不过是踩踏的双方换换位置罢了。腐烂的思想只要在,社会永远周而复始。
所以,解放奴隶的手脚没什么用,解放他们的思想才是根本。
换句话说,真正意义的跨越阶级,是追求精神世界的等齐,而不是强行攀爬物质世界。
鸳鸯、晴雯、香菱,她们才是自我觉醒的先锋,她们散发出的人性光辉,跨越百千万年后也依旧灿烂。
在奴隶主阶层里,也有赞许这光辉、引领这光辉的人,那就是宝玉、黛玉。真正美好的灵魂,不管身处什么阶层,都会为人间天堂贡献自己的力量。
香菱为何舍近求远
理解了这些意义,再跟黛钗结合起来看,就更精彩了。
宝钗跟湘云夜拟菊花题时,她说:“诗题也别过于新巧了……诗固然怕说熟话,然也不可过于求生,头一件,只要主意清新,措词就不俗了。”接着话峰一转:“……究竟这也算不得什么,还是纺织针黹是你我的本事........”
宝钗常常说这种两面话,究竟出于什么心理呢?
她学了文化,但她同时也学到了统治者的精髓:不可以让别人有文化,要努力打压文化之光。
黛湘等人文化风气太浓,她实在无力熄灭,只好随顺。但在小角度里,从来不忘泼冷水、踩刹车。
所谓的、,是指文章的思想性和难度性。她时时刻刻都像个监督员,唯恐这帮女子里,真出个青史流芳的人物。
时刻提醒她们。若非嫌这几个字太露骨,她肯定也念叨上一万遍。
试想,这样的三观,她会乐意香菱学诗吗?
世人看香菱舍近求远,只说黛玉更平易近人,这种认识只是隔靴挠痒罢了。其实通过教学生,黛钗截然不同的三观,被刻画得力透纸背!
很少有人发现,香菱学诗是靠着不顾一切的勇气,冲破重重阻力而完成。宝钗始终都坚决反对!
香菱笑道:“好姑娘,你趁着这个功夫,教给我作诗罢。”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我劝你今儿头一日进来,先出园东角门,从老太太起,各处各人你都瞧瞧,问候一声儿,也不必特意告诉他们说搬进园来。若有提起因由,你只带口说我带了你进来作伴儿就完了。回来进了园,再到各姑娘房里走走。”
当香菱恳求宝钗教她时,宝钗非常明确地拒绝了。
后面说了一大堆,既要每家都问好,还不能明说住进来,跟做贼似的(因为已婚通房跟未婚小姐同住,不合礼法)。一个贼,还配作诗?
生存是如此之困难,这不是一大盆冷水吗,常人早被浇得透心凉了。
宝钗没上纲上线的批驳,是因为她压根没发觉香菱的心志。对待下人,宝钗从来都懒得说太多。以她嘱咐那一大堆,她以为就够了。
且说香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
一向乖觉的香菱,这次却格外胆大。她视宝姑娘为无物:你不教我,我就另找人。
请注意这个细节,呵呵,看懂了吗?香菱想办法避开宝钗,拜师其实是破釜沉舟之举,豁出去了。
为什么要找黛玉呢?
原因有很多。首先,她知道黛玉推崇文化,更推崇文化普及。哪怕是一只狗一只猫,只要愿意学,黛玉也会教。
其次,黛玉是贾母的宠儿,在贾家有很高的隐性地位。其他姐妹忌惮王夫人,都让宝钗几分,只有黛玉不鸟她那一套。相反,宝钗却要让黛玉几分。也就是说,唯有拜黛玉为师,才能学下去。
宝钗道:“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她算账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宝钗不断地重复这些。什么意思?打压啊!
香菱真呆吗?其实人人都说她伶俐,有秦可卿之风。但在统治者的心目中,被统治者必须是呆子。
香菱真变成钟灵毓秀了,她这位伪小姐还有什么优越感呢?
文化明明是开人智慧的,但宝钗偏偏说。看来文化有罪喽!
民智未开,不能议政;纵学千般,不如安份。全都是宝钗这套逻辑。
宝钗并不轻易发表嗔怪,说明她内心相当不满。香菱是她的奴才,要教也该由她教,这是常理。所以这话是冲着黛玉而发。
换了别人,被宝钗如此嗔怪,还敢教下去?可惜,她这次碰到的是黛玉香菱,两个畅游在美好精神世界里的人,怪物影响不到她们。
到香菱写出诗来,宝钗破天荒地直白一次:
遇到极恶极丑的,她奉若神明,绝不得罪;面对最美好的,她却毫不遮掩地差评,为什么?当然还是打压啊!
应是怎么个做法呢?保留意见,不置一词。把球踢给黛玉,
大约宝钗预判的是,黛玉对这个笨学生将一筹莫展。可事实却是,黛玉不费吹灰之力,轻轻启发几句,香菱的修为就飞升了。
香菱写出第二首,就不想再碰钉子,直接往潇湘馆来了。这算呆吗?
宝钗笑道:“不象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
请注意,这次宝钗发言,是当着黛玉宝玉众人面,她无法再像之前那样简单粗暴地否定,不得不装模作样品评一番。
即便如此,她也没说出半个好字。最关键是后面那句
mygod!一下子把写诗的人、教诗的人,统统置于极度尴尬之地。甚至否定了古往今来一切士子学人。
这是跟文化有多大的仇啊,才能说出这话!一个活脱脱的文化流氓,“屹立”在眼前。
很多人把宝钗这种嘲弄姿态,意淫成超越和洒脱,吹嘘不已,神往不已。简直令人作呕!
