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观园的具体含义,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大观园本身代表着一种理想”;有人认为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两个世界中的“理想世界”,凡此诸说,均异中有同。这里从曹雪芹的造园思想、大观园存在的社会空间及其周围的人物命运三个方面,解读《红楼梦》的蕴含的悲剧意蕴。
曹雪芹的造园思想
鲁迅说过:“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描写大观园的思想,曹雪芹确不同于前人。留在我们脑海里最鲜明的印象是:大观园的园林艺术与建筑艺术与中国的山水画艺术,在审美的创造上,有着惊人的“同构”现象。
曹雪芹借助于“一个老明公号山子野者,一一筹划起造”。这位子虚乌有的野老先生,胸中大有丘壑,在重现自然风貌与园林造景时,所取的就是绘画性美学精神,通过自然风光与人造景观的结合,使整个园子就像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大观园作为一座园林艺术,它的思想主题只有四个字——“天仙宝镜”。曹雪芹把突出“情”字的镜子作为《红楼梦》的思想主题,把突出“景”字的镜子作为大观园的思想主题,都是为了表现人生若梦“情”“景”皆幻的处世思想。
从这些描述中看到了大观园这一“典型环境”与“太虚幻境”的印证:大观园是太虚幻境在现实中的反映,太虚幻境是大观园的一面镜子,是对现实生活的映照。可以这样认为:大观园是“形”,太虚幻境是“影”,二者一实一虚,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故事的演义。这正是《红楼梦》所表现的悲剧内涵。
大观园存在的社会空间
大观园置身于清朝,就“诗礼簪缨之族”的贾府来说,不过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红楼梦》中社会现实环境要求贾宝玉“读书上进”,考取功名利禄,光宗耀祖;大观园中的贾宝玉却把那些拿读书做敲门砖的人称为“禄蠹”。社会现实环境要求贾宝玉的是男女有别,男尊女卑;大观园中的贾宝玉却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人便觉得浊臭逼人”。
社会现实环境要求贾宝玉在婚姻问题上,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观园环境中的贾宝玉却反对金玉良缘,执着地爱上了与自己有心意相通的林黛玉。
从以上对比中,可以看到,无论你的处事身份地位高低,一切行为举止都要受封建礼数的制约,受到封建礼教、道德伦理的约束,否则,就是大逆不道,被视为叛逆。所以,大观园是虚幻的,大观园中的人们所追求的理想也是虚幻的,是现实中不存在的,只是作家的一种寄托。
大观园周围环境人物命运
大观园是一个天上有,地上无,有相对独立性,簇拥着一大群青春少女,夹杂着一个宝玉在内的女儿国。它不仅是贾宝玉与十二钗“旷性怡情”的“仙境”,更是群芳凋零,诸女儿毁灭的“花冢”。
在大观园中,贾、林、薛之间的爱情婚姻也是一个悲剧,贾宝玉在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究竟爱谁,贾府究竟选谁作贾宝玉的妻子,这是一个大问题。
悲剧产生于两个选择的不一致。贾宝玉越来越发现林黛玉是唯一知己,与自己有共同的追求、爱好思想,薛宝钗虽可爱可敬,心灵上却总有一层隔膜。然而,贾府的当权者们,即贾宝玉的祖母和父母,则是越来越发现薛宝钗符合儿媳的标准,林黛玉的性格气质却隐隐含有某种叛逆性。薛宝钗能把对贾宝玉的爱尽量克制在礼法的范围之内,林黛玉却往往作了执着的表露。
悲剧尤其产生于两个选择的权威性的大相径庭:爱不爱谁,宝玉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但是,要谁做妻子,贾宝玉自己是一点权力也没有的,一切决定于父母之命。于是悲剧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结局。
总之,从大观园的造园思想、社会空间和生存的人物命运而言,《红楼梦》是一部真正的悲剧。在大观园中,时时刻刻演绎着一幕幕的悲剧,这个悲剧,已不是某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文化的理想国,让每一个诗意的灵魂,都有栖身之地。感谢您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161.html