很多领域里的老油条,一边混吃等死、捞尽好处,一边骂娘骂爹。大抵都是她这样子。曹公真是把这类人的丑态,描写得活灵活现。
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一面说,一面梳洗了,会同姊妹往贾母处来。
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
香菱第三首诗于梦中而成。如此精诚,换做任何一个善意提携后辈的,都将大加赞美,会感动不已,但宝钗只觉得她神神叨叨,要了。
请注意:在此之前,宝钗还跟大众抱怨过这样的话:
把这些放在一起看看,你才能明白,宝钗貌似关心之下,更多的是否定。
所以到了这一段,香菱自始至终不发一言!
非常不合情理,主尊奴卑,哪有主人问了半天,关心了半天,奴才却无回话?
肯定有人说:曹公省略了呗,有啥好大惊小怪的。
呵呵,要这样说,这书您就不要看了。最后的抄家(后四十回)曹公不也毁掉了么,说明也被省略了。既然天下一片太平,就那点贵族生活流水账,值得探究么?
于无声处而见惊雷,才是最高级的写作法。曹公在红楼梦里大量运用这一技法。
香菱就是没搭理宝钗。她的诗只和黛玉交流,跟宝钗无话可说,这种心态已经很明显了!
至于这心态如何形成的,全在丝丝缕缕的细节之间。你不细品,看到的永远的岁月静好。细品了,才知道每句话里都有波涛汹涌。
放在现实里,香菱不可能不回答。但她一定顾左右而言他,主观上不想跟宝钗交流。所以在曹公笔下无话。
香菱学诗的整个过程里,从头到尾,宝钗没给过一句鼓励!没指导过一个字!没给过任何正面性的动能!
除了偶尔假装下关心,其他全是打压、嘲笑、讽刺、干扰,甚至是诛心。
而香菱呢,从头到尾都不鸟宝钗。有了黛玉这个师父后,她似乎瞬间就找到自己的独立人格,瞬间强大起来。冲破藩篱,首次摆脱了薛家的桎梏。
万年一光
自香菱学成之后,只参与了一次联诗,之后就销声匿迹,再不见她的诗文,这是怎么回事?
答案早就潜藏在宝钗的态度里。
香菱毕竟是奴才,宝钗碍于黛玉的面子,暂时隐忍。等香菱学习告一段落,师生关系不那么紧密了,宝钗一句话,就能让香菱放弃诗歌。
其实学了也白学,宝钗能让她作诗?开国际玩笑!她不允许任何有思想的人,在她跟前喘气。
关于这问题,原著里有很多暗示:
如今香菱正满心满意只想作诗,又不敢十分罗唣宝钗,可巧来了个史湘云。那史湘云又是极爱说话的,那里禁得起香菱又请教他谈诗,越发高了兴,没昼没夜高谈阔论起来。宝钗因笑道:“我实在聒噪的受不得了。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一个香菱没闹清,偏又添了你这么个话口袋子,满嘴里说的是什么:.....
这时候,香菱已经不方便再去找黛玉。亦,恰好湘云来了,她就又给自己找个老师。
湘云没有黛玉面子大啊,所以这次宝钗更不客气了。这是严重警告的口吻,把湘云、香菱,共同狠批一通。
随着她一次次狠批,原本满心满眼只有诗的香菱,就没下文了。反正,丑陋的东西,曹公不会摆明面上;美好的那一瞬间,都给你们写出来了。
有人说:香菱还不如不学诗,越学死得越快。
不错,的确如此。香菱变成袭人,死得就慢了,还可以沦为下等娼妓,靠卖肉活上一万年呢。
鸳鸯、晴雯、香菱..........红楼梦里所有美好的女子,哪个不是失败者?在这个痛斥社会的小说里,失败者才是最伟大的!
今天大家享受的一切点滴的自由,难道不正是以她们为先驱,一代代人抗争而来的?
在当时社会里,香菱只能是灵光一闪。而作者珍视的、歌颂的,恰恰就是这灵光一闪。
万年的黑暗里,没有这一闪,就永远不知道光明是什么!
小结
黛玉和宝钗曾经关系极度焦灼,后来和好了,是不是就不争了?你若这样想,算是白看了红楼梦。
明争多丢面儿啊,时间长了就没劲了。暗争才高级,也是曹公最擅长的领域。
当这部书进入后半部分,作者的笔触进入到一种静水流深的状态。外看一片祥和,内中却沟壑愈深。
香菱舍近求远,本身便是对宝钗巨大的讽刺。通过教她,黛钗的差异,比之前更鲜明、更丰富。
性格差异、情商差异那全是表相,文化差异、政治理想差异,才是本源!
说什么宝钗随和,得下人之心,多么荒谬啊!真正有平等之心,救赎下层人民的,是林黛玉。
宝钗的随和,是对下层丑恶分子,目的是让他们更丑恶更堕落,便于利用和驾驭;黛玉对下层丑恶嗤之以鼻,她的随和,给予那些上进者,目的是弃恶扬善,让更多的下层人得到觉悟提升。
在黛玉心中,一切众生都拥有高贵的灵魂,只要你去开发它拥抱它,你就是高贵的人。
红楼梦里最美诗歌属谁?并非黛玉宝钗,却是不起眼的香菱
宝钗真会管家吗?书中细节见真相,她是拉垮贾家的第一罪人
红楼梦最强反讽命运: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